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
摘 要:現階段人們對于古代的文學思想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孔子的文學思想。孔子的文學思想可以分為五點:第一點,“詩論”;第二點,“文、質”學說;第三點,“美、善”學說;第四點,“無邪”“中”學說;第五點,“興、觀、群、怨”學說。于孔子的學說而言,其中蘊含著眾多的文化內涵,這些學說可以為相關人員研究古代文學提供史料。本文將對孔子的文學思想進行相應的分析,并研究其對古代文學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孔子文學思想;中國古代文學;影響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1
一、“詩論”對于古代詩文發展的影響
相關學者對于孔子的“詩論”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孔子的“詩論”對《詩》進行了概括,通過孔子的“詩論”將詩歌的主題進行了詮釋與揭露,孔子“詩論”被引用到詩人的詩句當中。于漢朝的儒學詩歌教育而言,孔子的思想對其產生了比較深遠的影響,使詩歌轉化為開展政治教育的輔助工具。因此,漢朝儒學詩歌教學思想的源泉來自于孔子的“詩論”,并且“詩論”為漢朝的儒學詩歌教學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孔子的“文、質”學說對于古代文學創作產生的影響
孔子認為,如果人的文采遠遠不如質樸,那這個人就缺乏相應的氣質;如果一個人的質樸遠遠不如文才,那這個人就像是華而不實的史官。如果是一個謙謙君子,必定是文采與質樸處于平衡的狀態,并且此人集質與文為一體。“文”主要是指人外部的儀態,而“質”主要是指人內部的修養品格。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質樸與文采,這就是孔子的“文、質”說。孔子認為文與質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兩者之間并不是進行簡單的組合,人們應該對這兩者的關系進行辯證的看待。孔子認為只有“文、質”融為一體,并且進行完美融合,才能完美的打造出“文質彬彬”的人。但是孔子的這一思想過于理性化,因為現實生活中人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難以實現文與質的有效平衡。
于孔子的“文、質”說而言,兩漢時代的儒家學派把該學說真正應用到了文學當中。經學是漢朝統治者比較推崇的一種學說,這就使先秦儒學得到了改造,使經學逐漸成為新儒家的思想,并且該思想逐漸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在漢朝文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文學與經學之間相互碰撞,致使儒學逐漸向文學傾斜,孔子的“文、質”學說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漢朝的相關學者在對文學進行評判時,一般以“文”作為人的文學標志,以“質”作為人文學的內涵,從這一階段“文、質”學說直接影響了傳統文學創作。
三、孔子“美、善”學說對于古代文學功利觀產生的影響
大部分學者認為美主要指的是婉轉的樂曲聲音,而善主要是指完美的音樂內在。但實際上音樂語言的特質中就包含美與善。其實也可以把美說成是一種藝術,把善說成是一種生活。相關學者對孔子的“美、善”學說進行了分析,發現其思想中蘊含著“為政在人”和“人”的思想,同時這些思想中具有一定的功利色彩。
孔子的“美、善”學說于我國的文學史而言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隨著孔子“美、善”學說的不斷發展,后來的諸多儒學大師也開始推廣這一學說,其中包括荀子、孟子等。大漢王朝將儒家思想作為封建王朝統一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就是孔子的思想,進而孔子的思想逐漸成為政治教育的工具。在魏晉時玄學挑戰了文學的功利觀,后來又被唯美主義所沖擊,但是儒家思想仍然是主流的思想,該思想使古代文學得到了進一步發展。但孔子的“美、善”學說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過度的對文學外在功能進行了強調,而沒有探索文學的內在規律,因此該學說對于古代文學的發展也起到了不利影響,限制了古代文學發展的步伐。
四、孔子的“無邪”“中”學說與古代文學審美取向帶來的影響
孔子用“無邪”闡述“中”,并且孔子的“無邪”“中”學說當中帶有一定的審美色彩,在《詩三百》中將“無邪”進行了充分展現,而后“無邪”逐漸成為文學審美的主導思想。在戰國末期,荀子將“中”的思想應用在樂曲與詩歌的評論當中,其認為“中”與禮義相符,禮主要是指的禮法,而義主要指仁義。該思想將“無邪”與“中”之間的關系表現得更加具體。后來在荀子的學說中突出了詩樂給人帶來的教化與“中”。
五、“興、觀、群、怨”學說對于古代文學接受思想的影響
孔子的這一學說將傳統文學作用的用途進行了闡述,文學作品具有學習用途、美感用途、抒發感情用途、交換用途以及政治教育用途,該學說對于文學作品進行了較為具體的解釋,使文學接受思想得到了有效傳播,為文學接受思想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孔子的“興、觀、群、怨”學說對受眾的引導進行了強調,該學說對于傳統文學接受思想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孔子“興、觀、群、怨”學說的意義并不均衡,其認為“興、群”主要以修繕自身作為重點,這一學說的影響力相對較小;而“觀、怨”主要是對了解社會進行了強調,這一思想對于古代文學的接受思想起著重要的影響。
結束語:
孔子的思想中包含著眾多的文化內涵,這些文化內涵博大精深。無論是古代的學者還是現代的學者都對孔子的學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孔子學說在文學方面以及政治哲學理論方面都起著重要作用。孔子是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其文學思想對于古代的思想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并且對于后世的文學帶來了較為深遠的影響。雖然孔子學說中存在一定的功利性,使其學說逐漸成為政治教育的輔助工具,但是孔子學說的積極影響作用遠遠大于弊端,因此現階段的研究人員對孔子的學說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希望可以對其內涵思想進行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徐珮.中國古代文學在當代的價值探討[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8(S1):136-138.
[2]莫礪鋒.論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主要特征[J].文藝研究,2011(10):35-48.
[3]劉勇.古代文學教學與大學生理想人格的形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23(01):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