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決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由于當前農業農村面臨著農產品有效供給的結構性矛盾突出、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減弱、農業競爭力需要迫切提升、農民收入增長速度緩慢等各類問題,充分發揮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作用,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鄉村振興戰略;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014-01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要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心。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戰略舉措。在具體實施中,按照“三步走”目標任務全面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展,通過深化調整,使得農產品能夠符合市場需求,實現產地和消費地的無縫銜接,能夠起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作用。
一、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以及任務
從當前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問題來說,實行農業側供給改革,要以解決農業結構性矛盾以及體制性問題,為工作目標,采取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以及積極培育發展新功能的方式,具體落實改革任務。近年來,各地區紛紛開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獲得了不錯的成效,驗證了改革的開展對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作用。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
從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角度來說,面臨著諸多問題,實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夠破解糧食高庫存難題,在改善環境負效應、增強農業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現結合具體實踐,進行以下分析。
1.破解高庫存難題。從我國糧食產生的實際情況來說,進口糧食進入市場、國產糧食入庫,說明了我國農產品供給方面存在著不足,糧食庫存壓力較大。為破解此困境,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必須要進行農業供給側改革,著力化解結構性矛盾,提升市場中自主生產糧食的比重,合理控制進口數量,達到去庫存的目的。
2.增強農產品效益以及競爭力。從當前我國農產品情況來說,以中低端產品為主。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農產品質量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傳統的量產方式,已經無法滿足社會需求。農產品品種結構以及質量同不斷提升的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擴大,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具有急迫性。通過改革,積極發展優質化和多樣化以及專用化農產品,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滿足市場需求,緩解農產品過剩問題。
3.優化農業結構。從改革的實施角度來說,調整以及優化農業結構為改革的核心內容。在具體實踐中,通過結構調整,聯動國內外市場;減輕資源消耗壓力;改善環境約束以及農業發展之間的矛盾。針對種養結構不緊湊和糧經飼結構不合理等問題,通過改革,調整種植業和畜牧業以及漁業結構,實現農業結構優化,進而解決上述問題。
4.減輕環境負效應。農業供給側的實施,要著力減輕環境負效應,進而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臨的問題,比如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等,推動農業持續發展。因為農業發展方式不合理,增加了生產成本,降低了產品質量,通過創新科技,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進而減少環境負效應[1]。
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的策略
從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改革實際來說,面臨著諸多挑戰和難題,影響著改革工作的質量。現結合具體實踐,分析如何高效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1.加大智慧農業的發展力度。若想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要結合當前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有效的發展策略。在具體實踐中,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要加大智慧農業的發展力度。以某縣為例,依托自身的自然資源優勢,發揮農業基礎厚度的優勢,推進新科技、新模式等與傳統農業的有機結合,推動農業智慧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通過建設農業產業集群核心基地的方式,發揮帶頭示范作用。在農業示范區,利用遠程監控系統,集中應用互聯網技術和物聯網技術等,實現對大棚環境的智能監控以及操作,比如水肥一體化、智能噴灌等。
2.完善農業扶持政策。為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工作的有效來說,需要不斷完善農業扶持政策,優化信貸(下轉21頁)(上接14頁)服務,進一步擴大保險支持范圍。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結合金融機構,共同解決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比如貸款困難等。除此之外,構建完善的農業信貸體系,降低農業經營主體的貸款難度,使得農戶和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等,能夠獲得資金的支持,進而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不斷加大保險政策的支持力度,擴大保險覆蓋范圍,完善保險機制,降低農業經營主體的風險,使農民能夠安心發展農業[2]。
3.創新銷售模式。積極鼓勵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己尋找銷售渠道,比如采取訂單農業的方式,通過與農業企業合作,促進就地取材,積極發展農產品加工以及銷售。同時,支持農產品品質認證以及品牌創建,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比如開通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以及稅收減免政策等,暢通銷售渠道。借助科技力量,通過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產業發展,促使農業產業融合,進而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展。積極搭建農業信息服務平臺,提升農業服務管理水平,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構建“線上+線下”的銷售模式,打造農業新經濟形態,擴大農產品銷售模式,積極拓展農業產銷邊界,助力產業結構升級。
4.做好改革重點工作的把控。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效實施,要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落實各項改革工作。在具體實踐中,積極借鑒各地區的成功經驗,總結改革成功的經驗,推廣改革模式和方法。在改革工作中,要做好重點工作的把控,不斷深化改革。以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農村基體產權制度改革以及農村宅基地改革為工作重點,全面攤鋪改革工作。結合不同的改革工作內容和要求,從地區實際情況出發,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不斷提升改革工作的質量和效率,保障改革目標的實現[3]。
四、結語
綜上所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有著積極的作用。在具體實踐中,為發揮改革的作用,要加大智慧農業的發展力度,完善農業扶持政策,創新銷售模式。做好改革重點工作的把控,通過采取系列措施,推動改革的高效實施。
收稿日期:2018-09-26
作者簡介:趙映(1988-),女,河南鄭州人,助教,碩士研究生,從事金融風險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