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熙
摘 要: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民族以極大的包容性和同化性,在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歷久彌堅、與時俱進。在五千年的文化積淀當中,無數民族瑰寶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熠熠生輝,但最根本的、最能體現民族精神的基本文化表現就包括漢字,漢字作為世界上很少的沒有間斷過傳承的文字形式,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河南作為中國的中原地帶,人杰地靈,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在很長時間內也是古代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因此河南漢字資源在整個中華民族漢字資源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開發和利用對于發展經濟、傳承文明也具有深遠意義。
關鍵詞:漢字;包容性;資源類型;地區分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H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1
一、河南漢字文化資源特點
1898年,人們在河南安陽發現的商代都城殷墟遺址里,發現了大批龜甲獸骨,上面記載了很多占卜的內容,這是人們首次發現有類似記載的物品。之后更多的有關漢字的傳統文化資源在河南被發現,逐漸體現出河南漢字文化資源的獨特之處。
(一)資源類型獨特
作為炎黃子孫的發源地,這幾千年的文化累積當中,中原地區的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在到了漢字的發展過程當中。河南漢字文化有許多獨具特色之處,就依托傳承的器物來講,在河南地區出土的歷史有關政治、軍事、社會、文化、日常生活等器物上都體現出了河南地區漢字文化的特殊性。這些文字和依托器物都彰顯了悠久的中原文化歷史和民族意識,具有很重要的文化價值、開發價值。
(二)數量總量很大
從開始發現到現在,河南地區的漢族文化資源在數量上居全國先列,包含的類型也非常豐富,比如幫助秦始皇統一文字發明小篆字體的李斯、保留至今最完整也是最原始的甲骨文——殷墟文字、編著《說文解字》開創漢字文化新天地的許慎等等,從人到物,從局部到整體,整個河南地區漢字文化資源存量巨大,開發潛力更大,所擁有的漢字文化資源結構完整、種類齊全。
(三)資源地區分布比較合理
河南地區就地域面積而言,在全國屬于適中范圍。在河南地區內部,各級地市縣區大部分都有不同類型的漢字文化資源分布,例如各種類型的傳統文化博物館、歷史遺跡景區、著名物質遺物遺產等,大部分都含有有關漢字文化的內容因素。都具有很大的價值和利用空間,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河南對漢字文化資源進行縱橫交叉式利用。例如可以開展專門旅游線路、輪流舉辦相關文化展覽,共同開發,形成共振效應,在更大的層面上推進資源的全面利用。
二、河南漢字文化資源開發相關策略建議
(一)文化資源開發原則——長遠眼光,協調發展
在進行河南地區漢字文化資源開發的過程當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要想對漢字文化資源進行長久的可持續的利用和開發,不能只在一種資源上下功夫,要將其與相關的城市資源、社會資源等結合起來,形成完整的系統的開發策略,最終使其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當中齊頭并進,形成更大規模的經濟效應,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必須要保護好相關的傳統文化物質資源,他們處于最容易受到破壞的范圍之中。
例如,在對文化名人相關自然遺產進行保護和開發時,不能只受到眼前的經濟效益影響,必須考慮長遠的發展效益。要及時制定開發規劃從而進一步增強旅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對接能力。就像對著名政治家李斯推行小篆相關資源進行開發時,可對李斯本人的相關歷史遺跡、人物生平、歷史功勛的物質和精神資源進行開發利用,加大宣傳力度,并且可以與教育文化相連接,召開有關的學術論壇會,必要時可以將現在發展情況與李斯的創新精神結合起來。
(二)文化資源開發策略——多樣宣傳,形成品牌
品牌是當今在旅游資源市場上爭奪和建立的重中之重,通過形成品牌,可以有效地調動潛在旅游者的消費積極性,提升地區資源知曉的廣泛程度,并且這種效益是長久的,可以帶來持續性效果。在推進品牌形成的過程當中,宣傳不僅是在各種媒體上打廣告,更是通過各種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更多的人、形成更加有力的宣傳效果。
例如,可以通過現在的新媒體手段,對宣傳內容進行多平臺、精準式分發,更加準確地將河南地區漢族文化資源的相關信息,推送到不同年齡不同階層的消費者手中,幫助他們更加有針對性地了解相關河南文化資源的特點,從而進一步擴大影響范圍。在宣傳內容方面,除了海報、廣告視頻等形式,還可以引入新近的短視頻故事、社交廣告等形式進行宣傳。
三、結束語
漢字文化源遠流長,河南的漢字文化資源是整個中華民族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開發相關資源不僅是對經濟發展的助力,更是對千年文化的傳承,對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在更大意義上說是一種保護,通過上述對河南漢字文化資源的分析和提出相關開發建議,希望能對今后相關工作的進行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參考文獻:
[1]孫津華.河南漢字文化資源開發淺探[J].殷都學刊,2016,v.37;
No.139(01):127-130.
[2]肖靖.河南漢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芒種,2012(第19期):12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