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推進新時代教育信息化發展,成為我國加快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和必然選擇,從《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到《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文件精神都充分體現了國家賦予教育信息化新時代新使命[1]。占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職院校,在實踐中如何深入貫徹落實教育信息化行動計劃,如何主動擁抱新技術浪潮帶來的職業教育新機遇和新挑戰,探索符合我國國情及職業教育特征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道路,是一個十分緊迫的現實問題。
保障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有效實施的基本要素包括:信息化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實施環境、師生信息化教與學能力,以及學校內部的激勵制度等。
1.統一的互聯網教育理念共識。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正確認識是學校具體行動的指南,必須要高職院校領導、中層干部、教學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學生全員達成思想統一、理念共識,才能在實踐中有效破解如何全面推進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工作?如何開展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教師如何創新教學模式、學生如何改進學習方式?如何評價和保障在線學習質量?如何可持續輻射共享信息化建設成果?理念正確、思想一致是激發和推進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要素。
2.豐富的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擁有自主開發或引進,能充分滿足高職院校專業和課程特色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包括專業資源庫、慕課、微課等適切的數字教育資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保障要素。
3.完善的智慧學習環境。校園互聯網環境(包括教室、宿舍、圖書館、運動場、食堂、其它公共空間等)、在線智慧教室環境、在線智能實訓室環境、在線資源平臺環境等,能滿足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泛在學習的全域智慧校園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支撐要素。
4.勝任的師生信息技術能力。教師須具備在線課程資源開發建設的信息技術基本能力,以及嫻熟的基于互聯網在線資源的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手段、教學評價、教學管理等教學能力[2];學生需具備適應在線學習的思維及信息技術基本素養。
5.健全的信息化教學管理與激勵制度。制定適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師教學、課堂管理、教師考核、質量管理、教學工作量、學生管理、學生學業評價、學分認定等教學管理制度,以及推進優質信息化教育資源輻射共享的激勵制度,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對標教育信息化實施的基本要素,限于我國高職院校辦學起點、發展歷程,當前高職院校在推進教學信息化進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的瓶頸和短板:
1.校本在線學習資源不豐富。當前在線學習資源主要來源于院校自主開發、國內院校共享、社會資源引進及國外資源引進等渠道。目前,適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特性的在線資源尚十分薄弱,高職院校自身資源開發的能力不足,優質在線課程資源稀缺,在教育部公布的首批49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高職院校僅22門,占比不足5%[3]。
2.校園信息化學習環境不完善。一是全國高職院校數字校園建設總體水平不高;二是高職院校之間校園信息化學習環境條件建設水平十分不平衡;三是高職院校內部信息化學習環境不完善,特別是與教育信息化相適切的在線智慧教室、智能實驗室等智能學習空間嚴重不足。
3.師生信息技術能力不足。教師滿足開發在線課程的設計能力、音視頻錄制能力、錄屏能力、動畫創作能力、編輯剪輯能力等信息技術能力不足,基于各種在線資源平臺的混合學習、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組織、設計、實施能力不足。學生缺乏系統的基于互聯網在線學習的信息技術素養[4]。
4.運行與保障機制不健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課程教學質量認定標準、教學效果評價、學生在線課程學習的學分認定、教師的課堂組織管理、教師教學工作量認定、教師面向社會服務的在線課程開課績效評價等新情況新問題,運行與保障的機制尚不完備。
5.教學信息化研究不系統。在“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順應時代和技術的變革,將教育信息化作為高職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全局性研究不足,對信息化背景下的職業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式、評價方式、應對策略、激勵制度等研究不系統、不深入。
寧波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在“十二五”期間信息化教學試點實踐基礎上,2013年全面啟動實施“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工作”,經過五年實踐,形成了“五遞進、四維度、三服務”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模式,在教育信息化工作推進中取得了較好實踐成效。
以全面實現“互聯網+”、大數據、新一代人工智能等背景下的專業建設、課程建設、教育教學方法手段等創新和變革,基于信息技術手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總體目標,以學校信息化環境條件和師生信息化技術素養為基礎,遵循“示范”“引領”“漸進”“有效”的工作思路,按照“啟蒙、準備、試點、實施、應用”五階段遞進式的工作推進機制,構建“課堂、課程、專業、專業群”四維度漸進式內容建設體系,踐行“服務校本學生、服務兄弟院校、服務社會人員”三服務面向,形成了“五遞進、四維度、三服務”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模式,有效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在全面剖析學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現狀的基礎上,制定學校“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工作方案”,規劃總目標,提出分五階段遞進式推進的工作機制(見圖1),統籌開展工作。

圖1 五階段遞進式工作機制
啟蒙階段:重點解決全員教育信息化理念問題,形成共識。通過面向全國教育信息化領域遴選聘請專家開展多形式培訓,提高領導干部、教學管理人員、專任教師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思想認識,形成學校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凝聚力。
準備階段:重點解決學校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頂層架構問題。以目標為導向,通過制定教學信息化規劃、編制工作方案、創新制度設計等,形成學校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保障機制。
試點階段:重點解決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管理經驗、技術經驗等積累問題。通過立項試點建設項目,積累信息化課程開發及應用技術能力,培養一支教學信息化“教練型”師資隊伍,發揮案例示范引領帶動作用。
實施階段:解決大規模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過程中教育教學共性關鍵問題。由點到面,從信息技術應用、課程遴選、專業遴選、資源開發、師資隊伍、平臺運行、效果評價、制度體系等領域完善和提高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成效。
應用階段:重點解決在線課程校內應用、社會輻射的教學效益問題。通過與大規模在線課程平臺的協同、內部管理與激勵制度創新等舉措,充分發揮基于互聯網平臺的優質在線課程資源的教學效益。
根據學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資源開發建設及應用能力的現狀,以問題為導向,學校制定《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項目管理辦法》,由簡及繁,從微課堂、微課,混合教學、翻轉課堂設計與開發,到慕課開發,到專業核心課程群在線資源開發,到專業群核心課程在線資源開發,以小積大,從課堂、課程、專業、專業群四個維度(見圖2),培育引導、分層實施、循序推進資源開發、應用、評價、反饋、完善、提升、輻射。
專題立項培育50門混合式教學課程、58門慕課,以項目引領、典型案例示范,帶動全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向縱深發展;制定、修訂基于在線課程教學的教師工作量認定制度、在線課程學分認定制度、教師職稱晉升評審制度、在線課程開課獎勵激勵制度,明晰信息化創新應用的建設、應用和管理機制,健全信息化創新應用的質量保證體系;完善實施策略,強化對信息化創新應用的評價與改進,優化教師課堂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模式,形成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教育信息化課堂組織新形態。
改建或新建一批智慧教室、智慧實訓室,創建在線資源開發中心,優化在線學習平臺,創設信息化教學軟硬件環境;開展教學信息化設計、微課(微課程)、在線課程、翻轉課堂教學等競賽,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應用能力。鼓勵和引導師生積極參與,大力推進在線優質課程資源在學校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圖2 “課堂、課程、專業、專業群”四維度建設內容體系
制定在線開放課程選修課制度與獎激勵制度,協同中國大學MOOC“職教頻道”、清華大學“學堂在線”、浙江省在線開放課程共享平臺、寧波市高校慕課聯盟、超星爾雅等第三方平臺,共建共享在線開放課程,服務兄弟院校及社會。
以專業資源庫、在線課程資源開發、課程設計、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師資隊伍、質量評價、保障條件等方面尚存在的問題為導向,以校級教改項目為引導,市、省、國家教改項目為基礎,通過100多項各級各類信息化教學改革與創新應用領域項目的研究,公開發表80多篇研究論文,系統探索和解決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中資源開發、教師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模式等若干教學問題,起到推動和指導作用,進一步深化了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和發展。
基于互聯網信息技術及高職院校校情,以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為目標,以問題為導向,由簡及繁分階段遞進式推進教學形態信息化的工作機制、以小及大從點到面漸進式教學形態信息化內容開發路徑、由校內及社會同心圓式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共享服務形式,有效解決了高職院校如何開創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工作,如何開發符合高等職業教育特征的在線教育資源,如何充分發揮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的人才培養價值和社會效益。
梳理高職院校深化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的障礙,針對性、系統設計并制訂了《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工作方案》《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項目管理辦法》《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認定標準》《在線課程的教學效果評價辦法》《學生修讀在線課程的學分認定細則》等教育信息化系列制度,探索符合高職特征的在線開放課程開發、建設、應用、輻射、評價等實踐范式,為可持續推進教育信息化提供制度保障。
基于高等職業教育特征及互聯網技術,改建創建智慧教室、智能實訓室,營造教室、實訓室、宿舍等全校園網絡覆蓋環境生態,創建微課、慕課、專業資源庫、管理軟件及平臺等信息化資源生態,普及在線學習、翻轉課堂、混合教學、自助式、輔助式等教學模式生態,提升師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學習生態,以學生為主體,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為目標,形成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現代課堂生態。
盤活原有精品課、網絡課、資源庫等信息資源存量,創新構建滿足高職學生學習需求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等教學模式,提升資源應用效果;優化增量,樹立“用即建”的觀念,以課程應用為導向,強化新建項目過程與目標管理,推動課堂教學管理由外部監控為主向內部控制為主轉變,使教學改革持續改進內化為教師自覺行為,實現在線開放課程“墻內開花、墻內墻外香”的轉變。形成“盤活存量、優化增量”的在線開放課程開發與應用有效路徑。
通過教學形態信息化創新應用工作實施,教師積極運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教學形態,信息化教學意識和能力顯著提升,優化了課程教學模式、創新了教學方法手段、改進了學生學習模式、提升了課堂教學有效性、強化了學生職業能力、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創新一批基于互聯網及課程特征的線上線下混合教學、翻轉課堂等有效教學模式,形成30多個典型案例;省級立項開發建設新形態教材7部;培養了一批信息技術教學應用名師,獲國家、省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獎58項,其中在全國職業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榮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7項,在首屆浙江省高職院校信息化教學大賽中榮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近三年在浙江省高校教師教育技術成果評比中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8項,連續三年獲得優秀組織獎;近三年在全國微課教學比賽獲獎5項。
學校立項建設58門慕課,其中有30多門課程在中國大學MOOC“職教頻道”、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和省市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平臺上線開課200多期,涌現出一批“一門課萬人選”慕課,受益面25余萬人次,校內學生2萬多人次通過在線學習獲得學分。《Linux系統管理》為全國首批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全國22所高職院校之一)[3],16門課程立項為浙江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8門課程入選寧波市高校慕課聯盟課程,在線課程被多所兄弟院校引進使用。
學校入選首批“全國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實驗校”;先后榮獲教育部在線教育獎勵基金“優秀項目獎”、智慧教學試點項目和“智慧教學之星”;獲中國高教學會 “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的創新案例”獎2項、入選教育部首批實驗校建設“典型案例”。學校多次受邀在亞洲教育資源展、浙江省高職教育研究會年會、中國高校智慧教學示范項目研討會、浙江省和寧波高校在線課程聯盟研討會上做專題報告和經驗交流。多名老師應邀到兄弟院校作經驗交流專題報告。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不同類型院校(含社會機構)之間學生修讀在線課程學分認定機制問題;二是基于高職院校職業性特點,實踐操作在線課程學習評價及學分認定問題。需要以課程教學目標達成度為依據,協同創新學分認定機制,共同推進職業院校教育信息化工作[5]。
隨著高職院校以專業為“單位”的信息化資源在線開放課程體系開發與建設日趨完善,社會學習者在獲得專業所有在線課程合格證書的基礎上,如何在“法理”上有效獲得學歷認定和社會認同?以進一步激勵社會學習者學習熱情,提高信息化教學資源的社會效益,需要教育、人社等相關政府部門給予政策保障。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全新教育生態,在線課程育人功能相對薄弱,在線課程的思想性容易被忽視,需要教師、學校、平臺、教育主管部門等多環節構建多層級的“自律+審核+監管”監控機制,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意識形態等正確、有效融入在線課程資源,增進在線課程資源的育人功能[6]。
目前,由于我國高職院校在信息化環境基礎條件、信息化資源開發、教師信息化能力等諸多領域尚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進而制約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速度和水平。但是,各高職院校必須充分認識到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已經開啟,以教育信息化支撐引領教育現代化,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選擇,需要我們用滿腔熱情去面對信息技術與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的趨勢,探索和實踐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信息化發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