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亮 張 敏 龍飛翔 劉建光 唐佶穎
隱匿性骨折是指由于骨折的部位較為隱匿或者骨折輕微,從而使常規的X線檢查難以發現的一類骨折[1]。發生在膝關節的隱匿性骨折較為常見,因為膝關節組成骨上下骨端均為松質骨,周圍只有少量的軟組織包容,在受到直接或間接的暴力時,極易損傷[2]。在臨床診療中,膝關節隱匿性骨折容易發生誤診或漏診,從而失去最佳的治療時機,引發不可逆的疼痛、少數甚至畸形愈合等后遺癥,因此,加強對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臨床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本文回顧性分析67例X線檢查陰性,MRI提示隱匿性骨折的患者的影像學資料,探討MRI對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診斷價值。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本院2016~2017年行膝關節MRI檢查的病例67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20例,年齡27~74歲,平均年齡(52.1±12.9)歲。本組病例均有明確的外傷史,臨床表現為膝關節的疼痛及功能受限。受傷后均首先行X線檢查,檢查結果為陰性,為進一步排除有無韌帶及半月板的損傷而行MRI檢查。
1.2 檢查方法 ①X線片檢查:飛利浦數字化X線機,安靜狀態下行膝關節正側位攝片。②MRI檢查:西門子(Symphony 1.5T)磁共振掃描儀,采用膝關節線圈,常規掃描行矢狀位T1WI,T2WI,T2-fl2d,冠狀位及軸位T2WI脂肪抑制。層厚4 mm,層距0.5 mm。
1.3 診斷標準[4]患者有明確的外傷史及局部疼痛等臨床癥狀;常規的X線檢查陰性;MRI檢查表現為骨髓腔、骨皮質及關節軟骨內不規則條狀、線狀及網格狀異常信號影,T1WI像呈低信號,T2WI像呈高信號或低信號及周圍高信號,脂肪抑制序列呈明顯高信號。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比較67例膝關節隱匿性骨折患者的X線和MRI檢查的結果,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種檢查方法的結果比較 ①X線檢查:67例患者在常規X線檢查均未見明顯錯位性骨折征象。②MRI檢查:67例患者均可顯示隱匿性骨折。兩種檢查方法檢出率結果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7例患者兩種檢查方法的比較 例(%)
2.2 發生部位 67例中單發28例,多發39例,其中脛骨平臺37處、股骨內外側髁30處,腓骨頭25處、髕骨7處。67例患者中有22例伴有韌帶損傷,有30例伴有半月板的損傷。67例中表現為Ⅰ型40例(見圖1~2),Ⅱ型15例(見圖3),Ⅲ型12例(見圖4)。
圖1
圖2
圖3
圖4
2.3 MRI信號特點 骨髓腔、骨皮質及關節軟骨內不規則片狀、線條狀及網格狀異常信號影,T1WI像呈低信號,T2WI像呈高信號或低信號及周圍高信號,脂肪抑制序列呈明顯高信號,邊界可清晰或不清晰,與骨皮質或關節面垂直。
3.1 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定義及分型 膝關節受到一定的外力作用時,關節周圍骨質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而有些損傷只有在MRI檢查時才能發現,我們稱為隱匿性骨折。根據損傷的部位不同,可以分為3型[5]:Ⅰ型:隱匿性皮質下骨折;Ⅱ型:隱匿性骨皮質骨折;Ⅲ型:隱匿性骨軟骨骨折。目前對隱匿性骨折的名稱有多種叫法,如骨挫傷、微骨折、骨小梁骨折、隱性骨內骨折等。而對于骨挫傷是否是隱匿性骨折,目前學術上對其尚有一定的分歧。骨挫傷的定義為局部骨小梁的斷裂、出血、水腫,筆者認為其與骨折的定義“骨或骨小梁連續性發生斷裂”本質上是一致的。
3.2 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MRI及病理表現 ①膝關節隱匿性骨折的MRI表現與其基本病理變化密切相關。骨挫傷的病理變化是骨小梁的斷裂、并相互嵌頓,造成小血管損傷,引起骨髓腔的出血、水腫,結合水量增多。隨著骨組織局部化學成分的改變,MRI成像的弛豫時間也相應的發生變化,從而導致MRI信號的異常改變;T1WI表現為不規則斑片狀及線條狀低信號,相互交叉呈地圖樣、網格狀改變,邊緣模糊;T2WI呈高信號,由于骨髓腔內的脂肪影亦為高信號,因此在壓脂序列上可清晰顯示;本組病例均有此征象,提示MRI對骨挫傷的高敏感性。而這種病理變化在X線平片及CT上的顯示有很大的局限性。骨髓的水腫并不是骨挫傷的特征性改變,比如腫瘤、炎癥等病變也可以引起此征象,因此在診斷時要排除其他疾病。②部分隱匿性骨折在骨挫傷的基礎上,出現條狀骨折線影,累及骨皮質。通過本組病例顯示,骨折線在MRI上表現為T1WI、T2WI條狀低信號,其原因可能是相應骨折線區缺乏氫質子有關,骨折線的寬度一般小于4 mm[6],T1WI序列上正常骨組織含有骨髓,呈高信號,相互對比更能突出低信號骨折線影。而周邊的骨挫傷呈斑片狀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環繞,壓脂序列更容易辨認。③關節軟骨的骨折是相對較為嚴重的損傷,是指外傷后局部軟骨變薄、表面毛糙、局部中斷或軟骨缺損,在分型中為Ⅲ型,本例中有12例屬于此型。關節軟骨為緊貼與關節面上的薄層的透明軟骨,其內含有少量的結合水,在X線平片及CT上均不能顯示,而MRI是目前顯示關節軟骨最好的檢查方法,表現為條帶狀T1WI等低信號,T2WI略高信號,表面光滑,厚薄均勻,當軟骨損傷時,其連續性及信號會出現異常。本組病例顯示,12例關節軟骨的骨折都同時合并軟骨下骨質的損傷,說明單純發生關節軟骨骨折是十分罕見,與文獻[7]報道相符。
筆者認為骨挫傷應該屬于Ⅰ型隱匿性皮質下骨折;而Ⅱ型及Ⅲ型隱匿性骨折則是在Ⅰ型的基礎上伴發了骨皮質、骨軟骨的連續性斷裂。臨床以Ⅰ型較為多見。當膝關節外傷時多會同時伴發關節周圍韌帶、半月板及肌腱的損傷,本組病例中有22例伴有韌帶的損傷,30例伴有半月板的損傷。此類結構損傷的準確診斷和及時的治療對預后有很重要的意義。因此MRI檢查膝關節時不僅能夠診斷隱匿性骨折,同時也能反映周圍組織的損傷,能夠全面評價膝關節的損傷程度[8]。
總之,由于X線檢查為復合投影及損傷部位的重疊,移位不明顯的骨小梁骨折往往難以發現其骨折線;而MRI檢查在診斷隱匿性骨折方面有很明顯的優勢。因此,當膝關節外傷的患者X線檢查陰性,而臨床癥狀較明顯的患者,要及時行MRI檢查,避免延誤病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