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民 劉正彤
種植牙因其美觀舒適,不損傷正常鄰牙,越來越成為人們義齒修復的重要選項。但對于下前牙區以及先天恒牙缺失乳牙滯留等原因導致的缺牙間隙較小的病例向來是種植義齒修復的難點。這些病例往往伴隨近遠中徑有限,唇舌向骨量不足以及唇側骨倒凹問題,需要通過骨增量等附加手術和正畸手段來解決,創傷大,復診次數多,周期長,很多病人難以接受。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改進,一段式種植體的應用可以將問題簡單化,更容易被病人所接受。我科對40例小缺牙間隙種植患者,植入50枚植是道一段式種植體,同期予臨時義齒修復,取得較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2011年10月-2014年4月在我院接受種植修復的小缺牙間隙病例共40例種植患者作為實驗組,年齡18~69歲,平均年齡(43.5±7.2)歲,23例為男性患者,17例為女性患者,植入50枚植是道一段式種植體。以條件類似的40例種植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19~67歲,平均年齡(42.9±6.7)歲,24例為男性患者,16例為女性患者,植入52枚瑞士士卓曼3.3 mm直徑種植體。病例選擇標準:①無明顯全身系統性疾病和局部進行性疾病。②上頜或下頜缺失的單冠或聯冠修復。③無夜磨牙。④患者知情同意。
1.2 材料 韓國植是道種植工具盒及種植體,瑞士士卓曼種植種植工具盒及種植體,瑞士產Bio-oss骨粉以及中國產海奧修復膜,常規種植手術器械。
1.3 方法 ①實驗組:患者常規手術消毒,鋪巾,待局部麻醉顯效后按照植是道標準程序植入種植體。臨時義齒要求確保各個咬合方向上與對合牙均無咬合接觸,囑患者在此期間不宜啃咬硬物。②對照組:患者常規手術消毒,鋪巾,待局部麻醉顯效后按照士卓曼標準程序植入種植體。臨時義齒要求確保各個咬合方向上與對合牙均無咬合接觸,囑患者在此期間不宜啃咬硬物。
1.4 隨訪及評價
1.4.1 隨訪情況 所有病例修復完成后囑患者3、6及12個月時復診,以后每隔12個月復診,檢查種植體骨整合情況,有無種植體脫落,種植體周圍骨水平變化情況,跟蹤隨訪時間為24~48個月。
1.4.2 觀察指標 種植體存留脫落情況,種植體邊緣骨吸收情況。
1.4.3 療效評估 ①種植體存留率:評估標準參照Buser等指出的指標從種植體松動度及X線表現等方面記錄種植體松動脫落情況,據此計算種植體存留率。②種植體邊緣骨吸收情況:隨訪觀察并記錄測量所得數據,由此計算種植體邊緣骨吸收情況。數字化X線片使用平行投照方法拍攝測量,以種植體頸部平臺的近遠中作一直線定為基準線,從種植體近遠中牙槽骨邊緣分別向基準線作垂線h。牙槽骨高度變化值H=h1(種植當日)-h2(修復后)。反復測量三次,以近遠中高度均值作為種植體邊緣骨吸收值。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組間比較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40例50枚種植體在24~48個月的觀察期內2枚種植體松動脫落,其余種植體完成烤瓷冠永久修復后使用良好,未發現進行性種植體周圍炎, 植是道的存留率達到96.00%。對照組40例52枚種植體觀察期內2枚種植體松動脫落,士卓曼的存留率達到96.15%,見表1。種植體周圍軟組織色澤正常,與鄰牙區軟組織和諧,存留種植體的X線片都未見有種植體周圍透射影,種植體周圍骨水平變化穩定,兩組種植體12個月和24個月時的邊緣骨高度吸收變化不明顯,見表2。在隨訪期內兩組種植體都沒有發生折裂類機械并發癥。典型病例見圖1-3。
表1 兩組患者種植體存留率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種植體邊緣骨高度的比較(x± s,mm)
圖1
圖3
3.1 植是道一段式種植體的臨床優勢 臨床上把直徑大于3.3 mm或3.5 mm直徑的種植體叫做標準直徑種植體,小于3.3 mm或3.5 mm直徑的種植體叫做小直徑種植體,已有文獻證實小直徑種植體骨接觸率及骨整合程度與標準直徑種植體相比并無顯著差異[1~2],而且小直徑種植體修復后的功能及美觀度都很好。臨床上兒童及青少年因外傷導致前牙折斷脫落是口腔科常見病,這些患者成年后要求種植修復時就會面臨牙槽骨發育不夠問題;同樣許多先天恒牙缺失病例種植時也會出現三維骨量不足,間隙過小問題;另外中國人下前牙區缺牙患者大部分會面臨唇側倒凹,唇舌徑狹窄,近遠中徑小等問題;這些缺失病例單顆牙的平均近遠中徑相當大部分都小于6 mm直徑。此時,小直徑一段式種植體成為一種患者容易接受的選擇方案。同時小間隙牙齒缺失,牙槽骨骨質骨量一般較為薄弱,種植體的受力方向多無法與其長軸平行,且患者的覆覆蓋關系復雜,即刻修復即刻負載種植體的成功率難以保證,所以我們采用的是非功能性負載的即刻修復技術[3~4]。同時小缺牙間隙患者因局部牙槽骨條件差,如采用傳統兩段式小直徑種植體,往往需要骨增量+GBR等附加手術,難以同期完成即刻修復,而且術后腫脹疼痛反應大;兩段式種植體還存在種植體周圍的水平向骨吸收問題[5]。二期修復后基臺與種植體之間存在微動導致種植體頸部有骨吸收風險[6]。功能性負載后傳統兩段式小直徑種植體基臺螺絲是其薄弱處,負載過大時易折斷。對于小缺牙間隙患者,植是道一段式種植體的根形種植體可以更安全的避讓鄰牙,防止損傷鄰牙牙根;它的頸部設計為縮窄部,也是針對小缺牙間隙設計的,防止植體植入時損傷鄰牙,同時有利于頸部牙齦生長。小缺牙間隙患者往往伴隨唇舌徑狹窄,種植體植入時角度選擇有限,骨量的限制導致種植體方向上與修復牙冠長軸存在一定角度偏差。傳統兩段式種植體優勢在于修復時可以使用角度基臺糾正角度偏差,植是道一段式種植體雖然受到方向固定的限制,但它上端基臺可調改研磨的設計可以一定程度解決角度偏差問題,擴大了手術適應證范圍。
3.2 種植導板的使用 間隙小,唇舌向狹窄以及唇側骨倒凹等情況的出現要求減少誤差,定位精準。隨著技術進步,數字化3D導航+種植導板技術微創不翻瓣,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手術對種植區域軟硬組織的損傷。但因為前期工作每一步都有可能存在誤差損耗,導致結果并不是完全精確植入[7]。對于本身小間隙,唇舌向狹窄以及骨倒凹等復雜情況,1~2 mm的誤差有時是無法承受的,數字化3D導航+種植導板技術怎樣能更精準無誤、操作方便、安全地提高種植體植入效果是繼續改進的方向[8]。
綜上所述,植是道一段式種植體應用于小缺牙間隙患者具有手術創傷小,術后反應輕,復診次數少,二期修復簡單等優點,將復雜情況簡單化處理,很好的解決了前牙區小缺牙間隙的種植修復問題。隨著數字化3D導航+種植導板技術的越來越成熟,小缺牙間隙采用一段式種植體作為微創無痛的治療方式會成為越來越多患者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