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楠
摘 要:信訪,顧名思義,就是通過書信、電話、走訪等貼近大眾的形式對人民群眾的生活情況加以了解,聆聽老百姓的訴求,了解老百姓的想法,傾聽老百姓的心聲,為老百姓解紛排難。街道信訪維穩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增強人民群眾的向心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促進國家長治久安。信訪維穩工作貫徹落實黨的決定,推進了國家政治建設,進而促進國家經濟平穩運行。信訪維穩工作是黨和人民密切聯系的紐帶,然而近年來我國信訪情況不容樂觀,不配合甚至拒絕信訪時有發生,惡性群體事件導致工作受阻,無效信訪導致信訪量不斷攀升,加大了信訪人員工作壓力,信訪效率低難以解決百姓問題等,導致我國信訪難以推進。當前,及時總結分析成因才是信訪工作突破的關鍵。從信訪工作本身出發,分析當前出現的信訪難題并提出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基層信訪;工作體制困境;突破的對策
中圖分類號:D63-3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188-02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受教育程度也大幅度提升。文化程度的提高也讓人們對自身權益的維護越發重視,近年來信訪數量的急劇攀升也對此有所體現,越來越多的人通過信訪來表達自己的訴求,維護自己的利益。人們向政府反映問題,而這同時也是政府和群眾溝通并且加強關系的過程。信訪工作對促進社會穩定的作用是無可厚非的,然而這一有利手段不斷地面臨著新時代的挑戰,如何破解這一問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是當前的主要工作。
一、信訪維穩工作的重要性
黨同人民群眾血濃于水。信訪工作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體現了人民當家做主的大政方針。信訪制度的順利進行影響著國家的轉型與變革,國家的經濟發展、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同樣離不開信訪制度。如果信訪制度實施困難,會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造成黨和人民之間的矛盾,進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信訪是人民群眾表達訴求的重要途徑,是黨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的紐帶。
信訪工作的組織進行有利于黨方針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切實了解人民群眾的需求,更好地解決問題,便于黨的組織領導,推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讓群眾更好地感受到人民當家做主的真實感和滿足感。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對人民群眾負責。做好信訪維穩工作還可以助力國家的反腐倡廉工作,加強了對行政人員的監督。
二、基層信訪工作體制困境
1.熱點問題集體上訪引關注。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隨著人們受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也意識到應運用自己的權利來維護自身利益。群眾集體上訪數量大幅度提升,規模逐漸擴大,動輒上百人聯名請愿,反映情況。城市建設,道路建設等現代化建設給一些群眾既帶來了好處又帶來了麻煩,城市建設難免面臨拆遷等社會大難題,由于涉及利益重大,一旦雙方協商出現問題就會導致事情的快速發酵,引發大量關注。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網絡普及率不斷提高,信息傳播速度越來越快,一些事件就會借助網絡信息的東風飄進千家萬戶,而這些事件一旦迎合了人民群眾的關注度就會被大眾推至風口浪尖,人民群眾的維權之心就會被有心之人利用,更有甚者威脅社會穩定。最近幾年的拆遷事故頻發,醫保、就業、就學等人民群眾關注度超高的話題更是熱度不斷。對于集體上訪,如果把控不好將會直接影響到百姓的正常生活,引起社會動蕩,威脅社會穩定發展,影響經濟的平穩運行。
2.人民群眾對信訪制度認識錯誤。受一些主流意識影響,例如“擒賊先擒王”等表示若想辦成這件事必須擒大頭目才可以,這導致了群眾認知觀念的偏差,認為一有問題就要找最大的機構,大機構才能辦好事,才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這與生病住院概念大不相同。群眾們在這些事件中恰恰忘了一點,中國的政府體制設計都是分級的,你所能接觸到的離自身最近的政府機關才是最大的,沒有這些機關的層層審核問題反映上去也是無效的。還有一些群眾認為事情鬧得越大、知道的人越多事情會容易解決,甚至因此擾亂治安,有時不難看到政府部門的門口大批群眾聚眾鬧事,堵門口影響正常辦公久聚不散,不按程序擋住相關人員去路攔截車輛以求公道;對法律和信訪分辨不清,許多事情涉及法律應該走法律程序,但仍然要到政府部門來要求解決,增加了信訪部門不必要的工作量。
3.信訪投機加大解決難度。近年來,部分群眾投機信訪,造成工作反復,影響工作效率。隨著互聯網發展,人們之間的溝通越發便利,信訪形式也逐漸呈現多樣化,信訪途徑不斷拓寬,渠道也更加廣泛便利,這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投機信訪的發生,這也是投機信訪防不勝防的重要原因,人們通過各種途徑來向政府反映自身情況,期望得到快速解決。而且還有一部分是信訪老戶,他們的問題大多復雜難處理且積壓已久,有些人甚至無理取鬧,通過這個途徑獲取利益,而部分領導對他們也無可奈何,為了維持工作秩序甚至會給他們一些所謂的福利進而平息他們,耗費了信訪部門的精力財力,影響了信訪部門的工作效率。
4.越級上訪擾亂秩序。群眾越級上訪、無序上訪、重復上訪等無規則上訪形勢嚴重。群眾不按規則上訪導致上訪人數不斷增加,加大了信訪部門的工作壓力,且大多為重復或無效上訪使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浪費了人力物力,也影響了他人上訪事件的進度。這樣也會影響信訪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降低工作效率。
5.部分信訪工作人員素質不過關。一些基層領導自身素質不過關,雖然國家近年來一直大力防腐反腐治腐,但是仍舊有部分官員思想意識錯誤,他們雖不觸碰腐敗的界限,但是思想卻仍舊停滯不前,作為政治相關工作人員,人民才是主要的,一些領導為求政績,大力發展經濟,只注重經濟效益,忽略群眾需要,建設面子工程,損耗物力財力,消耗群眾的積極性,認為群眾工作和經濟建設是不相容的,這是思想的腐敗。人們經常反映辦事難,原因除去機構繁雜、過程煩瑣等就是相關工作人員態度不端正,手握權力擺官架子,不與人民群眾積極溝通,不傾聽百姓訴求,影響辦事效率,還有一些領導將上訪的群眾按照自己的主觀臆斷認為他們是無理取鬧、不守規則的不良公民,拒絕和他們溝通,鎮壓他們的行動,對他們所反映的問題不予理睬,導致丟失了人民群眾的信任。
三、突破當前信訪工作困境的對策
1.完善相關制度,暢通信訪渠道。相關工作人員在處理問題解決事情時應堅持公平公正原則,完善相關政策,良好的信訪工作環境有利于信訪工作的順利進行,提升信訪人員辦事效率,更好地維護群眾的根本利益,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使信訪工作流程更法制化、規范化,完備的法律為信訪工作的有序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良好的工作環境容易激發信訪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信訪工作有序化、規范化的同時,也讓人民群眾有路可尋,有路可走,有路可信。增強人民群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感,增強人民群眾的向心力,增進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有利于穩固黨的執政基礎,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通過信訪工作規范化,責任到人,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更好地落實到相關責任人,及時有效地解決問題,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信訪制度的規范化還進一步減少了群眾越級上訪、投機上訪、重復上訪等惡劣性問題,減少信訪部門的工作壓力,更好地為人民群眾解決問題。
2.提高信訪工作人員自身素質。職業素養是對一個在職人員的最基本要求,更好的服務態度,更高的辦事效率都是促進黨群關系的重要途徑。相關部門在人才培養時前期應該對入選人員嚴格把關,職業素養是否過關,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考核,都要有優秀的思想基礎。禮貌是一個人的基本修養,黨政機關應加強對相關人員的思想教育和技能培養,提高工作能力,增強責任意識,端正自身態度,強化服務意識。辦公時耐心服務大眾,不推托應付,遇事不慌,沉著穩定,不畏強權。許多信訪相關工作人員自身觀念就存在偏差,認為來上訪的人民群眾素質低下,難纏,無理取鬧,這使一些真正有訴求的群眾的問題難以解決,導致關系激化。工作人員應認真傾聽百姓意見,做好相關記錄,依照相關法律政策,認真答復上訪者問題,梳理問題線路,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3.普及信訪知識,減少無效信訪。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信訪工作更好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權益。由于地區文化和教育程度的差異性,許多地區的人民群眾對信訪知識了解甚少,由于思想觀念的偏差,一些群眾存在有事找大領導才好辦、事情鬧得越大越容易解決、經常去找相關部門才會解決問題等錯誤認識,大眾對信訪知識不了解就會病急亂投醫,使信訪工作開展的同時出現許多問題,例如越級上訪、重復上訪、聚眾鬧事等。普及信訪知識尤為重要,相關部門應加強知識教育,讓人民群眾更好地了解信訪,了解辦事流程,認識破壞規定的嚴重性,指導大眾按照相關政策依法規范上訪。
4.加強對信訪重點人員的穩控。上訪老戶的穩控工作尤為重要,穩定上訪老戶的心情,耐心解決問題,積極和他們取得聯系,撫慰他們的情緒。對于無理取鬧、借此牟利的上訪老戶給予嚴肅處理,嚴重打擊他們擾亂正常信訪秩序的違法行為,遏制上訪不良風氣。上訪老戶的問題一般時間跨度大,問題繁雜,涉及方面廣,處理難度大。信訪部門可以通過成立信訪專案小組主要解決長久積壓的上訪老戶問題,既能保證人民群眾正常信訪工作的進行維持秩序,又能撫慰上訪老戶的情緒,加快問題的解決速度,將長期積壓的問題篩選出來在一定時間內解決處理,緩解信訪人員后期的工作壓力。
四、結語
信訪維穩工作是基層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信訪工作既是對人民群眾的負責,也是對國家發展規劃的負責。信訪工作建設發展應暢通信訪渠道,規范信訪流程,深化服務意識,在黨的領導下更高效地完成信訪工作,有效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以及國家的長治久安。基層干部應充分認識到信訪工作的重要性,更應該了解信訪工作推進的難度,根據當前信訪維穩工作的困境,從實際出發加強改進信訪工作,積極解決房屋建筑、拆遷、醫保、就業等當前社會熱點問題,合理調節糾紛,切實維護好人們群眾的利益,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激發人民群眾的向心力和創造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于建嶸.信訪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J].鳳凰周刊,2004,(32):50-53.
[2] ?趙曉力.誰更需要信訪[J].市場與法治,2005,(11):126-128.
[3] ?應星.作為特殊行政救濟的信訪救濟[J].法學研究,2004,(3):61-63.
[4] ?郭松民.我國信訪改革應該推行制度演進[J].環球,2004,(23):7-9.
[5] ?于建嶸.中國信訪制度批判[J].中國改革,2005,(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