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霞

摘要:高校的職能主要有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高校性質的特殊性決定了績效評價的特殊性,平衡計分卡是綜合考慮財務與非財務因素的績效評價方法。本文分析了目前高校績效評價的特點和存在的問題,改進了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從科技創新、內部管理、服務對象、財務四個方面建立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資金合理配置,提高管理水平,實現戰略目標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一、引言
近年來,國家對高等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高校的辦學規模逐漸擴大。與此同時,經費短缺與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凸顯。我國公立高校的重要經費來源是政府財政撥款,高等教育利用社會資源,如何評價高校財務績效,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就成了政府、社會等利益相關者廣為關注的問題。如何建立科學有效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呢?文章將對此進行研究。
二、高校財務績效評價特點與現狀
(一)高校績效評價的特點
高校是差額撥款的非營利性事業單位,其運營成果集中于教學、科研、服務社會三個方面,高校的績效評價存在以下三個特點
1.非營利性
高校是非營利組織,以人才培養為目標,不追求利潤最大化。績效評價中應關注投入產出效率、控制風險能力、預算執行情況等。
2.運營成果難以量化
高校為社會培養人才,提供科研創新成果,服務社會,這些都是難以量化的隱性指標。
3.財務管理目標
企業的目標是追求企業價值最大化,利潤最大化是其關注的重點,而高校需要采取合適的財務管理方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催化科技創新。
(二)高校績效評價的現狀
目前的高校績效評價主要集中于預算、資金、資產管理。按照規定編制預算,使用資金,管理資產。財務管理目標以承付為主,根據教學或科研任務所需安排資金的使用,預算執行中沒有大額超支或者違反規定就達到目標,沒有考慮使用的資金是否發揮了它最大的效益。
三、基于平衡計分卡構建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可行性
平衡計分卡是綜合的績效評價方法,在評價中引入非財務指標,將戰略目標分為了學習與成長、客戶、內部業務流程、財務四個維度,實現了內部與外部、財務與非財務指標、長期與短期指標、前置指標與滯后指標之間的平衡。企業中得到很好的應用,而行政事業單位較少使用。其實,平衡計分卡在行政事業類單位的應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高校的非營利性、指標難以量化等特點與平衡計分卡衡量非財務指標的特點相契合。
平衡計分卡將實現高校績效評價與績效管理的銜接,對評價結果跟蹤評估并及時向評價主體反饋,使其不斷提高效率。
四、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高校的職能是人才培養、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其創造的價值難以用數字來衡量,平衡計分卡原先四個維度的選取并不適用于高校的具體業務,結合高校特點,修正了平衡計分卡的幾個維度,將其分為財務、服務對象、內部管理與科技創新,基于這四個部分來構建評價體系,具體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一是科技創新維度,科技創新是平衡計分卡的起點,也是決定高校發展的最關鍵因素,從學科建設、師資隊伍、國際交流合作三個方面進行評價。二是內部管理維度,對高校內部運行的效率進行績效評價,主要包括對人才培養質量、內部控制有效性與資源利用的效率三個部分。三是服務對象維度,高教面對的主體是學生,同時需要回應社會訴求,承擔社會公共服務,從高校的社會服務能力評價和服務對象滿意度兩方面評價服務對象績效。四是財務能力維度,財務能力按照籌資能力、償債能力、預算資金的執行情況三個方面進行評價。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本文把平衡計分卡績效評價方法進行改進,建立高校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為高校績效評價實務中的指標選取提供參考。高校績效評價需充分體現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職能和未來的發展戰略目標,從平衡計分卡的四個維度出發建立評價指標體系能夠綜合體現運行效率。高校應提高績效評價的積極性,分析財務績效的薄弱環節并加強控制,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內涵式發展。
參考文獻:
[1]姚暉,張梁.我國高等院校財務績效評價研究[J].會計之友,2017 (22):109-114.
[2]俞奕奇.基于戰略目標思維的高校預算績效管理研究[J].財會學習,2018 (18):26-28.
[3]侯玉燕.基于創新視角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設計[J].教育財會研究,2015,26 (06):3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