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圣》具有極高的文體技巧。它具有悲喜交加的戲劇張力,運用了意識流寫法。
關鍵詞:蕾秋·喬伊斯;一個人的朝圣;寫作技法
作者簡介:王紅玲(1972-),女,甘肅天水人,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文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5--01
一、引言
英國劇作家蕾秋·喬伊斯( Rachel Joyce)創作的《一個人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暢銷三四十個國家,是2013年歐洲首席暢銷小說。
這篇小說的寫作技巧極為豐富復雜,只有仔細剖析,才能領略作者那獨具匠心的風格。但國內的相關研究很少,本人嘗試從寫作技法淺析作品的藝術魅力。
二、寫作技法
1.悲喜交織的戲劇張力
《一個人的朝圣》,是中文譯名。原書英文名為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意為哈羅德·弗萊不可能的朝圣之旅,直白,且總括全文。黃妙瑜翻譯后,省略掉了一個最重要的詞“不可能”,其實不妥,因為從開始到最后,“不可能”是貫穿全書的主旋律,是這整個故事可讀性賴以生長的土壤。
蕾秋·喬伊斯不愧是資深的劇作家,她不愿意簡單地將故事設定為喜劇或者悲劇,而是用悲憫厚實的基調,給悲觀的讀者以慰藉,給樂觀的讀者以憂傷,讓人悲喜交加,笑中帶淚。作者寫了一個悲劇結局,讓一切遺憾都無法彌補。可是,作者還寫了一個喜劇結局,讓我們看到一對老人在海邊重新歡笑。
2.意識流的巧妙運用
意識流的創作手法是這篇小說藝術魅力的重要體現。意識流的純熟使用讓小說產生空間交疊和時序顛倒,仿佛疑云密布。層層解扣,搖擺迂回的迷局,讓即使具有豐富閱讀經驗的人,也心存好奇,如獵犬跟隨兔子的氣味,翻山越嶺,窮追不舍。這是一個愉悅而刺激的過程,而且,用一個普通人的平凡人生,就塑造出了驚心動魄、啼笑皆非的閱讀效果。
2.1間接內心獨白
間接內心獨白介乎直接的內心獨白和內部分析之間,而且更接近于內部分析。這種獨白不用第一人稱而用第三人稱,作者對人物的思想感受不作任何解釋或評價,但人物的意識流經過作者的審美處理,意識的展開過程受到作者暗中的控制,和他的原本狀態有所不同,它包含意識和前意識層次,基本上不包含混亂的潛意識活動。
書中按照章節,分別以哈羅德和羅琳的內心交替獨白而展開。全書共32章,其中,20章是哈羅德的內心獨白,11章是莫琳的內心獨白。1章插入了奎妮的內心獨白。每一章的題目就注明了本章是哪個主人翁的內心獨白。如第一章“哈羅德與信”、第三章“莫琳與電話”等等。通過這些內心獨白,讀者可以逐漸明朗整個故事的曲折迂回。
在旅程中,透過哈羅德的內心獨白,客觀講述了他痛苦的童年和喪子之痛的由來,以及和莫琳、奎妮之間的感情脈絡。
讓我們再回到莫琳的內心獨白。在丈夫一走了之以后,她從最開始的害怕不安,甚至生氣,到終于接受,甚至是不斷地鼓勵他,還親自去中途給他打氣。
這趟旅程,哈羅德和莫琳都在自省,反思自己的錯誤。當他們終于打開了心扉,他們的路又重新連在了一起。
2.2時空切換
作者以明暗交織的寫法將哈羅德的身體之旅與心靈之旅相結合,交替表現。當哈羅德站在旅程的終點時,其空間上的旅行更像是作為心靈之旅的背景而存在,或者說,是心靈之旅投影到現實空間的一個映射。
隨著哈羅德旅途的延伸,他的內心在時間和空間上也自由流動,脫離了現實的客觀時空而躍向遙遠的過去。哈羅德的旅途由現實和回憶兩條線交錯構成,就在這兩條線上,時空反復跳躍,但整個敘述卻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
在現實的旅途中,哈羅德遇見了很多人,聽聞了他們的故事。有的只是擦肩而過:酒保,遠足男,自言自語的女服務員,銀發紳士,男演員;有的是感同身受,失去孩子的母親,女醫生瑪蒂娜;有的是父子的守護,跟隨者維爾夫。到最后他甚至被各路媒體大肆宣傳,還莫名其妙地有了自己的“朝圣”隊伍,儼然成了一位新時代的英格蘭騎士。作者作為資深的編劇,巧妙地將戲劇性融于日常瑣事之中,用獨特的筆觸甚是犀利地嘲諷了這一群引人發笑的跟隨者。
在心靈的旅途中,通過他斷斷續續的回憶,我們知道了他悲傷的童年,和兒子之間的隔閡,以及與妻子之間的漸生罅隙。在整個跋涉的途中,哈羅德不斷地與自己的過去重逢。那些深埋在心底的記憶,那些不忍回顧的往事,因為這場一個人的旅行,重回眼前。作者的筆像一把手術刀,殘忍而又精確地切開了哈羅德的心路歷程,揭示了他一生沉默平庸,表面平靜內心痛苦的根源。
正是通過這樣的時空交錯,讓整個故事充滿了神秘感和吸引力。蕾秋·喬伊斯爐火純青的寫作功底可見一斑。
三、結語
蕾秋·喬伊斯的《一個人的朝圣》具有極高的文體技巧和藝術魅力。它悲喜交加的戲劇張力,給了文章極大的吸引力。明暗交織、曲折迂回的意識流寫法,達到了驚心動魄的閱讀效果。研究其寫作技法和主題,不僅是對當代世界文學的關注,對21世紀的中國文學也是一個重要的借鑒。
參考文獻:
[1]蕾秋·喬伊斯. 黃妙瑜譯.《一個人的朝圣》[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3.
[2]申丹. 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