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淑毅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也不斷地順應社會的發展,不斷地更新與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促進了我國國家治理體系的更新,而順應時代的國家治理體系又為我國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制度保障。同時,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國家政治,為國家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群眾基礎。所以,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發展變化的。
關鍵詞:國家治理;民眾政治態度;改變
中圖分類號:D035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192-02
引言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國家的各個層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而國家治理也隨著經濟社會的變化而變化,符合國家發展的腳步,國家治理越來越科學化,也促進了民眾政治態度的轉變,更好地促進了國家的發展。民眾政治態度主要指的是民眾對于國家政治的看法,以及由一些政治心理而產生的行為。主要表現就是,民眾對于政治生活的某一個方面的相關情感、特定的認知、態度、興趣、信念等等。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同時也是隨著國家治理不斷改進的。政治態度主要有兩個大的范圍,一種是政治熱情,即關心政治,另一種即是政治冷漠。當然,這兩種政治態度也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我國民眾政治態度的變化大致是以改革開放分水嶺的。
一、民眾政治態度發展的歷程
1.改革開放前的民眾政治態度。我國民眾政治態度發生重大改變的分水嶺大致是在改革開放的時候,而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之前的民眾政治態度大致是處于同一種態度的一個階段。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雖然成為獨立的國家,但是我國的經濟仍然是計劃經濟,社會思想也沒有完全開放,國家治理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我國當時的政治制度也并不是完全的開放,當時的中國還處于人治政治,所以民眾的政治態度是趨于冷漠的,并不是說所有的民眾完全不關心國家政治,而是當時的國家制度,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大環境都沒有給民眾政治發展提供更多可利用的空間,最終就導致了多數民眾并不關心政治生活,也不介入任何政治問題。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主要是政治冷漠,而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國家治理的弊端,由于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并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
2.改革開放以來民眾政治態度的改變。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與發展,我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的推進,經濟制度的改變,都更好地對民眾的生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民眾的思想越來越開化,讓每一個階層的群眾都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政治生活就在民眾身邊,同時每一個民眾都可以參與政治生活,維護自己的利益。另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以及大眾傳媒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尤其是大眾傳媒的普及,給民眾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很多國家很多部門可以借助很多信息平臺和民眾進行溝通,而民眾也可以充分地在這些平臺上發表自身的政治言論,比如很多政府部門都會有微信公眾號,還有的政府部門會有抖音號以及微博等等,這些都給民眾參與政治生活提供了很好的渠道,也更大地激發了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促進了民眾政治態度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也有了巨大的轉變,與改革開放之前的政治冷漠態度相比較,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是一種熱情的政治態度,主要表現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心國家大事,愛國意識不斷地增強,政治責任感也不斷地加強。同時,政治情感也逐漸地趨于理性,不會采取過于極端的行為來表達的自身的政治訴求,民眾已經能夠更加理性地面對和分析現代的生活,民眾的民主法制觀念不斷增強,政治觀念也更加適應現在的生活,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
二、國家治理與民眾政治態度關系的現狀
國家治理能力是體現一個國家對于國家發展的整體把控,所以國家治理能力決定了一個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國家治理能力具體指的就是國家運用國家各種制度來實現對國家事務、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管理。
1.國家治理的進步推動民眾政治態度的改變。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國家治理能力也不斷地提高,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經濟制度,或者是文化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都是從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很好地滿足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我國的國家治理能力也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而國家治理的不斷進步,推動了我國民眾政治態度的轉變。首先,政治。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在國家中占據主導地位。而我國的政治制度的制定都是以人民為主體的,人民當家做主,同時,我國還有專門的政治制度來保障人民參與政治生活,人民旅游監督權、選舉權等權利,這樣就更好地促進了我國民眾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很好地促進了我國民眾政治的轉變。其次,經濟。我國是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但是同時發展市場經濟,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非常適合我國社會的發展情況,同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我國經濟總體的發展水平,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促進了人們生活觀念的轉變,更多的人有時間也有興趣去參與政治生活,愿意發表自己對于政治的見解,促進了我國民眾政治態度的轉變。再次,社會環境。在我國政治經濟都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整體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風氣也得到了巨大的轉變,整個社會越來越正能量,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參與政治生活。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下,我國民眾政治態度和改革開放之前相比較,已經得到了明顯的轉變。最后,思想觀念。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得到了相應的提高。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民眾的思想觀念也受到了外來思想的影響,人們越來越重視自身的權益,更加注重保護細節的利益,同時民眾的社會責任感、愛國情感也不斷地增強,所以人們越來越關心國家政治,關心政治與自身生活的關系,對于政治的態度不斷地在改變。由于國家治理中政治、經濟、社會、思想等各個方面出現的改變,制定合適的政策與制度,促進了我國民眾政治態度的轉變。
2.當前民眾政治態度中存在的問題。雖然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與發展,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但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我國當前中民眾政治態度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首先,雖然目前我國的民眾參與政治生活的積極性非常高漲,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關心政治生活,仍然存在著一些群眾對于政治生活的態度是非常冷淡的,愛國情感以及社會責任感都不是很強。其次,還有一些民眾的政治情感仍然是非常極端的,在參與政治生活的過程中,對于自己不喜歡的政治內容就極力地排斥,甚至會采取一些極端的舉動或者違法的行為去表達自己的政治訴求,這種行為是非常不利于社會發展以及社會穩定的。再次,地區政治參與的不平衡性突出,由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存在著地區發展不平衡,而經濟的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民眾政治態度的轉變,我國東部西部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我國的民眾政治態度東西部指之間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我國地區參與政治的不平衡性還是非常突出的。最后,城鄉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城市發展日新月異,群眾的參政議政的意識都比較強,但是偏遠農村地區,由于經濟落后,思想閉塞,導致一些人民群眾的思想比較落后,不少人在政治活動中表現出冷漠、冷淡、被動和順從,缺乏主體意識和基本的政治參與意識。
這些民眾政治中存在的問題,對于社會的發展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一定的不良影響。所以,每個民眾在使用自身權利,表達自身政治訴求的過程中,應通過合理的方式表達自身的政治訴求。
三、面對國家治理與民眾政治現狀應采取的對策
1.國家要提高治理能力,切實保障民眾政治權利。國家治理能力對民眾政治態度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想要促進我國民眾政治態度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就需要提高我國的國家治理能力,充分地保障我國民眾的政治權利,讓民眾了解自身所擁有的權利。同時,不斷地在生活中去運用手中的權利,積極地參加政治生活,更好地促進民眾政治態度的改變。
2.加大宣傳,改變城鄉、地區民眾政治態度不平衡的現狀。我國地區、城鄉經濟發展具有很大的差距,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城鄉、地區之間民眾政治態度的區別,因此發展經濟,促進城鄉及地區之間經濟平衡發展,也是促進我國民眾政治態度轉變的一個重要因素。鄉村和西部地區的思想相封閉,不愿意參政議政,同時地區偏遠,導致民眾很少了解到最新的國家政治信息,民眾很少參政議政的機會。所以,要加大對于民眾政治權利的宣傳,讓更多地區的民眾都能切實地了解自身的政治權利,并且合理地運用,讓民眾了解政治生活,改變民眾對于政治的態度,有參與政治生活的熱情。
3.開展相關活動,幫助民眾樹立愛國意識,增強責任感。在全國范圍內定期開展民眾參政議政的普及活動,幫助民眾樹立責任意識,樹立愛國意識,積極地參與政治生活。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要承擔社會責任;在參與政治生活過程中,要理性地表達自身的政治訴求,采取適當的手段進行表達,不要出現過于偏激的行為,樹立參政議政的意識,更好地促進我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
四、結語
我國的國家治理與民眾政治態度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關系,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促進了民眾政治態度的改變,讓更多的人了解政治生活,參與政治生活,提高我國政治發展的總體水平。而民眾政治態度的轉變,又反作用于國家治理,為國家治理提供了強大的群眾基礎,雖然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但是這些問題都在一點點地被解決,而國家也在一步步地不斷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四正.以文化認知推進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7.
[2] ?孫靜.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政治文化建設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7.
[3] ?楊揚.社會治理視野下的公民抗爭與政府行為[D].杭州:浙江大學,2013.
[4] ?臧雷振.變遷中的政治機會結構與政治參與——新媒體時代的國家治理回應[D].北京:北京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