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在各方面地發展都得到了十分顯著的提升,而中國本就幅員遼闊,土地廣闊,因而中國在農業方面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就,日漸成為世界上排上名號的糧食生產大國。另外也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一些先進偉人的努力與貢獻,使得中國在農業方面的進展日漸提高,糧食的產量也逐年增加,不僅解決了人們的溫飽問題,還推動了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但是發展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有一些發展的問題,比如農業總供給內部的出現的結構性的矛盾,以及農作物在售賣方面的滯留、遲緩的問題,甚至是農產品的質量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還是需要國家不斷的發展農業,不斷的思考如何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考
民以食為天,農業的發展與每個公民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因為需要國家注重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改善農業發展的內部結構。供給側改革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又有一定的不同,也和一般的結構改革有所不同,綜合考慮農業發展的各方面因素,從而使得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結構性矛盾得到有效的破解。這個改革的過程也需要從整個產業的生產以及供給、銷售等方面同時入手,再結合有效的改革方案進行改革。使得整個農業生產的供給體系得到優化,農作物供給的質量以及生產的效率得到顯著的提升,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
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的
(一)根據市場需求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滿足消費者需求
農作物的生產其主要目的就是迎合人們的生活需求,這也是經濟市場存在的主要原因,生產的前提是需要有銷售市場,不然任何商品都會退出經濟市場這個大舞臺。因此,即便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糧食作物也需要有消費市場、有消費需求,一些發展都需要將以經濟市場作為發展農產品的中心,根據市場當下的以及往年的銷售情況以及供給數據來對農作物是否要大規模生產或是停止生產、少量生產,進行決策。這樣才能夠有效的促進農業的發展與市場的需求相呼應,拒絕供大于求或是供不應求的現象,推動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發展。
(二) 提高農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
我國地大物博,且東西南北各地的地形地勢、自然氣候、人文自然等各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在農作物的需求上也大有不同,又因地質原因,各地的農作物也大有不同,大大豐富了我國的農作物種類。但是近些年來,隨著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農業方面的化學用品也逐漸豐富,各類農藥的使用雖然對于害蟲的消滅有顯著的作用,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將這些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殘留物留在了作物本身,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大大的降低了農作物的質量。而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在農作物的生產環節進行標準化的規定,推廣綠色蔬菜的發展,可以有效的提高農作物的質量,同時也能夠利用農業新科技有效提高作物的產量,降低農民的生產成本,有效的促進農業的發展。
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途徑
(一) 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
當下,人們的生活日漸富足,被人們廣為關注的話題就從如何飽腹轉變成了各種安全問題,其中食品安全也是與人們關聯最大的,近些年也有不少關于農作物質量問題的各種報道,十分不利于農業的全面發展。另外,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一些國外的水果蔬菜種類也開始向廣大的中國市場涌入,得到了部分國人的盲目推崇,這對于國內農產品的發展十分不利,因此當務之急就是對農作物的質量進行提升,提出發展“綠色農業”的口號,推動國內農產品的發展。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可以有效的促進綠色農業的施行,通過地方政府有力的工作,統一規定,盡量減少農作物的化肥及農藥的使用,嚴肅懲治一些非法的三無農藥生產廠家。
(二)調整農產品生產結構,發展特色農業
為了遵循農業的持續發展,需要各地政府配合農戶進行農產品生產結構的調整,給出優越的扶持力度和扶持條件,減輕農民的生活負擔,下放有效的補助政策,鼓勵農民能夠積極配合政府進行農業市場的調查,從而調整農產品的生產結構,力求符合農業市場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經濟收益。此外,農民在閑暇之余還可以將農作物進行以各種精細加工,包裝等環節,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的優化,迎合市場的需求,從而發展出獨特的特色農業。
(三) 利用互聯網手段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已經勢如破竹,飛速的發展,乃至今日的成熟,而“互聯網+”的發展理念近些年來也被應用到各個行業,農業的這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需要緊緊地把握這次機會,將整個銷售的目光轉移到互聯網上去。有效的結合互聯網技術能夠更加有效的推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升農作物的生產效率,最大程度的發揮農民的勞動生產力,以便迎合市場的需求。另外,互聯網除了是一個有力的宣傳平臺之外,也是一個有用的監督平臺,農戶可以通過定期的農作物生長狀態進行一些視頻動態的制作發布到網絡上,讓更多的人去關注現下國內農產品的發展與生產,也能夠讓人們通過了解來相信食品的安全問題,為推行綠色農業的發展做出有力的貢獻。
三、 結束語:
綜上所述,食品問題是關乎人們生存的大問題,如何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工作,也能夠在改革過程中保障國家的食品安全,提升國內農產品的生產結構,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從而推動當下國內“綠色農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玉香.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轉型升級[J].行政管理改革,2016(9):19-22.
[2] 韓長賦.著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中國農業會計,2016(5):62-63.
[3] 楊果.農產品生產與流通的協調機制研究——基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J].農村經濟,2017(10):64-67.
作者簡介:
姓名:孫明輝(1969—),性別:男,民族: 漢族 ,籍貫 :黑龍江省巴彥縣,學歷:本科 ,職稱: 經濟師 ,研究方向: 農業經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