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洋洋
摘? 要:基于“互聯網+”的科技情報工作為情報工作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廣闊的舞臺和空間,也為傳統的情報工作提供了新型工具和概念。在“互聯網+”的潮流中,以人為中心,大力推進科技情報工作管理,連接情報資源,推介情報產品,創新科技情報道路。
關鍵詞:“互聯網+”;科技情報;工作方式
中圖分類號:G3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5-0052-02
“互聯網+”是以互聯網平臺為基礎,利用通信技術與其它行業的結合,在經濟、社會等各部門的擴散和應用,創新產品和業務模式,從而推動產業升級,構建連接一切的新生態。科技情報信息是科研生產的支撐條件,基于“互聯網+”,科技情報的挖掘、跟蹤和采集等可以實現自動化作業,從而豐富情報信息來源,完善情報分析手段,促進情報研究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1 “互聯網+”對科技情報工作的影響
“互聯網+”的新形勢下,情報科學和科技情報工作的內涵和信息交流方式都受新模式的影響,情報的記錄和傳遞方式也在不斷更新變化,但情報學的研究對象在本職和內容上并沒有改變。
(1)傳統科技情報擴展了新的內容。信息化時代傳統的科技情報收集和管理要繼續保持活力,就必須轉移研究中心,擴大研究范圍。科技情報必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突破傳統科技情報的局限,面向經濟社會,與各行各業有機結合,及時獲取科技情報,增多科技情報研究工作的內容和服務對象。在為高層次決策者服務的同時,為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和農村的情報研究服務,滿足多種多樣的情報需求。互聯網的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情報工作業務領域不斷擴展,傳統情報工作與“互聯網+”相結合,增加了情報工作的內涵和外延,許多原本不屬于情報領域的行業和機構也開始融入,為科技情報研究帶來了新的業務內容[1]。
(2)提高情報研究的科技含量。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情報學要實現良好的社會服務,就要提高科技情報的技術含量,將信息技術引入到傳統的情報工作中,加強對于信息資源數據庫的開發利用,向著現代化的情報工作轉變,從而提高科技情報的準確性、高效性和針對性。借助交流工具,完成非正式的交流工作,也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數字化文獻[2]。科技情報不僅要具有傳統信息開發所有的組織基礎,還要掌握數字化的信息處理組織方式,對各種信息資源進行加工,從繁雜的信息環境中獲取有用的信息,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并根據這些信息和知識制定相應的解決方案,使用在新產品、服務或者管理機制中。
(3)提高情報工作的系統性。要實現特定的目標,科技情報工作就要將計算機應用軟件、數據軟件以及工作流程等進行結合,減少其中的低效和浪費現象。考慮到整體工作的系統性、目標性、層次性、開放性等。科技情報研究與信息技術的關系更加密切,“互聯網+”的發展對科技情報工作產生了巨大的,“互聯網+”的方向和內容改變了信息的表現形式、組織方式以及情報的工作方法。
(4)科技情報工作重點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新的管理和情報研究的競爭會成為科技情報工作的中心。信息時代經濟發展主要由工業經濟和信息產業帶動,知識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的趨勢,是建立在信息的生產和使用之上的,知識的創新是支持經濟發展的動力,由信息管理向知識管理轉化,對智力創造成果進行創新管理,由信息管理轉向對于知識的應用[3]。實現信息檢索、人機互動、智能檢索、數據挖掘等等。現代化的科技情報工作包括文本、超文本、多媒體和智能檢測等工作,在發展過程中也要面向客戶,因此信息檢索和信息查詢、人機交互等操作是近年來科技情報工作的一個突出趨勢。引入網絡信息檢索。傳統的查全率和查準率等指標很難作為網上瀏覽信息服務的效率指標,在網絡化、數字化的信息環境中創造更加通用的指標,描述網絡信息的增長、分化的規律。文獻研究不再作為科技情報工作的單一支撐。“互聯網+”時代人們對情報工作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從文獻單元深入到知識單元才能有廣闊的發展前景。知識主要分為編碼知識和意會知識,編碼知識支持使用社會上的通用語言,意會知識則指難以用語言表述的知識。根據這種分類科技情報研究專家從傳統的編碼知識向意會知識領域發展。在文獻知識內容深入研究過程中,從文獻中提取有用的知識并精煉加工,針對具體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在科技情報研究所利用的課題資料中,網上資料占據較大的比重[4]。科技情報工作主要在于知識的激活、加工和傳遞,在“互聯網+”時代需要科技情報工作者不斷運用處理檢索有用的信息,將情報融入到知識的生產傳播和應用中,成為促進知識經濟不斷發展的可靠動力。
(5)社會信息的需求量不斷增大。科技情報工作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情報工作模式的實踐基礎也發生了變化,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情況下,社會信息化程度不斷加深,社會信息交流活動不斷增強,信息需求也在不斷擴張,從客觀上提高了科技情報工作的重要性。
2 “互聯網+”在科技情報應用中的現狀
(1)科技情報網絡系統處于初級階段,限制了科技情報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我國投資新建的一些小型數據庫和檢索系統起步較晚,工作層次低,任務分散,無法形成有效的規模,科技經費短缺,在部分系統網絡投入使用的同時,全國的科技情報文獻資料還沒有完成建設,要創新培育自身的技術,缺乏良好運行的環境,在發展上受到很多阻礙。
(2)科技情報研究工作缺乏核心技術和發展動力。在科技情報應用的基礎上,受運用知識結構所限,技術開發上缺乏自身核心技術和發展脈絡,缺乏發展動力和相關的連續性,只能依照其他行業領域技術進行發展[5]。
(3)目前的科技情報工作模式還沒有真正進入網絡環境。受發展環境和條件的限制,科技情報工作的研究還有很大的局限性,對文獻的搜集和整理占據了大部分的工作內容,缺乏有一定深度的綜合性報告,沒有重視網絡應用開發,自身文化水平低下,信息管理不善,研究方式落后,科技情報人員的工作效率較低。
(4)科技情報信息管理還不完善,信息化水平不高。傳統的信息環境下,科技情報工作主要在圖書館和科研機構中完成,一個情報研究人員和機構一般只在一個或某幾個領域進行研究,無法進行跨領域研究,科技情報的范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互聯網+”的發展進程中,科技情報信息管理還不完善,情報信息化水平較低,沒有跟上“互聯網+”的步伐,導致應用中的錯位。
3 “互聯網+”時代加強科技情報工作的措施
(1)改變服務平臺,使用交叉前沿技術。信息存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情報工作領域中廣泛應用,情報信息的形式和服務方式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情報逐漸向多媒體化發展,集圖形、文字、聲音于一體,打破了時空的限制,提高了資源共享的機遇,也提升了情報的服務質量,促進了科技情報的交流和合作。
(2)采取多種存儲技術分析挖掘動態數據。情報信息的貯存、印刷、復印可以采用多媒體數字技術等現代化手段,通過資本戰略存儲海量數據,使用備份存儲與數據庫相結合的方式加工數據信息,建立服務器和數據庫等等。
(3)制定統一的標準數據字典。政府部門、大型企事業單位對使用的數據統一定制相同的格式和標準,對數據加工操作接口函數統一建立情報數據系統,并支持各種單位促進數據共享,實現單位信息無礙連接,消除使用中的不兼容性[6]。
(4)多渠道爭取經費投入,培養高素質人才。在“互聯網+”時代,科技情報在現代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加大經費投入,爭取財政撥款,確保信息資源保障和基礎設施建設,在開展經濟決策咨詢服務中,開拓投資渠道,壯大自身實力,為其資源和基礎設施提供有效的補充。通過探索、合作、協作探究運行模式,爭取多方面多渠道的資金投入,促進信息設備更新換代,加強人才培養力度,造就一支結構合理、學術素養高、有開拓創新精神的現代化信息人才隊伍。
(5)拓展情報來源渠道,打造網絡服務平臺。發揮區域資源的優勢,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利用科技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依靠網絡優勢,各地科技情報機構可以擴大地方區域經濟和科技服務中心的規模和特色,借助豐富的信息資源,建立完善的信息渠道,在具備一定的網絡基礎后,情報機構可以聯合協作,產生良好的合作效果。在進一步推廣聯合模式的基礎上,探索全國性的科技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及特色優勢,推動行業聯合,發揮行業整體優勢,形成特色優勢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實現科技情報工作的統籌協調發展[7]。
(6)加快成果轉換。我國每年會產生大量的科研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科研成果較少應用于實踐生產應用中,嚴重影響了科研工作的積極性,科技成果轉化率受到重大影響。科技情報部門可以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科研機構與企業對接,為科研機構提供全面準確的科技信息,確保科技轉化成功率的提升。
4 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要進一步提升科技情報工作的效果,走出傳統的科技情報工作方式和服務內容,就要與信息技術完美融合,抓住發展機遇,更新前沿技術和設備,采用新的情報搜集、分析和存貯方式,挖掘動態數據,提高科技情報的服務范圍和水平,制定統一標準,有效促進科技情報工作在“互聯網+”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軍.“互聯網+”視角下的科技情報工作思考[J].甘肅科技,
2016,32(5):79-81.
[2]張大志.“互聯網+”視野下科技情報工作研究[J].科技傳播,
2017,9(9).
[3]方延風.“互聯網+”背景下開源軟件在科技情報研究中的應
用——信息采集、存儲和預處理[J].科技和產業,2017,17(8):141-146.
[4]孫建軍,肖璐.“互聯網+”環境下情報工作的思考[J].中國科技資源導刊,2016,48(1):4-9.
[5]江良,趙春柳,陳嵩輝.論“互聯網+”在航天情報研究工作中的發展前景[J].航天標準化,2017(2):44-47.
[6]常金玲,胡艷芳.“互聯網+”環境下情報研究的創新發展[J].創新科技,2016(9):28-30.
[7]高劍.“互聯網+”科技情報服務創新模式[J].環球市場信息導報,2017(2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