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敏
全國教育大會的召開,突顯了教育在黨和國家事業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指出,要堅持深化教育改革創新,著力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為此,我們要依靠創新激發新動能,進一步推動學校進入新樣態、邁向高質量。
一、回應現實新期盼,把握理念新方位
1.樹立發展新方向
育人是新樣態學校的核心任務,需要重新審視學校中的人——具體的人、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自我發展的人。內生性是新樣態學校的文化表征,“學校精神”是學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我校以“幫助全體師生成為最好的自己”為教育使命,從開發和提煉學校精神入手,立足學校的文化傳統、內生基因和自身基礎,制訂完善《打造新樣態學校實施方案》,以六大行動項目為探索路徑,著手整體謀劃、系統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樣態學校。
2.明確育人新追求
為了構建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內核,我校以“三品三氣三養”(“三品”是打造品牌學校、品質教師、品位學生的學校層面工作目標,“三氣”是大氣、正氣、和氣的教師層面素養要求,“三養”是教養、修養、素養的學生層面養成要求)為目標引領,以“堅持問題導向、聚焦薄弱環節”為工作策略,努力構建適應教育形勢發展、符合教師職業修為、順應學生發展天性的校園文化氛圍。
3.營造教育新生態
為打造優秀教師團隊、營造良好育人氛圍,我校提煉出“品高志遠,善思敏行”的學校精神,通過各種形式讓這種精神浸潤師生心靈。只有當制度和習慣內化為精神和文化時,目標和追求才會成為一種力量、一種信仰,學校才會呈現出充滿正能量的教育生態和價值追求。
二、探索課程新建構,研究教學新方式
1.重構課程新體系
我校以“聚集核心素養、實現全面發展”為課程理念,以“有文化底蘊、有責任擔當、有情感溫度、有人性光輝”為培養目標,以“基礎課程校本化改造、拓展課程系列化開發、研究課程專業化發展”為課程策略,整體構建了具有多元領域均衡、多元層級遞進、多樣成果呈現的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校本課程體系。這個校本課程體系具有教育性、探究性和開放性的基本特征。教育性是指該課程能讓參與學習的孩子有創造性體驗,并在學習中促使其行動和思維協調發展;探究性是指該課程能彌補傳統課程的不足,讓學生通過實踐研究得出其中蘊含的規律或知識;開放性是指該課程預留有生成空間,不僅能動態管理,還能發展變化,這也是校本課程的重要特點及魅力所在。
2.打造“優悅”新課堂
為進一步加強課堂主陣地建設,我校在“有效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理念、細化標準,致力打造以“優化學習、悅納學生”為特征的“優悅”課堂,力求讓每一個學習者在生動愉悅的學習空間中成長。“優悅”課堂建設以提高學習興趣、提高思維品質、提高解決問題能力和提高自主發展意識等“四個提高”為目的,幫助學生發掘潛能、積淀素養,著力培養學生的高品質學習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創新教學新方式
“優悅”課堂必須以“優悅”的教學方式來實現。為此,學校設計了以“教學評”一體化為理念的“五性指標”:一是有“前置性”學習任務,教師能依托集體備課實現教學問題前置;或者學生能借助教學案導學,實現學習任務前置。二是有“適用性”課堂目標,教師不僅要避免教學目標泛化,更要有“怎樣交流或呈現學生預習成果”的辦法。三是有“多樣性”課堂形式,教師在課堂上要依據學情和課標,采取自學、互學、群學,閱讀、練習、展示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思維品質。四是有“生成性”學習指導,教師生成性指導主要包括主動引導、伺機追問、點評欣賞和及時糾正等。五是有“發展性”反饋評價,教師要對課堂學習成效進行評價檢測,在鞏固學生所學的同時升華課堂所得,并為下階段的學習留下發展空間。
三、拓寬德育新途徑,開創育人新局面
1.做好育人頂層設計
我校明確把培養“有文化底蘊、有責任擔當、有情感溫度、有人性光輝”的學生作為育人目標,這也是我校一切變革、探索和實踐的終極價值指向和頂層設計靈魂。學校要求廣大教職工以看待“孤本”的心態對待每一位學生,全心全意為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服務,努力按照學校的育人目標培養每一位學生。
2.創新班級組管理模式
我校努力構建以成長共同體為理念,以全體教師為主體、全體學生為本體,由教師、學生和家長等共同參與的班級組管理模式。具體做法是,同一學段的兩個相鄰教學班組成班級組。班級組管理成員由核心成員和一般成員構成,組內成員有明確的分工和細化的職責。核心成員為一名組長和兩名副組長,組長負責統籌、決策和指導班級組的整體工作,縱向保障學校、年級與班級組之間的銜接溝通,橫向協調班級組內任課教師之間的分工合作。核心成員中的兩名副組長,每人具體負責組內一個教學班的學生思想動態、班級文化建設、家校溝通等工作落實。其他成員由兩名學科教師、兩名家委會成員和兩名學生代表組成,各班級組按照學校的管理要求再進行內部分工,各司其職,各盡其責。
3.構建全員育人體系
為實現立德樹人的總要求,我校將致力于構建全員參與的育人體系,引導任課教師堅持言傳身教,提高學科育人、實踐育人的能力;引導班級組重視班級文化育人,提高家校合作育人的能力;引導心理健康教師堅持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方法,提升其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能力;引導德育干部提高多重途徑設計和實施德育工作的能力;引導后勤管理人員提高服務育人的能力。同時,學校領導自覺提高營造育人氛圍、構建育人體系和課程體系的能力。
(作者系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校長)
(本欄責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