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是習近平同志的法學博士論文。該論文通過詳細調查研究和縝密思考,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許多重要意見,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農村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專著。其不僅對貫徹我國鄉村振興戰略有指導作用,對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習近平;解讀;頂層設計
中圖分類號:D630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022-02
一
《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研究》(以下簡稱《研究》)是習近平同志1998—2002年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班學習畢業后的法學博士論文,200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通過詳細的調查研究和縝密的思考,習近平同志從中國農村市場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為切入口,深刻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和存在的問題,探索其原因,并通過對國外市場化情況的比較,把握我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的內在規律,提出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重要意見。《研究》既是一部內容深邃的政治經濟學著作,又是指導我國鄉村振興戰略實踐的策略,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研究。
二
習近平同志對農業與市場的關系進行歷史探源和對現代化農業與農村市場密切關系的研究,深刻認識農村市場經濟的發展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提出農村市場化的內涵為:一是有健全的市場體系;二是有完善的市場運行機制;三是有規范的市場關系;四是有有競爭有序的市場秩序;五是有有效、有度的宏觀調控。農村市場化的地位和作用是:傳遞、溝通,吸納、輻射,轉化、優化,聚集、擴大。對農村市場化內涵“五有”和四個方面作用的概括,內容深刻、全面,表述新穎、明確。
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在于實現農業現代化,也就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收入水平,實現共同富裕為基本目標,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提高農民素質,大幅度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農業品商品率。作者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現代化的本質特征是市場化、工業化、科技化、集約化、高優化、持續化、人本化、社會化、城鄉一體化。對我國農業現代化本質特征“九化”的論述,是習近平同志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全方位、多角度進行的概括,比單單從生產力角度進行的概括更全面、更精確,這是“研究”的一大特色。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市場化建設取得的主要成績是什么?作者歸結為“五個轉化”:“即市場主體由單一向多元轉化,農產品價格基本實現由計劃定價向市場定價轉化,農村市場體系由近乎空白向初具規模轉化,農民的收入和消費由低水平向較高水平轉化,農村市場化建設開始由封閉型向外向型轉化。”并且,提出當前農村市場化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市場機制不健全,市場基礎設施落后,要素市場發育緩慢,外向化程度低,市場價格低迷,商品率不高,等等。”[1]他還分析了產生原因為土地家庭承包與分散經營的農民難以進入市場、統一市場與農產品市場長期被嚴重分割以及農業弱質地位引起的競爭不平等。
如何建立和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作者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一是加快建設高、中、初級市場層次結構優化的農產品市場框架;二是盡快建立農產品市場網絡;三是加快建立農民自己的營銷網點;四是打破條塊分割,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這些論述,從問題出發,完全切合實際,有很強的針對性。
習近平同志還提出拓展農產品市場的主要措施:抓促銷,組織力量跑市場;抓信息,保持供求平衡穩市場;抓市場建設,依靠批發活市場;抓名優產品,利用品牌占市場;抓轉化,延伸產業鏈拓市場;抓保鮮儲運,把握時機攬市場;抓保護,依靠政策和法制促市場。
習近平同志特別強調政府對農村市場化建設的宏觀調控,主要包括:一是制定農村市場化發展規劃;二是溝通農村與城市和國際市場的商流、物流、信息流;三是對農產品生產、流通、進出口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調控;四是引導和組織農民安全進入和占領市場;五是加強農村市場化建設的經濟立法;六是對農村地區間的經濟差距和收入差距進行適度調節,確保農村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穩定發展。這些意見,既在宏觀上做了原則規定,又在微觀上提出可操作的具體舉措,切實可行。
三
眾所周知,習近平總書記是中南海頂層設計的最高指導者,他的許多文章、講話、言論后來都成為黨和國家的重大方針政策。例如在環境保護方面,從1989年1月在福建寧德時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2],1990年5月提出“山會更青,水會更綠,人民會更富裕”[2],2005年8月任浙江省委書記到安吉余村調研時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3]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都是史無前例的。又如反腐倡廉方面,他在浙江工作期間曾提出構建一個“讓人不想腐敗”“讓人不敢腐敗”“讓人不能腐敗”的懲防并舉體系。到十八大,中央紀委二次全會首次提出“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最后到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明確提出:“著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體制機制。”[4]又如國家監察體制改革,2016年1月2日他提出:“擴大監察范圍,整合監察力量,健全國家監察組織架構,形成全面覆蓋國家機關及其公務員的國家監察體系。”10個月后,黨中央通知在北京、山西、浙江一市二省試點。至2018年2月25日,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全面建立起省、市、縣三級監察委員會。一個史無前例的國家反腐敗機構、一張覆蓋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的監察大網,在全國布局完成[3]。如此等等,這就是習近平同志的一些重要言論轉化為黨和國家重要政策的實例。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看到《研究》也是這樣,書中提到的許多重要思想、觀點和原則,同黨和國家在農村工作中的思想、觀點和原則是完全一致的。例如第二章闡述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現代化必須堅持“四個有利于”;第七章論述中國農村市場化四方面的發展道路;第八章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四個方面的論述;第十三章要充分發揮農民在農村市場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第十四章加強政府對市場化建設的宏觀調控等,不僅與中央2018年一號文件的精神完全一致,而且在理論上更加嚴密、深刻。正如有的評論中指出的:“作者的研究……許多見解獨到有新意,不僅具有理論創新意義,而且具有現實解釋力。”[5]習近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運用大量實例和數據,并通過統計圖表進行分析、推論,提出我國農村市場化建設的系統理論,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以,筆者認為《研究》是一部馬克思主義和我國農村實踐相結合的政治經濟學專著,也是一部對指導振興鄉村戰略有重大意義的著作。但是,人民出版社只在2001年7月印過3 000冊,報刊的介紹文章依稀可見,這是十分不足的。我們的理論工作者、經濟學家以至農村工作的領導干部,應該認真進行學習、研究,挖掘其中蘊藏的豐富思想,這不僅直接有利于推進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和貫徹,對深刻理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有重大意義。
收稿日期:2018-10-20
作者簡介:潘鈜(1932-),男,浙江永康人,秘書長,副研究員,從事中共黨史與毛澤東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