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婷

摘 要:山地旅游農業是指立足于山地環境,依托旅游業的發展進行農業生產活動的創新和改造,以提供農產品和休閑服務為手段的一種產地消費型新型農業。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尚未對旅游農業和農業旅游進行明確的界定,多數發展案例片面追求旅游業的發展而逐漸喪失了農業本身的功能特性。通過分析旅游農業和農業旅游的區別與聯系,對山地旅游農業進行明確的概念界定和邏輯梳理,再分析其發展現狀和主要模式,并針對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以期能為今后深入開展旅游農業領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山地旅游農業;產業融合
中圖分類號:F323.4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03-0165-04
黨的十九大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產業的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實現農業產業的“接二連三”。旅游農業作為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典型產業形態,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助力鄉村振興和全面小康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國山地高原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3,是世界上山地面積最多的國家。不同于平原,山區農村的發展存在更多的限制與挑戰。目前,國內外學術界鮮有對山地旅游農業的深入探析。鑒于此,本文首先對山地旅游農業進行清晰的概念界定和邏輯框架梳理,然后分析該產業發展的主要模式,最后針對其發展存在的問題給出對策建議。
一、理論分析與概念界定
含糊不清或互相沖突的理論體系限制了對山地旅游農業的深入研究。因此,在展開關于山地旅游農業的分析研究之前,首先對其概念進行界定和對邏輯框架進行梳理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旅游農業與農業旅游
區分旅游農業和農業旅游對本研究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和價值。目前,國內外學術界許多研究中直接將旅游農業等同于農業旅游,僅有少量針對二者的區別進行的研究,如王德綱(1985)辯證地分析了農業旅游和旅游農業,認為農業旅游是為了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活動需要,通過在傳統農業經濟基礎上嫁接現代旅游業而派生出來的,而旅游農業是隨著農業旅游的不斷發展,逐漸從傳統農業經濟母體中分離出來的新興產業部門[1]。應瑞瑤、褚保金(2002)認為,旅游農業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廣義的旅游農業泛指鄉村旅游,而狹義的旅游農業是指充分利用現有農業資源,把農業生產加工、農村文化習俗、農村自然環境等為基礎,為游客提供參與、體驗和休閑的一種新型農業藝術[2]。鑒于此,本文辯證地給出旅游農業和農業旅游的區別與聯系。
首先,鄉村旅游是旅游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形成的新型生態產業,它是以地理區位劃分的,與之相對應的是都市旅游。它以農業為基礎,以發展旅游業為目的,以提供服務為手段,以城市居民為主要目標消費市場,集觀光、休閑、購物等為一體的旅游活動。其次,在鄉村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按其功能劃分出農業旅游,農業旅游是指以農業農村農民為載體,將旅游嫁接在農業之上,將農村自然風光、農業生產活動、農耕文化和農民習俗等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的集經濟、生態、社會功能為一體的衍生型服務業,它仍然是一種旅游活動。最后,旅游農業則是伴隨著農業旅游的逐步發展和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從母體中分離出來的新興產業,它依托于旅游市場進行農業和農產品的創新發展,以所有游客為主要消費目標市場,并圍繞目標市場調整和創新農產品生產,是一種產地消費型新型農業。
總而言之,農業旅游的落腳點在旅游業,它的實質是依托農業發展旅游業,主要依靠招徠旅游消費為主要收入來源,以發展旅游業為目的,隨著發展逐漸喪失了農業本身的功能特性。而旅游農業的落腳點在農業,是依托于旅游市場創新農業生產,在有一定旅游業發展基礎的地區進行,從農業的選地、生產、銷售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都圍繞旅游進行,以發展農業、實現產業轉型升級、推動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進步為目的的新型農業。
(二)山地旅游農業
1.概念表述。山地旅游農業是在山區進行的旅游業和農業融合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新型農業形態,實質上是依托旅游業發展農業。它立足于山地環境,在有一定旅游基礎條件的山區進行,以所有游客為消費目標市場,以創新農業生產、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為目的,利用山地自然環境、農事活動、農耕文化、農村生活和習俗等農業資源,以提供購物、觀光、體驗、度假、休閑、教育、娛樂和學習等服務為手段的一種產地消費型新型農業。
2.形成原理邏輯框架圖。基于山地旅游農業的形成原理及概念,繪制出其邏輯框架示意圖(如圖1所示)。
3.內在機理邏輯框架圖。基于山地旅游農業發展的目的、手段和落腳點繪制出其內在機理邏輯示意圖(如圖2所示)。
作為旅游業和農業的融合產生的一種新型產業,由于產業協同效應,發展山地旅游業產生的綜合效益將大于獨立發展山地旅游業和山地農業產生的效益,即“1+1>2”。由公式表述為:
山地旅游農業>山地旅游業+山地農業
二、山地旅游農業的發展模式研究
我國山地旅游農業經歷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萌芽興起階段,到2000年初期的發展成長階段,最后到如今的較快速發展和規范經營階段。其經營類型由最初的單一觀光型到如今觀光休閑度假等多功能綜合型,地理區位從依托城市外郊到依托景區,向依托全域的目標發展,農業發展模式從傳統農業單一功能向集生態休閑旅游和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發展。山地旅游農業的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更大的發展潛力有待挖掘。
第一,山地農業園區模式。山地農業園區模式是指以山地生態農業為基礎,建立現代化特色農業園區,提供給游客觀光、采摘、購買等活動。主要類型包括茶園、果園、牧場等,主要針對城市游客的短期休閑和購物需求,游客可以接觸到農產品的生產全過程并在產地直接進行消費,在獲得原生態農產品的同時也能欣賞山間優美風景、享受自然樂趣。該模式對當地原有的農業進行種養殖方式的改造,依托于旅游業的發展,使得原有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向現代化生產方向發展,促進了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和拓寬了產品的市場范圍。
第二,山地村寨民俗風情模式。山地村寨民俗風情模式是利用農村生活文化、少數民族文化以及其他歷史文化等資源,提供給游客旅游、購物、體驗等活動。該模式提供的產品即包括農林牧漁初級產品、特色小吃、特色飲品、紀念物等有形的產品,也包括農業文化體驗、少數民族風俗體驗、當地歷史文化符號體驗等無形的產品,其主要針對國內外所有游客,滿足游客的體驗、學習、購物、觀光、娛樂等需求。該模式將傳統農業嫁接到旅游市場,加速了農業中有形實體產品和無形休閑產品的商品化,提升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同時,該模式的發展有利于農村的村容整潔、環境美化,加速當地的美麗新農村建設。
第三,山地景區資源帶動模式。山地景區資源帶動模式是指依托于山地資源型景區(如瀑布、森林公園、山川、河流、奇石、古建筑、宗教等山區自然資源或人文資源)的旅游文化產業發展,反哺于當地的農業產業發展,在加快發展旅游的同時,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主要針對國內外所有觀光體驗游客,提供以主打“生態”“特色”“有機”為主的高品質農產品,類型為依托景區建立特色農家樂、體驗型農場、休閑型漁場等。該模式依托旅游業發展可有效塑造起旅游農業區域品牌,使得生態農產品在品牌效應下產生一定的產業優勢和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推動區域品牌的影響力又反哺于旅游業的發展。
第四,山地農業科普教育模式。山地農業科普教育模式主要是利用農業科技、農耕文化、農業景觀等為基礎,寓教于樂,以挖掘、保護和傳承農耕文化為目的,建立起農業示范基地、農業博物館、農業體驗園等。該模式主要針對的消費目標包括學生團體組織、公司團體組織、家庭團體、旅游團、旅游個體等,提供給游客了解農業文化、學習農業知識、參與農業生產活動、感受農業景觀等服務與活動。該模式堅持以農為本,教育、旅游、農業協同發展。拓展了農業的多功能性,促進了農業的多方面綜合開發利用。以游客需求為導向,圍繞旅游市場進行農業產業的升級轉型,產生農業的私人定制新型模式,即DIY農業。
第五,山地休閑養身度假模式。山地休閑養身度假模式是利用山地優美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以國內外所有具有長期休閑度假需要,以及回歸自然、返璞歸真、修身養性需求的游客為主要消費目標,以提供山地休閑、度假、攀巖、健身、娛樂等服務為手段的新型產業模式。主要類型包括有度假酒店、休閑山莊、溫泉會所、鄉村俱樂部、鄉村民宿、露營基地等。該模式立足于資源優勢,調整產業結構,基于旅游市場需求進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主打高品質的綠色健康農產品,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和良好的市場前景,是高品質、高收益、高附加值的旅游農業生產活動。
除了上面所說的幾種主要發展模式之外,山地旅游農業還有很多其他發展模式。但總的來說,山地旅游農業發展模式都是立足于山地環境,在有一定旅游發展基礎和農業基礎的地區,因地制宜,推進山區農業轉型升級,提升農產品的品質和附加值,圍繞旅游市場調整和創新農產品的生產經營的產地消費型新型農業。
三、山地旅游農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第一,深化認識,轉變觀念,深刻理解山地旅游農業的內涵意義。發展山地旅游農業一定要對其概念內涵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否則輕易就會失去其原有的特性。山地旅游農業首先立足于山地環境,依托于山地資源型旅游發展而進行的農生生產的創新和發展,它是圍繞外來游客這一消費目標市場調整和改造農產品生產過程的產地消費型農業,不能盲目追求旅游發展而不能忽視了原本農業的功能和特性。
第二,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完善相關體制機制。開發山地旅游農業以生態保護為前提,遵循自然客觀規律,合理布局,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及農業和旅游業的良性互動發展。還應該建立健全相關體制機制,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加強與高校、科研院所、有關管理部門的聯系,開發布局應以科學規劃先行,堅持循序漸進的發展模式,有計劃、有目標地將農業與旅游循態推進,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第三,政府引導,加大投資,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政府應當加強引導和支持力度,出臺配套的政策,制定山地旅游農業投資優惠政策,完善法律保障。同時,要加強管理和監督力度,多方位增加投資渠道,完善醫療、交通、通訊等配套的基礎設施建設。只有強大的資金投入作為后盾,以及建設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才能充分發揮出其發展潛力,使山地旅游農業的發展火力全開。
第四,提升檔次,規范經營,培養一批專業服務人才。山區開發難度大、成本高,山地旅游農業的發展必須求“質”而不求“量”,而人們對“綠色”“有機”“生態”產品的需求正好滿足了其發展的條件,則應當以打造高品質農產品和提供高檔次服務為主。而產業的發展最終要靠人才來推動,應當提高管理水平和從業人員素質,打造一批符合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專業人才團隊。
第五,加大宣傳,促進營銷,打造區域知名品牌。以產品品質為核心,從農業選地、生產到銷售全方位推動“旅游+”改造,加大宣傳力度,積極打造山地旅游農業區域品牌,形成本地區具有明顯特色的品牌效應,依托品牌效應,本地區的散戶、小規模企業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能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產業集群。同時,旅游農業的發展會反哺于旅游業,豐富旅游內容,提升旅游質量。
四、總結與展望
山區農村的發展一直是我國高度重視的問題,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給山區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發展山地旅游農業承載了實現山區農業轉型升級、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美好期望。而縱觀國內外學術界對于山地旅游農業的研究成果,絕大多數都注重實踐而忽視了理論研究,這不免令人遺憾,尚未形成對山地旅游農業的效益評價體系也是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且本研究是立足于山地環境探討了山地旅游農業的發展模式,但是我國各地區的山地型資源各有差異,所以發展山地旅游農業時應當因地制宜,找準適合自己發展的主導產業及特色。日后若進行山地旅游農業的深度探索勢必要深入到山地旅游農業與其他高新技術產業的融合發展研究,如“互聯網+”、大數據等新型產業模式。總而言之,關于我國山地旅游農業發展的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王德剛.農業旅游和旅游農業[J].旅游科學,1998,(4):5-9.
[2] ?應瑞瑤,褚保金.“旅游農業”及其相關概念辨析[J].社會科學家,2002,(5):31-33.
Abstract:Tourism-agriculture in mountains area is a new type of agriculture which rely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 innovate and reform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on activities by provide agriculture products and leisure services.At present,there is no clear definition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ourism-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e-tourism,and most related cases pursu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and gradually lose the func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e.By analyzing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 between them,and makes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tourism-agriculture in mountains area,also analyz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main modes,the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main problems,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value for further the research in this field.
Key words:rural revitalization;tourism-agriculture in mountains area;industry conver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