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學清
骨折創傷會改變患者的凝血功能,容易出現深靜脈血栓,如果未及時治療則可能出現致命性肺栓塞[1]。在對凝血功能相關疾病進行檢測時,D-二聚體是最常用的一種指標,其檢測靈敏度高,操作簡單方便,而且陰性預測值較低,常常用于評估骨創傷患者發生靜脈血栓的風險[2]。本研究主要探討了不同部位骨折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希望能為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學依據,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選855例骨折患者均為我院2017年1月-12月所收治,全部患者均經影像學檢查證實,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礙、血栓病史等疾病患者。855例患者中,573例男性,282例女性;患者年齡18~83歲,平均年齡(46.6±2.5)歲;77例患者為多發骨折,77例患者為脊柱骨折,75例患者為上肢骨骨折,127例患者為足骨骨折,295例患者為股骨骨折,204例患者為脛腓骨骨折。
1.2 方法 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來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對于接受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在入院24 h內開展首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術前2天開展第2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術后7天開展第3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對于接受非手術治療的患者,在入院24 h內開展首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在第5天、第14天分別開展第2次、第3次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如果患者存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臨床體征,則應隨時開展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②檢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在患者入院第2天,于清晨空腹狀態下抽取受檢者靜脈血1.8 mL并置于枸櫞酸鈉真空抗凝管中,迅速將其血樣顛倒混勻8次,將采血管置于離心機中以3000 r/min的速度離心10 min上機檢測,儀器為賽科希德SF-8100全自動凝血儀;太陽配套試劑。該機每年參加省室間值質評均為合格。
1.3 統計學方法 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 ±s)表示,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取χ2檢驗,選擇Spearman分析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結果觀察 多發傷骨折患者的血清D-二聚體水平最高,其次則為股骨骨折和脛腓骨骨折,血漿D-二聚體水平最低的為脊柱骨折、足骨骨折和上肢骨骨折;骨折部位不同,患者血清D-二聚體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漿D-二聚體水平檢測結果觀察(x±s)
2.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情況觀察 855例患者中,85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9.9%,股骨骨折的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最高,其次則為多發傷骨折、脛腓骨骨折以及脊柱骨折,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最低的則為足骨骨折和上肢骨骨折。
2.3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D-二聚體的相關性分析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1.05μg/mL,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4.23 μg/mL;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與D-二聚體的相關性分析(x±s)
骨創傷后會暴露內膜下組織,損傷血管內膜,促進血小板黏附作用,同時讓凝血系統被激活,導致血液高凝狀態,骨折后患者需要臥床制動,減緩靜脈回流,血液淤積,因此靜脈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較高[3];除此之外高凝狀態會導致纖維蛋白溶解系統亢進,轉化纖溶酶原,形成纖溶酶,增加纖維蛋白的降解[4]。D-二聚體作為血栓溶解的一種特異性產物,和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相比較,D-二聚體的抗原性更加理想,體內半衰期大約為8 h,而腎臟則是其主要排泄途徑[5]。D-二聚體的檢測價格低廉,操作簡單方便,能快速得到結果,是對凝血功能進行評估的常用指標之一,可初步篩查骨折患者可疑血栓疾病[6]。
臨床研究發現,創傷后血漿D-二聚體水平是因為血栓形成后繼發纖溶所導致的,然而血栓形成過程啟動可能不會形成血栓,因為還存在溶解血栓的因素[7]。分析本研究結果發現,多發傷骨折患者的血清D-二聚體水平最高,其次則為股骨骨折和脛腓骨骨折,血清D-二聚體水平最低的為脊柱骨折、足骨骨折和上肢骨骨折;骨折部位不同,患者血清D-二聚體水平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顯示,骨折的損傷程度、發生部位與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聯系非常密切。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在發生下肢長骨骨折時,會破壞擠壓骨結構,同時這些部位存在豐富的血管,損傷血管壁的完整性,髓腔內容物進入到血液中,導致凝血纖溶系統被激活,進而讓血漿D-二聚體水平上升。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骨科創傷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概率為12.4%[8];本研究全部855例患者中,共85例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為9.9%(85/855),骨折部位不同,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差異也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所選患者的構成比存在差異,進而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總體發生率存在差異。本研究中,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組的血漿D-二聚體水平顯著高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生率呈正相關性;研究結果顯示,通過檢測血漿D-二聚體水平,能有效預測創傷患者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本研究結果與臨床相關研究報道結果類似[9]。
總之,在對創傷骨折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行診斷時,血漿D-二聚體水平的特異性并不理想,而且假陽性率較高,然而臨床中針對脛腓骨骨折、股骨骨折、多發傷骨折等容易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骨折患者,當其血漿D-二聚體水平上升時,應警惕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生,及時開展診斷性檢查,并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預防對策,進而預防和控制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所引起的致命性肺栓塞減少,讓患者的生命健康得以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