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南京作為文化古都,承載著文人墨客的“詩和遠方”,文人墨客在南京這片土壤下肆意揮灑著自己的文采,將詩融入生活,也展現生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感悟出不同的人生哲理,然而也正是因為有了文人墨客的存在也讓更多的人了解到南京獨有的韻味。
關鍵詞:詩人;詩和遠方;南京;文化
作者簡介:黃曉璇,女,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2017級中文系學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02
年輕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四處闖蕩。然而,很多漂泊四方的游子,在輾轉幾個城市后卻選擇在南京這座城市定居,問起原因,其中有一條便是,南京是一座有歷史積淀的城市。南京承載著文人墨客的詩與遠方。
古詩詞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體現。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有文化的人,氣質是不一樣的,一個有文化的城市,氣息是不一樣的。“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在東吳、東晉、劉宋都曾建都金陵,故稱南京為“帝王州”。這20個字描繪出了當年金陵帝都的富麗堂皇和繁榮昌盛。當時的南京就相當于今天的北京,是政治和經濟的中心,因此不僅有瑰麗的古建筑,濃厚的人文生活氣息也是文人筆下的“常客”。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就在《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寫到:“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炊煙裊裊的江南水鄉,竹林外兩三枝桃花初放,鴨子在水中戲耍,初春江水回暖,河灘上已經滿是蔞蒿,蘆筍也開始抽芽,而河豚此時正要逆流而上,從大海回游到江河里來了。短短的一首詩里包含著五種南京的特色,也可以說是江南的特色。首先,桃花。想象這樣一幅畫面,大概在3-4月,詩人走進一片桃花林,漫山遍野的桃花爭奇斗艷的開放,再配有江南水鄉獨有的小橋流水,一戶人家的屋頂升起裊裊青煙,隨著一陣微風吹來,桃花在空中飄舞,傳來誘人的飯香,美麗的花瓣也散落一地。面對此情此景,詩人感嘆萬分,隨即吟下:“人間最美在江南”的詩句。南京作為江南的代表,亭臺樓閣、桃花流水、小橋人家都是隨處可見的風景。第二、三個是蔞蒿和竹筍。這兩個也是南京很有特色的兩種蔬菜。第四個是:鴨子。說到南京特產,人們不免想到云錦,但再進一步聊到南京的美食,那不得不提的便是南京的鴨子。南京人是出了名的能吃鴨,全國任何一個城市恐怕都無法與之相提并論。走在街頭巷尾隨處可見,鹽水鴨,板鴨,鴨四件,桂花鴨……還有抽成真空包裝放在貨架上出售的鴨子。甚至有鴨子所衍生出的產品,比如鴨血粉絲也是一大南京熱門小吃。所以,再想象一下這樣的一個場景,幾個詩人聚在一起,聽著評書,喝著酒,吃著香味四溢的烤鴨,皮酥里嫩,情不自禁地感嘆:“金陵鴨肴甲天下”啊!這就是很多文人墨客在南京酒館里的生活,肆意瀟灑,誰能不愛上這座城市呢?因此,飲食文化對于詩人的靈感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第五就是河豚,作為長江中下游的城市,每到春夏汛期,漁民就可以捕上又肥又新鮮的河豚。品嘗這河豚的肥美和鮮甜,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的。總而言之,在南京生活的詩人,生活中一定不缺美景和美食,也因為在美景之中配著美食,不斷激發著他們的靈感,因此誕生出很多曠世神作。
南京是一座有著積淀的城市,自然不僅僅是指它美食和美景的“積淀”,更多的是這座城市背后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可以說,南京是一座滄桑的城市,它經歷過大起大落,它有歡喜也有悲傷。因此,站在這座有故事的土壤上,更加容易激起詩人心中的波瀾。“詩仙”李白有首很有名的詩,名為《登金陵鳳凰臺》。詩是這樣寫的:“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通過臺城的盛衰對比,站在金陵鳳凰山上,面對滾滾長江,想到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而如今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那一時的烜赫如今已人去樓空,詩人感慨萬分地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然而面對著此情此景詩人生為此朝代的壯志難酬和生不逢時的傷悲情感達到了頂峰。詩人也通過最后兩句表達了對君王昏庸統治的批判以及對長安的發展的擔憂。雖然作者并未在詩中直接抒發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但是字里行間卻透露著作者的情懷和智慧。因此,不得不說,南京這座城市、這片土壤背后所包含的故事,可以喚醒詩人的“遠方”。“六朝舊事隨水流,但寒煙衰草凝綠。”六朝古都的奢華與迤邐都隨著流水化為烏有,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煙霧和衰萎的野草還凝聚著一片蒼綠。這樣的景象,只是想象,就能感受到那份荒涼和孤寂。然而面對這份荒涼,大詩人也是大政治家的王安石,想到的不僅僅是感嘆,而是選擇對國家進行政治改革,力圖改變現狀,而不是只有悲傷感懷。因此很多人也說這首《桂枝香·金陵懷古》是他的政治抱負之作。金陵是一個好城市,一個普通的詩人看到繁華盛景時會對其進行驚嘆贊美,當然,偉大的詩人也會,但是不同的是,當金陵繁華不再之時,當昔日盛景淪落為荒草叢生時,一般的詩人會轉身離去,而偉大的詩人會面對此情此景,會通過詩詞,既表達對金陵的悲傷感嘆,也會探求感悟出更多人生和社會的真理。所以說,南京這座城市,無論是繁華之時還是衰落之時,它都可以給詩人提供創作的靈感。
誠然,南京為文人提供了思維的靈感,但是通過誦讀詩人筆下的金陵,也勾起了不少游客對金陵的向往,然而作為一名金陵人還是會為此感到與有榮焉的。比如“覆舟山下龍光寺,玄武湖畔五龍堂。”,就描述了南京的著名景點玄武湖;“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唐詩人劉禹錫的這首《烏衣巷》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甚至這是很多學生對金陵的第一次接觸。“小子別金陵,來時白下亭。”白下亭位于南京城古青溪之畔,是官方的“招待所”兼“郵政局”,同時又是民間有名的餞行送別場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南京雖然飛速的發展,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五光十色,但是烏衣巷和朱雀橋以及白下亭等歷史古跡依舊可以在南京找到原址,并且對其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不得不說,南京一直都是一座尊重文化的城市。對于南京人來說,歷史是不容篡改,也不容毀滅的。尊重歷史,也是這座城市能夠興盛的一大原因。
南京,這個屹立在長江之畔、歷經風雨的滄桑古城,背倚鐘山,懷抱大江,十朝都會,人杰地靈。可以說,南京擁有一方山水美景,因為它兼備著山川形勝之妙;也可以說它是一座歷史名城,因為它縈繞著滄桑興衰之感;還可以說它是一座文明之城,因為它用滾滾長江哺育了世世代代淳樸、博愛、智慧的南京人民。但對于人文墨客來說,它是一方文化重鎮,因為它寄托著文人墨客的遐想情思。在南京他們書寫著詩詞的篇章,這對于他們而言是情趣,是生活,但同時也是遠方。而南京憑借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一批批文人墨客的入駐,并且讓他們心甘情愿的為南京書寫動人的詩篇,成為南京的名片之一,也正因為有他們,更多的人知道南京,了解南京,愿意生活在南京。四面八方的人在南京聚首,使得南京擁有了獨有的一份厚重,這份厚重吸納了南方的溫柔細膩,北方的粗獷豪放,氤氳為漫天的暖霧,沉降為滿地的冰霜,在這個四季分明的城市里,升騰為一種不知名的情愫。
參考文獻:
[1]用中華詩詞影響世界[J]. 國際人才交流,葉嘉瑩.2018(11):27.
[2]中國文學史新著[M]. 復旦大學出版社,章培恒, 2007.
[3]古詩詞鑒賞漫談[J]. 李智仁. 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