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楠
褥瘡是長期臥床患者常見并發癥,多發于骶尾部,因局部長期受壓致使血液循環受阻,進而引起皮膚與皮下組織缺血發生潰瘍或壞疽,嚴重威脅著患者身心健康。對于褥瘡治療,原則是解除患處壓迫、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并加強創面處理。負壓封閉引流(VSD)技術作為近年處理各種復雜創面及深部引流的新方法,在骶尾部褥瘡治療中亦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顯著療效[1~2]。但骶尾部褥瘡治療困難,加之患者多對疾病缺乏正確認知,患病后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嚴重,進而不利于VSD治療順利進展,影響創面早期愈合。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是近年逐漸引起臨床關注的一種重要護理模式,其不僅要求依據患者個體特征施護,更要求設置相應護理目標,依此制定相應護理策略,以達預期護理目標,具有目標性強、針對性強的特點,護理效果尤為顯著[3]。本院對56例骶尾部褥瘡患者施以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取得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醫院2017年8月-2018年5月收治的112例骶尾部褥瘡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觀察組56例,男32例,女24例,年齡50~90歲,平均年齡(73.69±7.58)歲;褥瘡分期:Ⅲ期19例,Ⅳ期37例。對照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齡52~90歲,平均年齡(74.03±8.12)歲;褥瘡分期:Ⅲ期21例,Ⅳ期35例。兩組患者基線資料(性別、年齡、褥瘡分期)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符合世界醫學會《赫爾辛基宣言》相關要求。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符合褥瘡臨床診斷標準[4],發病位置在骶尾部;患者家屬知情同意本研究。②排除標準:合并其他部位褥瘡;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肝、腎等功能嚴重不全;有精神疾病史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包括口頭式健康教育、引流常規換藥、體征監測等。
1.3.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接受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
1.3.2.1 識別障礙 成立護理干預小組,通過討論、查閱文獻等方式明確骶尾部褥瘡護理策略,及時發現阻礙護理干預實施的因素,并討論確定解決方案。
1.3.2.2 明確目標并制定護理方案 以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保證VSD治療順利進行、促進創面早期愈合并使護理服務得到患者認可為護理目標,充分評估患者身心狀態及臨床情況,根據其個性特征制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
1.3.2.3 實施 ①健康教育:依據患者現階段對褥瘡認識度,結合其理解能力等選擇合適方式進行健康宣教,使其正確對待疾病。②心理干預:與患者建立有效溝通機制,及時發現其心理狀態變化,分析負性情緒產生原因,了解患者心理需求,結合其性格特征采取有效心理干預措施,使負性情緒得以有效緩解,增強疾病康復信心。③治療干預:充分做好準備工作,盡快完成VSD安裝工作,并確保無菌操作,注意防止VSD發生卡壓導致漏氣;注意各項生命體征監測,定期檢查負壓吸引機是否處于正常負壓范圍,保證有效引流;注意加強引流液性質觀察,若出現血性液體,及時告知主治醫,停用負壓裝置。④疼痛護理:幫助患者取合適體位,分散疼痛注意力,對難以忍受疼痛的患者,遵醫囑使用止痛劑。⑤并發癥防治:做好受壓部位護理,幫助患者有效咳痰,在使用VSD治療的前3 d內,注意加強體溫及電解質平衡監測;注意衛生清潔,防止創面感染,必要時配合使用抗生素。⑥飲食干預:根據患者飲食偏好制定科學飲食方案,注意高蛋白、高維生素及高熱量食物的攝取,防止高代謝狀態下發生營養不良。
1.3.2.4 隨訪護理 出院前加強出院指導,定期進行電話及上門隨訪,評估創面愈合情況,督促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4 觀察指標 ①記錄對比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②負性情緒:分別于干預前后以焦慮、抑郁自評量表(SAS、SDS)評估兩組患者負性情緒,分值越高負性情緒越明顯[5]。③護理滿意度:采用大連市第五人民醫院自制護理滿意度問卷調查,滿分100分,分值越高護理滿意度越高。
1.5 統計學方法 以SPSS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使用(x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AS、SDS評分比較(x±s,分)
2.2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及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創面愈合時間及護理滿意度評分比較(x±s)
3.1 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利于促進創面早期愈合 骶尾部褥瘡是患者長期臥床所致常見并發癥,嚴重時可導致潰瘍形成,淺者達皮下組織,深者則達骨組織,嚴重威脅患者身心健康與生存質量。VSD是治療褥瘡的一種重要手段,其療效也已得到臨床普遍認可[6]。同時,治療及康復期間實施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以促進創面早期愈合為護理目標之一,并結合患者病情、身心狀態及實際護理需求針對性施護,有利于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且加強出院后隨訪,對促進創面早期愈合具有積極作用。
3.2 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利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 骶尾部褥瘡可對患者身心造成嚴重不適體驗,加之對疾病及VSD治療缺乏正確認知,致使患者對治療存在較多顧慮,康復信念較差,且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極為嚴重,進而影響臨床治療工作順利開展,并有可能導致護患糾紛發生[7]。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將這一重要因素作為施護重點及護理目標,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具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與心理輔導,可積極消除患者負性情緒,取得其治療配合。
3.3 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護理滿意度 提高護理滿意度一直是臨床護理領域致力于實現的重點目標,但常規護理干預目標性不強,且護理措施缺乏針對性,極易忽視患者個體特征及實際護理需求,不僅難以取得理想的護理效果,亦會增加患者對護理服務的不滿,進而影響醫院良好社會形象[8]。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以骶尾部褥瘡患者為中心,護理目標明確,有利于促使護理質量得到整體提升,取得滿意護理效果,且能夠使患者個體特征得到充分尊重,故其對該模式的護理服務較為認可。
綜上所述,給予骶尾部褥瘡VSD治療患者目標策略的針對性護理干預,利于促進創面早期愈合、緩解患者負性情緒,且護理滿意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