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靈芝
腦出血發病突然,病情發展變化快,癥狀危重,通過對高血壓進行有效控制以及檢測技術的逐漸提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腦出血急性期的臨床病死率,但是因為患者臥床,支氣管纖毛運動速度減緩,痰液積聚,不容易咳出痰液而引起墜積性肺炎;除此之外突然發病后,患者容易出現各種不良情緒,自信心不足;經搶救后,部分患者可能遺留一定程度的后遺癥,導致各種不良情緒,最終對疾病好轉造成影響[1]。所以為腦出血急性期患者提供科學和合理的護理干預就顯得非常重要。本研究主要分析了預見性護理在腦出血急性期中的應用效果,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醫院2015年1月-2018年8月收治的60例腦出血急性期患者。①納入標準:滿足腦出血的相關診斷標準[2],經影像學檢查證實;年齡小于80歲,病程2周;過往不存在腦出血病史和嚴重語言、認知、肢體功能障礙;具有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礙;過往不存在精神病和癡呆病史;患者或者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嚴重合并癥或并發癥患者;伴智能障礙、視野缺失、失語癥、失用癥、失認癥患者。隨機將60例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30例。對照組中,21例男性,9例女性;患者年齡48~78歲,平均年齡(61.2±3.1)歲;文化水平:6例患者為初中及以下,12例患者為高中,12例患者為大專及以上。實驗組中,20例男性,10例女性;患者年齡50~79歲,平均年齡(60.9±4.0)歲;文化水平:7例患者為初中及以下,10例患者為高中,13例患者為大專及以上。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等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干預,告知患者嚴格遵醫囑接受治療和護理工作,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發生異常情況應及時向值班醫生反饋,并協助值班醫生進行對癥處理。
1.2.2 實驗組 給予實驗組患者預見性護理,具體護理內容主要為:①對患者病情進行密切觀察:護理人員應了解和熟悉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呼吸等變化進行密切觀察并記錄,及時評估患者病情。護理人員應定時測量患者體溫,在患者體溫大于38 ℃時應采用物理降溫,進而保護患者腦功能[3]。護理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瞳孔大小等情況,進而來評估患者的意識障礙,如果患者顱內壓上升則應及時向臨床醫生反饋,防止發生腦疝。②生命體征觀察:護理人員應及時觀察患者的意識情況;如果患者體溫較高,應通過物理降溫來保護腦細胞,定時觀察患者的瞳孔對光反應;如果患者脈搏減緩,血壓上升,則應警惕顱內壓上升,護理人員應和臨床醫生溝通,及時處理患者的不良反應。③呼吸道護理: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主動咳嗽,定時協助患者變換體位,采用霧化吸入治療,吸入氨溴索15 mg,每天3次。如果患者無法自主排痰,護理人員則應定時協助患者翻身,每小時1次,進行吸痰處理,并嚴格遵循無菌操作原則,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抗生素治療,防止患者發生肺部感染或墜積性肺炎[4]。④泌尿道護理:鼓勵患者自主排尿,如果患者無法自主排尿,則應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對患者實施導尿處理,導尿袋應比床面至少低10 cm,每天定時消毒尿道口,防止導管出現受壓和堵塞。指導患者開展自主排尿訓練,例如選擇開關夾對排尿時間進行控制等[5]。如果患者意識模糊、煩躁,則應對尿管進行有效固定,并對患者雙上肢進行約束,避免患者對尿管進行拉扯而導致尿道損傷。⑤應激性潰瘍護理:患者的飲食應該以低脂、高蛋白、高纖維、高熱量食物為主,密切觀察患者是否存在消化道出血征象,預防性給予胃酸抑制劑和胃黏膜保護劑。告知患者應多進食維生素C和維生素E豐富的食物;告知患者應多喝水,促進新陳代謝,定時按摩患者腹部,讓大便保持暢通,避免用力排便而導致腦血管再次破裂。⑥皮膚護理:護理人員認真評估患者的危險因素和皮膚情況,使用壓瘡評分工具對高危患者進行干預。選擇特制軟枕和氣墊床對骨突出部位進行保護;床單應保持干燥和整潔;認真做到“六勤”,具體為勤翻身、勤觀察、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換、勤整理,加強基礎護理;定時協助患者翻身叩背,選擇溫水對受壓部位皮膚和臀部進行定時清洗。⑦心理護理:為患者提供持續性心理疏導,護理人員應和神志清醒的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關心和鼓勵患者,對患者的傾訴應認真傾聽。結合患者的心理狀態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安慰和疏導,讓患者的心理障礙和思想顧慮得以解除,讓其自我調適能力顯著增強,更好配合臨床治療工作和護理工作。如果患者處于昏迷狀態,則應和其家屬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⑧肢體功能鍛煉:患者的癱瘓肢體應保持良好的功能位,肘關節應保持微屈,腕關節應保持輕微背屈,上肢應避免內收,選擇軟墊放置在膝關節下面,小腿應和足背保持90°,避免下肢外旋和足下垂。為了恢復癱瘓肢體功能,在患者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及時開展功能鍛煉,受開展被動鍛煉,然后在開展主動鍛煉,鍛煉應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應患者耐受為宜。
1.3 療效判定 ①對兩組患者護理后2個月的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統計記錄。②選擇生活質量量表(GQLO-74)對患者護理2個月后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物質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患者分值越高則表示其生活質量越理想[6]。③于護理2個月后,選擇我院自制調查表來調查患者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內容包括護理人員的技術水平、服務態度、病房環境等,調查表滿分為100分,具體分為不滿意(<60分)、一般滿意(60~80分)、非常滿意(81~100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2個月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護理干預2個月后,實驗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s,分)
2.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例(%)
腦出血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如果未進行及時和有效的治療,則可能導致一系列不良反應[7]。在實際的臨床治療中,臨床醫護人員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為患者制定科學和有針對性的護理對策,讓臨床護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顯著提高。預見性護理具體是指按照疾病的發生、發展和預后特點,制定的能對風險進行預防的護理措施,能對并發癥進行有效預防,促進患者疾病康復,顯著改善患者預后[8]。針對預見性護理模式的特點,在臨床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應對現有護理模式進行不斷完善,結合患者具體情況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護理服務。
護理人員在為患者提供預見性護理服務時,應和患者進行及時的交流、溝通,結合患者的健康指標要求和飲食習慣制定科學的飲食計劃,對患者進行鼓勵,讓其多喝水,多進食新鮮的水果,進而改善患者營養狀況。部分患者因為自身協調能力較差,所以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開展合理的運動,結合病情開展肢體活動,不斷提升自身耐力,指導患者開展提肛運動,改善排便反射,告知患者不能私自下床活動,也不能開展劇烈活動。為患者提供預見性護理,需要認真評估患者的具體情況,護理干預前應制定多套合理的護理對策,同時根據患者具體情況來合理調整應用方案。如果患者年齡較大,則應加強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讓患者家屬能了解患者的病情,進而為患者提供有效的護理服務。科學的護理干預能對患者的不健康飲食狀態和不良情緒進行及時糾正,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和依從性。本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護理滿意度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采用預見性護理能有效預防相關并發癥,提高患者舒適度。
總之,為腦出血急性期患者提供預見性護理干預,能顯著減少并發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護理滿意度,具有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