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碧華的小說作品奇特詭魅,常常打破傳統言情小說的敘事策略和邏輯架構,將人物靈魂深處的幽微細膩以獨特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展現于字里行間。她擅長在時空轉換和虛實跳躍間營造亦真亦幻卻又無比真實的環境,并在此透視真實的人性。本文將從作家的原生家庭、香港社會環境、創作者認知體系里的宿命觀這幾個角度來分析李碧華小說的創作心理。
關鍵詞:李碧華小說;創作心理;小說分析
作者簡介:何淼(1990-),女,遼寧阜新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助教。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01
李碧華小說有著電影化的寫作風格,凄艷悲涼的愛情故事常常是內容體系中的主要元素,辛辣的語言、鬼魅的格調,延展出筆端對情欲、人性、現實最直觀的聚焦與描述,滿紙真實中充斥著令人錐心的深刻與悲涼。傳奇的作品背后到底是怎樣的創作心理呢?
一、原生家庭對創作心理的影響
李碧華出生于家境殷實的傳統舊式家庭,祖父做藥材生意,娶過四個老婆,有過妾侍,且傳襲國學風雅,家里雕梁繡柱,書香滿庭,人多口雜。從小她便在充滿煙火氣的人事爭斗里感知、摸索,在他人的悲歡離合中品味生活。所以她筆下的哀怨、纏綿、癡守都充滿了煙火味的躁動。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綱要》中提出:“兒童是成人的心理之父”。[1]“決定性的壓抑發生在兒童時期,而此時他的自我是很脆弱的。”[2]所以童年的經歷和成長環境帶給人的影響,常常會進入潛意識中而難以覺察,并隨著閱歷的不斷豐富、人生畫卷的慢慢延展而逐漸釋放。
見慣了人事的紛繁嘈雜,情義的真真假假,童年就觸及了人性真實、生活真相的李碧華,她的潛意識里對家庭、對親情的觀念是很淡漠的,所以她筆下很多人物的童年是悲涼凄慘的。
《川島芳子》里的芳子出身顯赫,是清朝肅親王的十四格格,但她的少年時期卻充滿灰色與壓抑,七歲被父送至日本接受嚴格而殘酷的間諜訓練,極端的軍國主義思想和被養父奸污的經歷,是她日后變態分裂人格的重要成因。
《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從小失去父親,做妓女的母親迫于生活將他賣至梨園,從此再無血緣親情與母愛。童年家庭生活的不幸是造成他心靈扭曲和人格分裂的重要原因。
二、社會環境對創作心理的影響
七十年代前后的香港深受大陸改革開放政策和中英“聯合聲明”(香港主權歸還中國)的影響,尷尬和矛盾的氣氛里充斥著未知,社會環境的跌轉變化使人們不由地思索何去何從?焦慮和無奈的不斷升級促使創作者們將之前尚處隱晦狀態的身份歸屬困惑,以明朗的勾畫呈現在作品中。
李碧華就是在這種巨變和摸索中成長起來的女性作家,她描寫男女之情的同時,也力透紙背含蓄抒發家國情懷、以隱喻的方式和獨特的審美取向叩問歷史與現實的困惑。
小說《胭脂扣》曾經為愛欲殉情的妓女如花夙愿未了,如今游魂歸來,苦苦尋覓。在她的所見所聞所感中,香港的塘西風月、舊時風貌得以展現,歷史的鉤沉與再現以一個卑微邊緣的人物視角展開。作者的書寫策略背后是對主流歷史建構的消解,它有著濃濃的民間情意色彩,可以說整部作品的故事空間、人物設定和價值指向,都是在香港城市精神關照下的敘事刻畫,它引發了一座城市的集體懷舊。
《川島芳子》中被命運和戰爭捉弄的芳子,人物本身帶有濃烈的悲劇性,她的中日雙重身份是抹不掉的痕跡與糾結,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如同回歸前夕香港所面臨的身份歸屬與矛盾感。
三、宿命論思想對創作心理的影響
癡男怨女的悲歡離合,悲艷凄美的情欲糾纏,李碧華筆下的愛情不完美:短暫的浪漫,底色卻是冷凝的血色;美好的人物品質,底色卻是悲涼的灰色。作品展現了人性的真實與多變,也隱含了創作基底濃烈的宿命感。她以宿命論統籌設計與解釋命運的起伏,人物苦苦掙扎都難逃冥冥牽引。
香港社會的獨特性,使它一度金錢至上、娛樂至死、人與人之間情感鏈接淡薄,甚至出現信仰危機。身處其間的李碧華,不自覺地將儒釋道等思想糅合進思維框架,由此梳理塵世的信息。這種命運觀也成為她創作的思辨底蘊。
李碧華善將宿命輪回敘事與影像思維和畫面切換的技巧相結合,描繪輪回的傳奇。王德威先生曾評論過李碧華:“她的想象穿梭于古今生死之間,探勘情欲輪回,怨孽消長,每每有扣人心弦之處”。[3]
《秦俑》里前世義無反顧為愛而死的冬兒,在轉而為人的下一世里化身三流小演員朱莉莉,生命的輪回將她的純真美好變成了愛慕虛榮、油滑貪婪,但她卻在蒙天放的生死關頭,又一次為愛而死、先他而去。《青蛇》里的蛇妖素貞和小青放棄修行,癡陷于人間情欲,在與許仙和法海的苦苦糾纏中,帶著無奈與幽怨,看破人性的不堪,兩人及時抽身迷途知返,但作家筆鋒一轉寫出百年過后,二蛇再遇轉世的許仙仍舊覆車繼軌,前塵往事又要稍加改動再次上演,可憐的靈魂又將陷入同樣的泥沼。《潘金蓮的前世今生》里前一世被蓋棺定論為“千古第一淫婦”的潘金蓮,今生投胎為單玉蓮,想擺脫令人不齒的痕跡,卻終究又遇見了前世的糾葛,武汝大、武龍、Simon分別是前世武大、武松、西門慶的輪回。最后作家一語道破玄機,以宿命輪回解釋了環環相扣的因果鏈條,一切皆有因,生命向前又連接著過往。
參考文獻:
[1]車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五卷本)第三卷,精神分析綱要.吉林:長春出版社,1998,第685頁.
[2]車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五卷本)第四卷,非專業者的分析問題.吉林:長春出版社,1998,第304頁.
[3]王德威. 世紀末的中文小說[A].小說中國——晚 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M].臺北:麥田出版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