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平 莫小英 秦 剛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人體后先后經過急性感染期、無癥狀期、艾滋病期[1]:由于急性感染期無明顯特異性體征,常常被忽略;無癥狀期患者無特殊不適,僅僅表現為HIV抗體陽性;但是臨床上患者至醫院就診時往往發展到了艾滋病期,并發生機會性感染和/或機會性腫瘤,給疾病的治療和控制帶來極大難度。因此,尋求一種客觀指標預測HIV感染患者病情發展,特別是進入艾滋病期,以便提前采取干預措施有著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檢測HIV感染患者外周血T淋巴細胞亞群比值,探討了他們對HIV感染患者病情進展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6月-2017年6月HIV感染艾滋病期82例、無癥狀期患者23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92例,女性13例;平均年齡(45.1±12.6)歲。同時選擇體檢健康者15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平均年齡(51.0 ±15.5)歲。入選患者診斷標準均符合我國《艾滋病診療指南》第三版[1]診斷標準。入選病例排除合并有其他導致免疫功能低下疾病以及糖皮質激素治療患者;排除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排除入院前已使用抗真菌藥物或長期使用抗細菌藥物患者。
1.2 研究方法 入選患者在入院當天采集外周靜脈血檢測相關指標,在24小時內采用流式細胞檢測方法,檢測CD3+T細胞、CD4+T細胞、CD8+T細胞百分數。觀察指標包括:年齡、性別、CD3+T細胞、CD4+T細胞、CD8+T細胞百分數。本研究采用回顧性研究的方法進行;該研究均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9.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入院患者資料在進行統計學分析前均進行正態分布、方差齊性分析。正態分布或近似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F檢驗;偏態分布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P50(P25,P75)]表示,采用秩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Chi-square檢驗;如理論頻數<1,或1<理論頻數<5的格子≥2個,采用Fisher確切概率法;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或Spearson相關;繪制受試工作者特征(ROC)曲線,計算最佳預測值、靈敏度、特異性、陽性似然比(+LR)、陰性似然比(-LR)、陽性預測值(+PV)、陰性預測值(-PV)。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入組患者一般資料的比較
2.1 入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入組23例HIV感染無癥狀期、82例艾滋病期、15例健康對照組相比,CD4+/CD3+T、CD4+/CD8+T、CD8+/CD3+T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兩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性別構成、年齡以及HIVRNA載量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T淋巴細胞亞群比值與HIVRNA相關分析 CD4+/CD3+T、CD4+/CD8+T、CD8+/CD3+T與HIVRNA無相關性(rs=0.089、0.078、0.190,P=0.367、0.426、0.052)。

圖1 不同淋巴細胞比值預測HIV感染患者進入艾滋病期的ROC分析
2.3 T淋巴細胞亞群比值對艾滋病期的預測分析 采用ROC曲線分析,CD4+/CD3+T、CD4+/CD8+T、CD8+/CD3+T預測HIV感染患者進入艾滋病期ROC曲線下面積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和表2。

表2 不同淋巴細胞比值預測HIV感染者進入艾滋病期ROC分析相關指標
2.4 T淋巴細胞亞群比值與病情進展相關性分析 取ROC曲線的最佳預測值為臨界值,進行單因素、多因素分析。CD4+/CD3+T與艾滋病期有關(P<0.05);CD4+/CD8+T、CD8+/CD3+T為混雜因素(P>0.05),見表3。

表3 T淋巴細胞亞群比值與病情進展相關性的單因素、多因素分析
本研究對T淋巴細胞亞群對HIV感染患者進入艾滋病期的預測分析價值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顯示,CD4+/CD3+T對HIV感染患者從無癥狀期進入艾滋病期有一定的預測價值。
T淋巴細胞是一組表達CD3分子的淋巴細胞,根據細胞表面是否表達CD4、CD8分子,可分為CD4+T淋巴細胞和CD8+T淋巴細胞[2]。HIV進入人體后,首先攻擊CD4+T淋巴細胞,隨著CD4+T淋巴細胞的下降,機會性感染、機會性腫瘤的發生率呈逐步上升趨勢[3],Ghate MV等[4]研究認為低CD4+T淋巴細胞計數是HIV感染后疾病進展的標志之一,無機會性感染和腫瘤,一般CD4+T淋巴細胞計數較高。研究發現無論HIV感染患者是否存在臨床癥狀,CD4+T淋巴細胞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但出現機會性感染、腫瘤患者CD4+T細胞下降程度更大[5]。隨著HIV病程的進展,淋巴細胞絕對計數的下降,CD8+T細胞計數亦隨之下降,但至疾病的終末階段,所剩余的淋巴細胞幾乎均為CD8+T淋巴細胞,而CD8+T淋巴細胞除了疾病的終末期,無論在有癥狀期還是無癥狀期均明顯升高,CD4/CD8比值出現倒置[6]。雖然國內艾滋病指南將CD4+T淋巴細胞<200個/μL作為艾滋病期的診斷依據,但淋巴細胞及其亞群絕對計數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如病毒感染、種族、藥物等[7],而T淋巴細胞亞群之間的比值相對較穩定。因此,目前研究認為T淋巴細胞比值較CD4+T細胞絕對計數對HIV感染患者病情的判斷更加穩定、更加有意義。
本研究發現,艾滋病期CD4/CD3患者比值明顯低于無癥狀期患者以及健康人群,進一步證實了上述研究結果;艾滋病期患者CD8/CD3明顯高于無癥狀期、健康人群,這主要是由于HIV進入人體后,促進CD8+T淋巴細胞增殖,以殺滅該病毒,至艾滋病期,并發機會感染的概率進一步增加,再次促進CD8+T細胞增殖。由于CD4+T細胞的耗竭、CD8+T細胞的增殖,故隨著HIV病情的進展,CD4/CD8比值出現倒置現象。采用ROC曲線分析發現,CD4/CD3、CD8/CD3、CD4/CD8均能較好地預測艾滋病期的發生,且有較高的陽性似然比、陽性預測值;但以ROC曲線最佳預測值作為臨界值,進行單因素、多因素分析提示CD8/CD3、CD4/CD8雖然單因素分析提示與艾滋病發生有較好相關性,但多因素分析未能發現他們的優勢,僅有CD4/CD3對艾滋病期的發生有明顯預測價值。
綜上所述,以外周血CD4/CD3≤0.14為臨界點,對HIV感染患者進入艾滋病期有較好的預測價值。當然,納入本研究的病例數較少,且為單中心研究,故有待進一步擴大標本量、多中心進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