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
摘要:我國農業博覽園迅速發展,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對當地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容小覷。文章在對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優勢與意義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論述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促使其可持續發展的運營及管理模式。
關鍵詞:農業博覽園;經濟效益;多元化;評價體系
隨著科教興農戰略以及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實施,農業科技服務體系應當不斷健全。立足于土默特右旗的實際情況,要想促進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和結構化調整,重點在于提高當地的農業科技水平。基于此,建立服務于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業博覽園成為題中之義。本文通過對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優勢及問題進行分析,探究合理的運營管理模式,以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并為其他農業博覽園的發展和建設提供可供參考的意見和建議。
一、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優勢及意義
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地處呼包鄂經濟帶,占地600畝,建有植物種質資源和技術示范中心、設施園藝種質資源和技術示范中心、畜禽種質資源和技術示范中心、農牧業機械智能裝備示范中心、農牧業實訓教學和培訓五大區域,由高校主導建設,集資源保存、孵化研發、示范推廣、科技教育培訓以及休閑觀光的功能于一體。
(一)高校主導型農業博覽園的優勢
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建設內蒙古農業大學為主導,高校具有完整的專業學科,包括農學、園林、畜牧、食品、車輛、旅游以及經管等專業。專業知識體系完善,且對農牧業發展和前沿知識技術的掌握及了解更充分,便于農業專業知識的普及和傳播,能夠為農業博覽園的建設提供相應的專業理論支持。
高校天然的具有較高的人力資本,能夠為農業博覽園的建設提供人力和技術支持。與周邊從事一線農牧業生產經營的農戶相比,學歷較高,且多是專業及技術研發人才,并形成各專業的課題創新研究團隊。同時,高校當前在開展實踐教學時,采用產學研相結合的模式,也就是學生不僅僅要學習理論知識,還需要切實的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將技術成果進行轉化。高校以此培養了多層次的各個專業的人才,形成了一批高素質的符合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農業從業及科技服務人才。而且,在創新創業的浪潮下,已形成了一些服務于農業博覽園的創新項目和團隊,為博覽園的發展注入活力。
(二)建設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意義
首先,農業博覽園有利于農業技術的傳播。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融合了植物、設施園藝、畜禽、機械等多個領域的種質資源和科技成果,規模大且成果多。同時,還有大面積的土地作為試驗田和示范田,帶有最新科研和技術成果的孵化、展示以及創新的作用,促使新型農業技術的推廣。
其次,農業博覽園有利于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型。在農業博覽園的教育、普及和傳播作用的基礎之上,還有利于農業的轉型升級。通過整合農業發展中的各項資源,對其進行深加工和特色農業生產的挖掘,并與設施農業、綠色有機農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科技觀光等新形式向結合,由傳統農業生產向多元化高技術含量的新型農業發展方式轉型升級。
最后,農業博覽園有利于農業經濟效益的提高。農業博覽園使得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更為普及,并且在農業生產中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發展方式的多樣化、農戶對農業的認知及經營管理理念的提升的共同作用下,農業的經濟收益將不斷增加,也有利于農戶的增收。
二、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運營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博覽園自身的經濟效益有待提高
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資金大多由高校投資的方式來發展和運營,建設主體單一,同時其基礎設施的投資及維護成本都較高。且當前多為公益性的宣傳普及作用,沒有與市場機制接軌,對外可供買賣的商品和服務的數量少且宣傳力度不足,整體而言收入水平較低。總體上常年處于入不敷出的狀態,經濟效益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農業博覽園的示范帶動能力不強
農業博覽園當前主要依靠室內室外展示,輻射范圍有限。雖然定期組織農牧業專家對農戶及行業負責人開展培訓工作,而且培訓內容集中于生產技術和設施使用,對農業的優化升級涉及較少,尤其是對休閑農業、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等方面的指導性較差,沒有有效的提升農戶的關注度,故而無法形成廣泛的積極參與的模式。
(三)農業博覽園的創新動力不足
當前農業博覽園的工作人員都為固定編制人員,且只有高校單一主體運營,其考核評價指標與農業博覽園的運營相對脫節,導致該農業博覽園的內容與其他農業博覽園差異較小,并沒有突出當地的特色農業、特色產品,也沒能與當前的互聯網相結合,整體的管理運營比較死板,缺乏創新的活力和動力。
三、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運營管理模式創新
(一)構建“政府+高校+企業”的多元化運營模式
為了增加農業博覽園的資金投入,實現自負盈虧,需要多元化的經營主體共同運營。第一、農業博覽園的功能決定了它是一種公共物品,其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導致私人經營往往入不敷出,因此需要政府部門出臺相應的政策,對農業博覽園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方面的優惠和補貼,從而促使各類企業和農戶的積極參與。第二、高校為農業博覽園的發展提供規劃、設計以及農業科技服務,并將部分教學內容從課堂搬到田地,并且在技術發展的基礎上,融入文化發展的元素,以高素質的人員和專業知識促使農業博覽園的發展。第三、引進社會企業實現現代化的經營管理,在普惠大眾的同時,將更多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和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進一步促進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通過農產品的深加工、有機生產基地、休閑旅游等形式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和協同發展。
(二)采用“互聯網+農博園”的電商式運營方法
在傳統的講授、展示的基礎上引入互聯網,以擴充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的受眾群體和輻射范圍,并且在互聯網等媒介宣傳時需突出農博園的功能以及本地的特色。第一、建立微信公眾號,設置園區概況及活動簡介、各類農牧業和最新技術成果的普及講解、園區休閑旅游的功能區。第二、建立網上商城,對已轉化的農牧產品進行售賣,重點銷售本地的特色產品,如杏、葡萄、紅酒等,實現增收。第三、加強對農博園的宣傳工作,設置多項有吸引力的形式多樣的活動,如草莓和葡萄的采摘體驗游、馬匹認養、戶外垂釣、農機體驗等,并且要不斷加強多種活動的信息平臺的管理。
(三)建立完善的評價體系規范經營管理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園區的運行管理,且準確反映實際狀況,必須設置完善的評價體系,通過合理的評估,才是促使農業博覽園的運行和管理愈發規范化。對此,農業博覽園的評價體系必須因地制宜,與該園區的具體功能相結合。當前,中國敕勒川農博園必須加強孵化研發、示范推廣和休閑觀光三項功能的具體指標建設,并且,應當在傳統的公益指標的基礎上引入經濟效益的指標,以收益帶動創新,以收益推動推廣,以收益引導觀光。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敕勒川現代農業博覽園對地區農業和經濟發展意義重大,但是,當前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經濟效益差、示范帶動能力不強、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基于此,為了促使農博園的可持續運營,需對其運營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形成多元化的運營模式,引入電商,并完善評價體系。
參考文獻:
[1]楊常偉,王奕.建設高校復合型協同創新農業科技服務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2).
[2]林國華,徐慎嫻,李希,丁中文.我國農業科技博覽園的發展與建設模式探討[J].福建農業學報,2014(11).
[3]羅志恒.關于我國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區規劃設計標準與運行管理的思考[J].中國標準化,2016(12).
[4]童曉,葉崇文.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區規劃設計與運行管理[J].湖北農業科學,2011(17).
*基金項目: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科技創新團隊(2017CXTD04)。
(作者單位:內蒙古農業大學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