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娟 劉 周 姚 杰 陳禮文 周 強 管世鶴
腸球菌是一種寄居在人和動物腸道內(nèi)、女性生殖道的革蘭陽性球菌,目前已成為導致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最主要條件致病菌之一。其可引起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腹膜炎、心內(nèi)膜炎等多臟器感染,病死率極高。特別是近年來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以及耐利奈唑胺菌株等多重耐藥菌株的出現(xiàn)加重了臨床抗感染治療的難度,使得腸球菌的耐藥性及耐藥基因受到廣泛關注[1]。因此了解腸球菌的耐藥現(xiàn)狀對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有重要意義。由于腸球菌的分離率以屎腸球菌和糞腸球菌為主,為此現(xiàn)就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所分離的屎腸球菌和糞腸球菌的分布特點和耐藥性進行比較,報道如下:
1.1 菌株來源 收集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分離鑒定的糞腸球菌351株和屎腸球菌294株(剔除同一患者相同部位菌株)。其中中段尿培養(yǎng)細菌數(shù)≥105CFU/mL的腸球菌作為尿路感染的病原菌進行分離鑒定。質(zhì)控菌株為糞腸球菌ATCC29212和金黃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購自衛(wèi)生部臨檢中心。
1.2 儀器與試劑 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GP陽性細菌鑒定卡、AST-GP67藥敏卡由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生產(chǎn)。替考拉寧藥敏紙片及M-H培養(yǎng)基為英國Oxoid公司生產(chǎn)。
1.3 方法 標本接種培養(yǎng)分離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4版)》操作,鑒定使用VITEK2 Compact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藥敏試驗用自動化儀器法或紙片擴散法進行檢測。藥敏試驗結果參照2016CLSI標準進行判斷,為方便統(tǒng)計,耐藥=耐藥+中介。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檢出率在不同標本、不同科室的分布,以及兩種細菌的藥敏結果均采用WHONET 5.6軟件分析。兩種細菌耐藥率的比較用SPSS 19.0軟件進行χ2檢驗,P
<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臨床分布 臨床分離的糞腸球菌主要來源于尿液(58.1%)、分泌物(10.8%)、膿液(9.7%);屎腸球菌主要來源于尿液(50.0%)、血液(10.9%)、分泌物(10.2%)。見表1。
表1 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菌種的主要來源及構成
2.2 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科室分布 糞腸球菌標本來源以泌尿外科、腎臟內(nèi)科、普外科為主,分別占17.1%、9.7%和8.3%。屎腸球菌標本來源以ICU、泌尿外科、腎臟內(nèi)科為主,分別占17.0%、13.3%和12.9%。
2.3 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藥敏結果 351株糞腸球菌和294株屎腸球菌對抗菌藥物表現(xiàn)出不同程度的耐藥,總體屎腸球菌耐藥性比糞腸球菌高。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克林霉素、環(huán)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紅霉素、高濃度慶大霉素、高濃度鏈霉素的耐藥率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者均已發(fā)現(xiàn)利奈唑胺耐藥菌,糞腸球菌、屎腸球菌對利奈唑胺的耐藥率分別為2.6%、2.0%。未發(fā)現(xiàn)對萬古霉素、替考拉寧耐藥的菌株。具體藥敏見表2。
表2 我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藥敏結果
近年來由于廣譜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劑使用,侵入性操作的增多,腸球菌屬的臨床感染數(shù)量不斷增加,已成為醫(yī)院感染中僅次于金黃色葡萄球菌,位列第二的革蘭陽性球菌。腸球菌因細胞壁厚,對有些抗菌藥物天然耐藥,且容易獲得性耐藥,耐藥問題日趨嚴峻[2]。其中屎腸球菌和糞腸球菌在腸球菌中檢出率最高,且與疾病發(fā)生最為緊密。
本次研究表明腸球菌標本分布以尿液為主,與以往的報道一致[3]。考慮與患者留置導尿管,進行過尿道手術,尿路結構異常有關。因此臨床應盡量縮短使用導尿管的時間。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科室分布不同,屎腸球菌以ICU檢出率最高,考慮與ICU患者長期大量使用廣譜抗菌藥物,免疫力低下、合并多種基礎疾病,且有治療性侵入操作有關[4]。糞腸球菌在泌尿外科檢出率最高,考慮與尿道手術和組織解剖結構有關。
本研究顯示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糞腸球菌共351株,屎腸球菌共294株。與魏緒廷等[5]報道的在臨床標本中分離的最常見的腸球菌是糞腸球菌,其次是屎腸球菌一致。本次研究結果顯示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耐藥性差異顯著,屎腸球菌對青霉素、氨芐西林、環(huán)丙沙星、克林霉素、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莫西沙星、紅霉素、高濃度慶大霉素、高濃度鏈霉素耐藥性明顯高于糞腸球菌,屎腸球菌耐藥性比糞腸球菌嚴重,表現(xiàn)為多重耐藥,與姚杰等[6]報道一致。提示臨床應在明確細菌種類后選擇治療方案。腸球菌對抗菌藥物耐藥的機制多而復雜。屎腸球菌的耐藥率大于糞腸球菌,考慮與屎腸球菌基因組具有可塑性,獲得IS元素基因有關[7]。本研究結果還顯示,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對克林霉素、紅霉素耐藥率較高,表明這些藥物已不適用于腸球菌感染的治療,與張波等[8]報道一致。糞腸球菌對青霉素的耐藥率是13.7%,對氨芐西林的耐藥率是8.3%,提示糞腸球菌治療首選藥物仍是作用于細胞壁的藥物,如青霉素和氨芐西林。本次研究未報道對萬古霉素和替考拉寧耐藥的菌株,但檢出9例耐利奈唑胺糞腸球菌和6例耐利奈唑胺屎腸球菌,耐藥率分別為2.6%和2.0%,與中國CHINET監(jiān)測結果[9]相比,我院利奈唑胺耐藥率較高,需引起足夠重視。由于腸球菌對利奈唑胺耐藥機制復雜,還需對耐利奈唑胺腸球菌的耐藥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從基因角度探索減少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和傳播的策略。
本研究提示目前治療糞腸球菌感染的藥物仍是作用于細胞壁的藥物,萬古霉素、替考拉寧以及利奈唑胺在臨床治療多重耐藥屎腸球菌仍是首選藥物。但由于糞腸球菌和屎腸球菌的耐藥形勢日益嚴峻,且二者耐藥性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對于感染患者應及時做細菌培養(yǎng)和藥敏試驗,臨床應結合藥敏結果制定個體化抗感染方案,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嚴格把控萬古霉素等的使用指征,從而減少醫(yī)院腸球菌耐藥菌株的產(chǎn)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