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洲
急性闌尾炎在各類急腹癥中居首位,其在臨床當中比較常見[1]。反跳痛、麥氏點壓迫性疼痛及右下腹部轉移性疼痛是此類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2]。同時絕大多數患者的嗜中性粒細胞和白細胞數量會出現明顯升高,而且還有部分患者伴有嘔吐及惡心的癥狀[3~4]??紤]到此類患者的闌尾血運容易出現障礙,這可能會使闌尾惡化為壞疽穿孔,如不經過有效、及時的治療就會危及患者生命[5]。本文將腹腔鏡手術用于急性闌尾炎的治療上且取得了滿意成效,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于2016年1月-2018年6月接診于我院的52例急性闌尾炎手術患者被分為兩組(依據手術方法分組,每組26例),納入標準:患者右下腹部表現出轉移性疼痛或者反跳痛;患者的血液流通存在障礙;女性患者不處于妊娠期且所有患者均無腹部手術史;經腹部B超檢查患者排除闌尾膿腫;全部患者對本研究享有知情權且自愿參加。其中,實驗組男19例,女7例。年齡8~71歲,平均年齡(32.9±3.9)歲;對照組男18例,女8例。年齡6~75歲,平均年齡(33.4±3.3)歲。兩組患者的基礎性資料(年齡、性別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療法 傳統開放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讓其保持仰臥體位進行硬膜外麻醉,麻醉有效果后開始手術,在右下腹部闌尾區域做斜形切口(長度3~6 cm),以傳統開腹手術將闌尾切除,術后有彌漫性腹膜炎的患者置腹腔引流管。
1.2.2 實驗組療法 實驗組患者由腹腔鏡手術治療,采取氣管插管的方式對其全身麻醉,麻醉有效果后開始手術讓患者保持仰臥體位,以3孔法腹腔鏡手術將闌尾切除,先建立CO2人工氣腹,之后探查闌尾部位,為使闌尾以及系膜被徹底暴露在手術視野中,應逐層將粘連分離,再以分離鉗在闌尾根部開小孔后再用組織夾將闌尾和系膜結扎,確定結扎牢固后,于結扎部位1 cm處將闌尾和系膜間斷,同時做電凝處理,觀察無血液滲出后再以生理鹽水沖洗腹腔,引流導管的置入與否要根據患者術中情況作出判斷。
1.3 臨床觀察指標 圍手術期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出血量,術后記錄患者的住院天數及肛門排氣時間,并統計其并發癥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其中計數資料(卡方檢驗)和計量資料(t值檢驗)分別以[n(%)]和(x± s)對其進行描述,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比較 實驗組患者在平均手術及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相關臨床指標比較(x±s)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的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例(%)
急性闌尾炎有著極高的發病率,病情發展快而且多變,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傳統開放手術在之前常用于該病的治療,但其手術視野不太清晰,而且造成的切口較大,容易誘發并發癥,患者恢復時間長,臨床療效不太明顯[6]。
現如今腹腔鏡技術水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也有了長足進步,其在普外科急腹癥的診治當中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醫患人員的青睞[7]。腹腔鏡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小,同時所造成的并發癥也少,患者可盡早的出院,療效確切[8]。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在平均手術及首次肛門排氣時間、住院天數、術中出血量方面均優于對照組,對照組的總并發癥發生率顯著高于實驗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對于急性闌尾炎的治療效果優于傳統開腹手術,降低了患者術中出血量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同時縮短了其住院時間進而改善患者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