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
余華老師的作品《活著》以冷靜的筆觸,塑造了一個存在的英雄。富貴及他的家庭在中國6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歷經接踵而至的打擊,依然友好而坦然地對待這個世界,以超然的歷史觀和豁達的人生觀“活著”。
一口氣讀完這本經典,心情像琴弦撥動后的余震,久久不能平復。在變幻莫測的時代背景下,個人猶如柔弱的蘆葦,禁不起時代的風浪;然則“人是一支會說話的蘆葦”,柔弱但堅強。正是無數“富貴”一樣的普通勞苦大眾勇敢面對生活的苦難,書寫了“活著”的史詩。
這本書代入感極強,得益于作者獨特的寫作手法,從第三人稱的介紹到富貴本人第一人稱的講述,使苦難的“幸存”者變成了自己的“生活”,變成了主人公的獨自寫照而非旁人的褻瀆和揣測,讓我們真真切切的感受富貴的存在。而生活的痛苦與幸福,只有自我才能有真切的感受。我們從富貴的講述中,不僅看到了富貴的每一個沉重的悲劇,也能夠感受到生活之于富貴的幸福時刻,諸如戰亂后的回家,女兒的出嫁,外甥的出生。記憶常常是時光里的過濾機,留下的是幸?;貞?,忘記的是苦難歷程。對于富貴來說,愿意去講述過去是可以理解的。他愿意在回憶中將不同歲月的事情打亂重組,按照自己的喜好排列組合,獲得一個不一樣的全新體會,以自己的模式回味幸福抑或痛苦。幾十年的時間于漫漫長河過于短暫,于人生已經足夠漫長。老年的富貴在記憶中尋找那些生活的碎片,與自己和解,與世界和解,并從回憶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去坦然面對活著的生活。
作者的敘述風格與莫言有些相似,用樸素平實的語言講述最波瀾壯闊的故事。如果說莫言有著魔幻主義色彩,余華則更多些寫實主義的風格。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富貴的一生,僅從旁觀者的角度來說,無疑是苦難的一生,經歷了太多的坎坷和生死。“富”“貴”只出現在他的前二十年里,后來的一切,都與這名字相悖。他是經歷了大落大起的人,從門廳大院、傭仆環繞、肆意放縱到破產、窮困潦倒開始去認真地經營生活;從父母健在、妻兒簇擁到最后僅與一頭老牛相伴。他經歷了常人少有的磨難。但這些磨難恰恰成了他活下去的力量。在苦難面前,有人被生活打敗,一蹶不振,怨天尤人,甚至瘋癲和絕望。也有些如富貴一般的人,有著常人的喜、怒、哀、傷,但不怨,不棄,以內心的平靜和安穩,冷靜以待這個世界。在那個混亂扭曲的時代,被強迫著裹挾而行的人太多,富貴盡管被生活抽剝后透出許多次的軟弱,卻從不曾降服。生命如此怪誕,一口氣、一滴水、一次磕碰、抽一次血、吃一次豆都能置于死地。當所有不幸降臨到頭上,恰巧你一無所有時,該如何?富貴給出的答案是:活下去,就這么活下去,這也是余華給出的答案。
“夫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天地無所謂仁慈,生活有難有易。世界從不背叛我們,也從未要求我們順從。所以我們終究為何而活?我想,活著,是為了去掙扎、去痛苦、去幸福、去卑微、去高大,直到有一天,我們能和世界和平共處。萬物皆有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吹缴罾锏墓猓e攢前行的力量?!肚f子》之《齊物論》說,“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成取自取,而怒者其誰邪?”意思說風吹到各種空穴有不同的聲音,各種不同的聲音完全取決于空穴自己,風本來就沒有什么不同的聲音。這個世界是客觀的,而我們每個人對待世界對待生活的態度是主觀的。我們就是種子,我們就是光。我們如果找到自己的種子,發出自己內心的力量和光芒,則生活必將更加溫暖?!吧钜酝次俏遥覉笊钜愿?。”這也許是作者創作本書的用意之一吧。
小說的結尾,富貴講完了屬于他的故事。他站起來,拍拍屁股上的塵土,把犁扛到肩上,拉著牛繩慢慢離開,走去時,一人一牛,都微微晃動著身體,他們漸漸遠去。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聲音傳來——“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本玫揭簧墓适?,濃縮到平靜的一句話里。意味深長!我喜歡最后的意境:“你翻山越嶺,而天地無聲?!?/p>
富貴已經養過雞,也擁有過一頭羊,如今還擁有了一頭牛,就只差了100畝地而已,況且他還活著呢,活著就有希望,不是嗎?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也是一生坎坷,屢遭不幸,卻以自己超然的人生態度,在失衡的社會現實中找到自己心靈的支點,成為一代大師。“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弊屛覀兎e極地“活著”,堅強面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用心感受生活的幸福,尋找生命的真諦。
星光不問趕路人。你所有走過的路,都變成了照耀你的星光。謹以此,獻給所有不懼摸爬滾打、勇敢說“我不”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