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薔 崔海靜 柏 璐 劉麗君
生長激素缺乏癥(GHD)是兒童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之一,是指下丘腦-垂體前葉功能障礙造成的生長激素(GH)分泌不足引起的生長發育障礙,患兒身材矮小,在相似環境下身高低于正常同年齡、同性別、同種族人群身高2個標準差或第3百分位數以下[1]。重組人生長激素(rhGH)治療GHD已有30余年的歷史,其促進兒童生長、改善終身高的作用是肯定的。但是rhGH在促進身高增長的同時,也影響了患兒的糖代謝[2]。長期注射可致血糖上升,葡萄糖利用降低,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多,胰島素敏感性減低[3],有增加糖尿病發生的危險[4]。但也有報道顯示不增加糖尿病發生的危險[5]。有研究顯示:生長激素對胰島素信號的作用,短期生長激素作用時可產生正向激活作用;隨著生長激素作用時間延長,其效應逐漸變為抑制作用。我們對我院2015年7月-2016年10月接受rhGH治療的31例GHD患兒進行隨訪,觀察血糖、糖化血紅蛋白和胰島素的變化,對rhGH影響的糖代謝的有關因素進行研究,探討胰島素是否能作為監測血糖早期改變的指標,為rhGH的臨床更合理有效的應用提供有用的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 我院確診31例GHD患兒,男22例,女9例;年齡5~12歲,均未性發育(TannerⅠ期)。身高低于同年齡、同性別平均值2個標準差以下,經過詢問病史、詳細體格檢查和檢查排除了其他內分泌、營養、骨代謝、染色體和心理疾病等其他原因引起的矮小,采取精氨酸(0.5 g/kg)和左旋多巴(0.01 g/kg)兩項刺激試驗確診為GHD(生長激素峰值小于10 ng/mL)。
1.2 方法 ①治療和隨訪:31例GHD接受國產rhGH(長春金賽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治療。所有患兒治療前和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監測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②檢測方法:空腹胰島素檢測為電化學發光法,糖化血紅蛋白為高效液相色譜法,血糖是氧化酶法。
1.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采取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連續性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 ±s表示。治療前后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治療前后胰島素水平比較 31例GHD患兒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胰島素水平較治療前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后3個月和6個月胰島素水平間無明顯變化。見表1。

表1 GHD患兒治療前和治療3個月及6個月后胰島素水平比較結果(x±s)
2.2 治療前后血糖水平比較 31例GHD患兒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后血糖水平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2.3 治療前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比較 31例GHD患兒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目前,rhGH替代治療已成為GHD首選的治療,廣泛的應用于臨床。rhGH是體內已有的內源性激素,但不包含垂體分泌GH中的其他片段,目前應用的rhGH劑量接近生理劑量,但用藥方式為非脈沖性,臨床觀察,極少數GHD患兒在治療期間發生血糖異常。rhGH對糖代謝及胰島素(INS)敏感性的影響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尚無定論。
GH激發肝糖原異生酶,同時降低INS對肝葡萄糖輸出的抑制作用;GH減少糖利用,降低INS在肌肉對葡萄糖吸收的促進作用[5]。應用GH后,INS對肌肉葡萄糖的作用下降約50%;GH維持細胞膜葡萄糖轉運系統正常功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葡萄糖在正常情況下不能進入細胞,經與細胞膜上葡萄糖載體結合后,才能吸收進入細胞。目前有5種葡萄糖載體,分別承擔體內不同部位糖吸收的功能。應用GH后,葡萄糖載體-1蛋白含量及其mRNA表達水平明顯下降,顯示GH可抑制葡萄糖載體-1蛋白合成影響葡萄糖轉運;GH還可誘導脂肪細胞膜表面產生一種葡萄糖轉運限制因子,使脂肪組織非酯化脂肪酸動員增加,血循環中脂肪酸濃度增加使某些組織糖攝入及氧化受抑制;另外,GH還可通過抑制INS誘導磷酸酶C活性直接對抗INS對葡萄糖代謝促進作用[6]。此外,動物實驗表明,肝內INS受體數量減少和受體損害,亦是GH誘導糖代謝受損的原因[7]。
一項美國國立合作生長研究報告指出,1985年-1999年期間接受GH治療進入研究的33161例中,共有2632件不良時間報告中,68件是關于糖尿病和高血糖的[8]。研究顯示,接受GH治療與不治療者1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是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前者比后者高了6倍。停止GH治療后2型糖尿病無恢復。因此對應用GH治療的患兒監測血糖的變化及其重要。
本研究顯示胰島素在rhGH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比治療前明顯升高(F=6.168,P<0.05),治療后3個月、6個月之間無顯著性變化。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在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胰島素在治療后3個月、6個月比治療前明顯升高。提示胰島素的增高早于血糖的升高。但是有文獻報道在動物水平和細胞水平GH對胰島素信號的效應隨作用時間的變化而不同,短期刺激可增加胰島素信號的敏感性,而作用時間的延長,逐漸變化為對胰島素的抑制效應[9]。
本研究只是觀察了GH治療6個月患兒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素的變化。如果想進一步觀察在人體中GH對胰島素信號的效應隨作用時間的變化的不同。觀察胰島素的增高是否早于血糖的增高。需要觀察應用GH更長時間的空腹血糖、胰島素的變化。
綜上所述,糖化血紅蛋白是人體中紅細胞內的血紅蛋白與血糖結合的產物,糖化血紅蛋白的生成是不可逆反應,與血糖的濃度成正比,不受血糖、運動以及飲食變化的影響,能準確反應大約4周前后的血糖水平,是監測血糖的可靠指標。本實驗顯示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在rhGH治療前、治療后3個月、6個月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說明rhGH的應用在短期糖代謝方面還是比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