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豐(甘肅蘭州市城關區五泉小學)
《現代漢語詞典》對“特色”的解釋是:“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等。”據此,我們可以把“特色”引申為“獨具特點的、與眾不同的”。“特色學校”就是在先進的辦學理念指導下,從本校實際出發,經過較長時間的辦學積累,逐漸形成的獨特的、相對穩定的、優質的辦學風格和辦學成果,并且由此拉動學校的整體發展,使師生能從特色發展中受益。
“特色學校”不同于“學校特色”。“學校特色”的中心語是“特色”,“學校”是定語,它只強調一個“點”,強調學校工作的一個方面;而“特色學校”的中心語是“學校”,“特色”是定語,它強調的是一個整體。“特色學校”就是各方面工作都有特色的學校。特色學校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整體性。
每一所學校由于所處的環境不同、發展的歷史不同、學校的積淀不同、創建的緣由不同、校名的來歷不同等原因,展示出的文化淵源和文化內涵也就不同。我們可以充分挖掘這些文化內涵,找尋其中獨有的教育元素,來創建特色學校。
甘肅省蘭州市五泉小學坐落在有名的旅游勝地“五泉山”下,山中五泉分別為甘露泉、掬月泉、蒙泉、惠泉、摸子泉。相傳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20年)霍去病征西,曾駐兵于此,士卒疲渴,霍去病手著馬鞭,連擊五下,鞭響泉涌,遂成五泉。學校由校名的來歷開始,深入找尋“五泉”文化中豐富而厚重的教育內涵:抓住泉水清澈、甘甜、樂于奉獻的表象特征,挖掘出了“智慧、愛、執著”的泉水精神;圍繞“甘露泉”的“潤澤”意向,“蒙泉、惠泉”的“智慧”意向,“摸子泉”的“實踐”意向,“掬月泉”的“追求”意向,確定了“潤澤生命、啟迪智慧,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價值追求,提出了潤智教育,將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內容、學習方式與教育手段都收入了潤智教育范疇,打造出了潤智教育統領下的學校精神文化名片、環境文化名片、課堂文化名片、教研文化名片、活動文化名片,并出版了《潤智教育:學校發展的文化名片》一書,在特色學校建設中成績顯著。

江蘇海門市包場中心小學緊臨南黃海。學校抓住自身所處的大海場域,暢游海中,抓住“海鹽”的意象,挖掘學校的教育內涵:鹽是最樸實、最本真的物質。在中國文化的語境中,鹽適度適量的消融,無聲無形地滋養著生命。而食鹽之道與育人之道也有相通之處,生動運用“鹽”所蘊含的德性品行和“食鹽”所蘊含的規律,可以使我們的教育化有形為無形,化刻板為靈動,潤物無聲、不著痕跡地滋養著每個孩子的成長。學校在廣泛開展“海鹽”品質大討論活動的基礎上,提出了“海鹽文化”,確定了“大氣如海,厚德似鹽”的學校精神,圍繞“展大海情懷,做人間真鹽”的校訓,教育師生要像鹽一樣晶瑩高潔、甘于奉獻、調和萬物;像鹽一樣淡定從容、內心沉靜、奉獻社會;像鹽一樣棱角分明、勇于創新、敢于追求;像鹽一樣順應自然、適應社會、學會生存。在“海鹽文化”的引領下,學校還開設了“海鹽文化”校本課程,并開展了每月一事、主題教研等活動,充分體現了學校特色。
課程文化是課程實施中最內在、最深層、最隱性的東西,用學校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去進行課程開發,進而形成學校的教育品質,能打開特色學校創建的突破口。
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在孫雙金校長的帶領下,立足于學校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情感與智慧的同構共建,由“情智語文”的學科課程建設入手,在形成“入境:啟動情智——感悟:生成情智——交流:發展情智——表達:展現情智”的教學模式基礎上,跨越學科,構建了包含“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等內容的“大學科”情智課程體系:如在學科課程建設中,語文學科構建了以“經典誦讀”“持續默讀”“親子閱讀”為縱軸,以儒學經典、唐詩宋詞、兒童文學、現代繪本為橫軸的情智閱讀板塊群,讓閱讀來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開啟學生的智慧密碼;數學學科構建了以“數學童話”“數學故事”“數學史話”為主線的“情智數學閱讀體系”,借助豐富的課外閱讀來幫助學生打開通向數學世界的大門;英語學科構建了以“天天口語”“英語劇場”“小小英語角”為線索的“情智英語課程系列”,讓英語課程呈現立體化、網絡化的結構特征;品德學科深化了活動化德育的課程理念,拓寬了德育課程的邊界,讓學生生活中的一切有利于學生德行意能生長的要素,轉化為有效的課程資源;科學學科秉承“做中學”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吸納國內外“做中學”的課程理念與優秀案例,并逐步形成具有北小特色的“做中學”科學課程結構;藝術體育學科中,將本著“交叉”“綜合”“對話”“互惠”的課程建設原則,通過學科間的融合,逐步打破音樂、美術、體育及各相關學科間的界線,構建起以情智和諧共生的“大藝術”課程。
在開發情智課程的基礎上,學校進一步實踐,提出了“情智教育”的辦學主張。以“情智和諧共生的大寫的人”為培養的出發點與歸宿,將其滲透到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它將情感教育與智慧教育有機地結合到一起,不僅可以作用于情感領域,培養高情商的人,也可以發展人的理性智慧,培養高智慧的人、高智商的人,最終達到情智和諧、情智共生的境界。從而實現對學校教育的一種內在超越。難怪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考察完學校后欣然寫下了“含愛生情懷,有教育智慧”的題詞,這一“情”一“智”就是對該校特色學校建設的最高褒獎。
特色學校的創建過程中,還可以立足學校特色活動的開展,深入挖掘活動背后的深刻文化內涵,進一步進行提煉,形成獨具特色的辦學主張,并在實踐中將其作為學校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和奉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從而形成學校的獨特教育品質。
吉林省延吉市小營鎮仁坪小學校是一所鄉村民族聯合學校,學校經濟條件比較差,主要作為延吉市外來務工子女接收學校。根據學生家庭經濟條件普遍不富裕、學生流動性大、學生普遍缺乏自信的情況,學校通過跳繩特色活動的開展,幫助孩子們找回了本該屬于他們的自信。起初,學校開展的只是普通跳繩比賽;后來組建了學校花樣跳繩隊,開發了八爪魚跳、一條心、三人連體跳、大繩內雙搖等五十余種難度系數各異、具有創意的花樣跳繩法,并定期組織花樣跳繩比賽。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從跳繩充滿活力、彰顯快樂的體育運動特點出發,確立了“打造教師幸福、學生快樂的活力校園”的辦學理念,經過三年的努力,學校借助特色跳繩活動,實現了特色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師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跳出了健康”“跳出了靈敏”“跳出了堅強”“跳出了自信”“跳出了競爭”“跳出了和諧”“跳出了良好行為習慣”,還“跳出了優良的教育質量”。
江蘇海門市悅來中心小學依托學校上世紀70年代開展的排球特色活動,堅持在傳承中發展,排球隊創建之初,當時學校的設備還非常簡陋,無論寒暑,隊員們每天都要完成上千次的發、傳、墊、扣球訓練,卻沒有一個隊員退出。如今,排球隊的訓練條件改善了,但前輩們積淀下來的奮斗精神依然沒變;排球隊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曾獲得省、南通市級比賽的冠亞軍30多次,向各級體校輸送了100多名體育后備人才,其中進入國家隊、省隊和高校聯隊的就有20多名。進入新世紀,悅來中心小學更是從“艱苦奮斗、團結協作、永不言棄、奮勇拼搏”的女排口號中提煉出了“拼搏”精神,這也成為學校的核心文化。在這一核心文化的引領下,學校確立了“愛拼才會贏”的校訓。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各處環境布置、各科教學活動、各類社團活動都是緊緊圍繞這個核心而展開的。在校園里,不僅學生勤奮好學,自信上進,樂于吃苦,敢于拼搏,教師也都在不斷地挑戰自我,努力在三尺講臺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讓自己的教育人生收獲更多的靚麗。
教育科研是創建特色學校的有效途徑之一,課題研究則是探索創建規律的重要載體。現代教育中,但凡是在全市乃至全國享有高知名度的特色學校,都離不開教育科研的引領,很多學校都是先在教育科研方面獲得了成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研究成效,學校才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特色學校。因此,在特色學校的創建過程中,學校可以從課題項目研究中入手找尋新的突破口。
江蘇海門市劉浩中心小學被海門市命名為“故事教育”特色學校。劉浩中心小學“故事教育”的特色建設首先始于搜集與講述有關劉浩烈士的故事。劉浩烈士為了新中國的建立,在六甲這片通東熱土上,灑熱血、拋頭顱,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烈士可歌可泣的壯烈事跡深深地打動著全校師生,師生從劉浩烈士的奮斗故事中,知道了什么是幸福生活,什么是英勇不屈,什么是前途理想。以此為契機,2007年9月,學校特別組建了“故事教育”課題組,從故事教育的概念闡釋、實施原則、操作路徑和資源開發等多個方面出發,展開了行動研究。通過研究,學校確立了“以課題研究為先導,以故事教育為龍頭,以師生成長為目標”的特色學校建設思路,并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南通地區獨樹一幟的“故事教育”特色。
現在,學生讀故事、聽故事、講故事、編故事、畫故事、演故事、寫故事已成為常態活動。故事教育之所以效果顯著,主要就是因為生動的故事特別能吸引人、打動人、喚醒人。湯貴明和課題組通過研究,總結出了故事教育的一條基本理念,就是“在故事中教育,通過故事教育,在故事教育中成長。”湯校長特別指出,在故事教育中成長起來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教師。比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故事導入,通過故事勵志,通過故事啟思,通過故事釋疑……這些故事,教師可以講,學生可以講,家長也可以講;思品課、班會課上可以講,語文課上也能講;甚至數學課、外語課、體育課都可以聽到師生講故事的聲音。師生間、生生間、母子間、親友間,故事交流成了彼此溝通的橋梁,成了增進感情的最有效工具。另外,學校領導在管理中運用得最多的方法也是故事教育,如,針對有些教師埋怨遠離市區工作環境差、待遇低,湯校長給大家講了“和尚移山”的故事;再如,針對部分教師忙于教完教材趕進度,他講臺灣作家林清玄小時候“搖樹掃葉”的故事,引導那些教師重新調整教學策略。
劉浩小學的“故事教育”是在教育實踐中孕育而成的一種學校文化,更是特色學校建設的有效途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