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巖
甲狀腺結節是臨床多發病癥,30%~67%的結節可以通過超聲檢測發現,而其中惡性腫瘤占總數的5%~20%[1]。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是術前用以判斷患者甲狀腺結節性質的主要方式之一,但依舊存在20%的結節性質無法通過該方式予以辨別[2]。本研究分析超聲聯合FNAC檢查的診斷價值。具體內容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選擇2017年1月-2018年4月到本醫院治療甲狀腺結節并接受FNAC檢測的112例患者資料作為研究對象,總計130個結節被確診。其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86例,年齡18~79歲,平均年齡(56.5±5.6)歲。病理診斷結果顯示結節共計130個,其中包括良性結節58個(結節性甲狀腺腫28個、濾泡性腺癌16個、乳頭狀腺瘤12個,出血囊性變2個),惡性結節72個(乳頭狀癌64個、濾泡狀癌6個、未分化癌2個)。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細胞病理學檢測結果貝塞斯達系統Ⅰ~Ⅴ級。患者圖像資料清晰完整且術后病理診斷結果明確。患者知情,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術前FNAC已確診為惡性。手術時間同術檢測時間間隔逾6周。
1.3 方法
1.3.1 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 采用線陣寬頻探頭,頻率7.5~12.0 MHz。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由兩名專業甲狀腺檢測醫師采集并評估超聲圖像。惡性甲狀腺結節判定標準如下:①直徑最大值不少于30 mm。②縱橫比不低于1。③存在微鈣化現象。④回聲低。⑤邊緣清晰度差。⑥無暈環。符合上述一項特點即記為超聲參數陽性。
1.3.2 FNAC檢查 將21 G針與注射器相連,所有結節均需穿刺2~3次,涂片數量應多于5張,穿刺結果由有經驗病理醫師依照Bethesda標準予以辨別,劃分為BethesdaⅠ類:即無法辨別;BethesdaⅡ類:即良性病變;BethesdaⅢ類:即意義不明確病變;BethesdaⅣ類:即濾泡性病變;BethesdaⅤ類:即疑似可行病變;BethesdaⅥ類,即惡性病變。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結節惡性率,檢測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其中敏感度表示正確判斷患者的比率,特異度表示正確判斷非病患的比率。
2.1 超聲檢測結果與診斷價值 本研究中130個甲狀腺結節直徑為5~70 mm,存在一項以上陽性超聲參數的結節共98個,具體情況見表1;單一陽性超聲參數對惡性結節的診斷價值見表2。
表1 陽性超聲參數變化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價值
表2 單一陽性超聲參數對甲狀腺結節的診斷價值
2.2 FNAC檢測結果與診斷價值對比 患者FNAC檢測結果顯示,130例甲狀腺結節中,BethesdaⅠ類16個;BethesdaⅡ類34個;BethesdaⅢ類26個;BethesdaⅣ類20個;BethesdaⅤ類34個。見表3。
2.3 超聲聯合FNAC診斷結果 惡性甲狀腺結節診斷標準為≥2個陽性超聲參數,超聲聯合FNAC診斷敏感性為75.9%(41/54),特異性為78.6%(11/14)。具體結果見表4。
表3 FNAC檢測結果與術后病理確診結果對比 (例)
表4 超聲聯合FNAC診斷結果
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的Bethesda報告系統將甲狀腺結節分為不同等級,并根據不同等級特征給予對應的臨床治療建議。然而,由于取材不理想現象的存在,單純依照細胞學診斷結果制定臨床治療方案可能出現錯過最佳治療時間以及過度治療等風險。為此,部分學者經過研究提出可通過結節的數量、邊界、血流分布等超聲特點判定甲狀腺結節性質[3]。
研究以如下超聲特點判斷患者甲狀腺結節性質:第一,最大徑不少于30 mm;第二,縱橫比不少于1;第三,微鈣化;第四,極低回聲;第五,邊緣清晰度不足;第六,無暈環,依照上述參數數量判斷患者甲狀腺結節性質,可行度較高。本次研究證明,通過結節直徑大于30 mm判定結節性質特異性與敏感性不高,證明結節大小并非判定結節性質的主要參考依據。鈣化在甲狀腺超聲圖像中較為多見,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甲狀腺良、惡性結節鈣化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證明惡性結節較為容易出現鈣化,微鈣化診斷甲狀腺癌敏感度為58%,而特異度則達到79%,因此可作為參考指標之一。同時,本次研究發現邊界清晰度不足以及縱橫比不低于1的特異性分別達到93%與97%,具備診斷價值,證明該特點可作為診斷參考之一,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此外,良、惡性結節分別表現為膨脹性成長和浸潤性成長,導致縱橫比數值增加,所以聲學特點也可以反映結節生物學特征。72個惡性結節中,28個術前FNAC判定結果為假陰性,無論是敏感性,還是特異性較均不高。超聲聯合Bethesda分類對于惡性結節診斷敏感度高達76%(52/68),特異性達到75%(3/4),均顯著超過單獨使用超聲或是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
總之,超聲聯合細針抽吸細胞學檢查可以提高惡性甲狀腺結節預測精確度,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