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杰
摘 ? 要:在互聯網技術的幫助下,零工經濟發展迅速。本文在總結零工經濟就業模式面臨的問題的基礎上,得出“互聯網+零工經濟”的就業模式是將就業模型集成到互聯網,建立一個交互式系統的就業模型、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互聯網+零工經濟”就業模式各自的價值,旨在指導“互聯網+零工經濟”就業模式健康發展。
關鍵詞:互聯網+;零工經濟;就業模式
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信息技術創新將再次掀起一場新的風暴。隨著物聯網、云計劃、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興產業正在迅速崛起,這些信息技術將融入傳統產業中,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人民生產生活方式將發生巨大變化?!盎ヂ摼W+”是指發揮網絡的優化和整合生產要素分配的功能,并將互聯網創新深入地集成到經濟和社會的所有領域,形成一種基于互聯網基礎設施和工具的新的發展。其實質是將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技術系統(如大數據技術、云計算技術、移動互聯網技術、APP應用等)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經濟得以發展,同時也可以共享許多資源。這使得信息可以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傳播,將全世界連接成一個大網絡,這是“互聯網+市場”就業模式所需要的技術支持和技術保障?;ヂ摼W深刻影響了我國的就業格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維習慣,改變了我國的產業結構。早期,我國主要實行終身就業制度,主要是國有企業、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F在它主要是基于定期雇傭制,主要由公司和個人簽訂勞動合同,形成了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的合同關系。正在發生變化的是,靈活就業的比例越來越高,它以“平臺+履約”為代表,未來必須是多種就業模式一起發展。
二、“零工經濟”就業模式在互聯網時代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互聯網時代“零工經濟”就業模式面臨的機遇
2018年2月6日,國務院發布《“十三五 ”促進就業規劃》,進一步擴大“十三五”期間共享經濟在就業創業的占比。很明顯,我國將支持在共享經濟下發展新的就業模式。該就業模型一方面減少了社會閑置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滿足了巨大的需求,優化了資源配置,實現了人力資源去產能的目標。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零工經濟”也在不斷升溫。在各個領域也有頗具影響力的零工平臺,如滴滴出行、小豬短租、豬八戒網、聚愛財等APP。國務院在《“十三五 ”促進就業規劃》中也明確指出,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將發展更多新型就業模式,促進共享經濟健康發展?!傲愎そ洕币环矫鏋殚e置人力資源提供了工作崗位,另一方面也為企業提供了機會。由于“零工經濟”門檻低、成本低、發展迅速等優點,受到許多企業的歡迎。因此,“零工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相結合,為創業者提供了新的創業思路和新途徑。
(二)互聯網時代“零工經濟”就業模式面臨的挑戰
根據 2017 年《互聯網人力資源管理半年度洞察》發現,目前我國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人才儲備不足,人才儲備跟不上企業業務的發展,核心人力資源的流失,找不到與崗位相匹配的人員的困難,企業文化和配套政策與企業不相匹配等。首先,“零工經濟”就業模式促進了員工的多元化,這必然會影響到員工的激勵和管理,這就要求企業注重多元化的人力資源管理。其次,這是信任危機?!傲愎そ洕敝挥械玫焦┬桦p方的共同承認,才能實現雙贏。如果一方陷入信任危機,就會影響雙方的合作。由于“零工經濟”可以遠程合作,這將導致另一個問題,即勞動保障的問題。在確認合作之前,雙方無法充分了解對方的資信情況。這里有一個信息不平等的問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首先,需求供應方不能完全掌握勞動者實際的情況,并不能確認對方是否有能力、時間和精力去完成任務。即使任務完成了,也不能保證勞動者的工作態度、完成質量等。其次,勞動力供給方不能掌握需求供應方的所有信息,不能確認其企業是否合法,工資付款是否及時,是否有最低工資保障等問題。進一步的討論會發現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監管不到位的問題。“互聯網+”模式帶來的挑戰主要是法律滯后問題,這體現在許多與互聯網相關的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套清晰的法律監督體系,立法過程過于復雜和“互聯網+”新模式不合適,所以有必要提高立法效率,建立一個有效的反饋機制,調整立法層次結構。“零工經濟”的快速發展雖然為創業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徑,但由于就業模式相對較新,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完善,各方面的監督、支持和管理還不到位。
相關政策、法律法規應緊跟時代發展。現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無法跟上這種新型就業模式的興起,相關監管部門也無法對這類勞動進行全面監管。這樣會導致很多勞動爭議?!傲愎そ洕钡木蜆I門檻較低。人人都能參與“零工經濟”。每個企業也可以開展求職工作。這無形之中加大了“零工經濟”的競爭壓力,需求也將流向高端人才。不得不說,“零工經濟”模式模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之間的界限。兩者之間的沖突會對我們生活工作造成影響,如何在“零工經濟”中尋求生活和工作的平衡也將成為一個重要問題。
參考文獻:
[1]劉林森.“零工就業”開始盛行全球[J].職業.2016(04)
[2]閻逸,姚海濱.讓“零工經濟”零而不亂[J].今日浙江.2015(24)
[3]趙騰達,霍艷敏.零工經濟引領就業市場變革[J].上海信息化.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