尚倬森 沈 慧 江 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負著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做好“立德樹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這就要求思政教育要從原來的以思政課程為主轉變為課程思政的全方位的教學。
思政課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相關教育活動的總稱。高德毅等[1]人認為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孫蚌珠[1]認為,思政課程是課程體系,而課程思政是教學體系。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轉化,即是由顯性的思政教育向隱性的思政教育的拓展。顯性思政課程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隱性思政課程包含通識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將通識課程、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統一起來,構建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發展。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面臨諸多困境,固有的教學模式已不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要求:思政課程高度概念化、理論化和抽象化的原理觀點脫離學生實際,難以激發學生興趣,獨立體系的思政課程對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引領作用日漸衰弱。在美國,價值觀教育并不是單純的依靠某一兩門成系統的思政課程進行,而是將價值觀教育貫穿于整個本科通識教育課程中,實現潛移默化全方位的影響,將思想政治教育分擔到各學科中,幾乎所有的課都包含意識形態教育[2]。
在以理科生為主的醫學類院校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不夠系統,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加強醫學院校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發展十分必要,這將有利于樹立求真務實的醫學態度,形成良好醫德醫風,有利于堅定走中國特色衛生改革發展道路。
3.1 教育理念 未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關系,沒有充分確立全員教育、全過程教育和全面教育的概念。醫學院校注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傳授,以業務精湛為教學目的,注重傳道授業,但很容易忽略價值引領,難以做到對醫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真正解惑。
3.2 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的育德能力和意識有待提高。在醫學院校,育德和育才同樣重要,“醫之為道,君子用之于衛生,而推之以濟世,故稱仁術”。醫道應有懸壺濟世之義,因此專業教師在育才的同時,要統籌處理好育德工作,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既用之于衛生又推之以濟世的良醫。同時高校一味強調專業課教師專業學習和教學技能的提升,忽視了教師隊伍的政治理論學習。且在思政團隊建設上,多以專業思政教師為主,沒有合理吸納專業課教師,不利于思政教育在其他課程中的滲透。
3.3 教材資源 各學科思政教育資源未得到充分挖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中獲得理論來源和學術支持,而且要廣泛吸收通識教育和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但是目前通識課程、專業課程即使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是被動、消極的,雖然很多醫患溝通類課程、醫學人文類課程已開通,但是更多醫學類專業課程中的醫者仁心、大醫精誠、懸壺濟世等人文情懷并未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利用。思政教育資源和專業課程資源幾乎完全是獨立的。
3.4 管理機制 各部門通力合作的機制未形成,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在醫學院校中,思政教育教學任務主要集中在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由專門的思政老師負責,而與學生接觸頻繁的專業課教師并不承擔思政教育教學的任務。同時,教務、學工、人事等部門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未形成聯動效應,多方力量難以聚集形成合力。在教師評價體系中,也未將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納入評價體系中,思政效果難以考量,無法發揮評價考核的推動力,難以實現思政教育的以評促教。
實現醫學院校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程協同發展,需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4.1 增強理念,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 醫學院校在注重知識傳授的同時更應注重對學生的價值引領,將兩者統一起來,推動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發展[3]。把價值引領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中去,形成“課程思政”的新格局。高校教師要注重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相結合,積極實踐立德樹人的要求,將德育融入到專業課教師話語體系。
4.2 加強師資,教書與育人相結合 在師資團隊組建上,要做到思政教師與專業課教師和學生管理人員的多元組合,既能得到思政教師的專業指導,又能深度挖掘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中的思政教育資源,同時有利于探討更易于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在日常教學和學生管理工作中注重思政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同時,加強教師隊伍的政治理論學習,發揮身正為師、德高為范的先鋒示范作用,做到業精、身正、德高。
4.3 挖掘教材,人文與科學要素相結合 在挖掘專業教材資源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專業課程特點,提煉其中的人文精神和價值要素。醫學類課程中“懸壺濟世”“大醫精誠”“醫者仁心”等價值要素對造就良醫意義重大。同時將醫學職業精神融入課程,讓職業精神經由專業教師的講授融于具體的專業學習中,以人文精神教育醫學生,以人文情懷涵養醫學生。在通識課中融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深入挖掘思政教育資源,通過課堂互動堅定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4]。
4.4 完善機制,顯性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完善各類課程和思政課程的協同發展機制,既要抓顯性教育又要抓隱性教育。要充分整合專業課教師、思政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管理人員力量,實現專業發展和德育培養協同進行,達到既立德又樹人的目的。首先,要利用好課堂教學的主渠道,營造好“大思政”的教學環境。其次,要結合不同專業課程特點,充分發揮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5]。同時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將教學評價從單一的專業維度擴展到人文素養、社會責任感等價值引領維度。在教學中,設置思政評價指標,引導專業課教師積極挖掘思政教育資源、實踐課程思政,實現以評促教、以評促改、以評促建。
只有通過增強理念、加強師資、挖掘教材、完善機制等多措并舉,才能更好地實現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協同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全方位、全過程、全員育人,才能實現高校內涵式發展,才能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