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平
摘 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的背景下我們如何去認識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的歷史變遷,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深刻領會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舉措。
關鍵詞: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內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來,我黨根據我國黨情國情和世情的變化,曾多次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判斷。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蹦敲?,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黨的十九大的勝利召開,我黨先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曾多次提出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并提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歷史任務、基本路線。
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歷史沿革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來,我黨根據我國黨情國情和世情的變化,曾多次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出判斷。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提出中國革命的主要矛盾。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由一個獨立封建的主權國家逐漸的倫為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近代中國社會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一個特殊的社會形態,決定了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這決定了近代中華民族的主要歷史任務:一是求得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為了完成這兩大歷史任務,為了挽救國家危亡、振興中華,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富強,中國共產黨帶領全中國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裕血奮戰二十八年,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人民的解放。
(二)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和經濟建設的展開,毛澤東敏銳的認識到,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1956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對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確判斷。黨的八大通過的《關于政治報告的決議》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就表明,我國的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上結束,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了。”“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的當前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來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團結國內外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來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黨的八大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國內的主要矛盾的變化做出了正確的判斷,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改革、開放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改革開放時期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把黨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979年3月鄧小平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指出:“至于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問題或者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實際上已經解決了。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遠遠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這就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解決這個主要矛盾就是我們的主要任務?!?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總結和研究了過去30多年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正式提出了進入社會主義新時期以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從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以后,我國始終堅持對社會主要矛盾的正確認識,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始終堅持改革開放。經過四十來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的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明顯改善,國內生產總值從五十四萬億元增長到八十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已經可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四)新時代時期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認識。201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對我國新的形勢進行了新的認識,作出了新的判斷,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薄叭嗣竦拿篮蒙钚枰找鎻V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得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p>
二、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歷史依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因此,我們要從世情、國情、民情、黨情和現實依據即兩個沒有改變五個方面來認識和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一)世情的變化:當前,國際形勢雖然復雜多變,國際政治形勢動蕩,社會矛盾和種族、民族、宗教沖突頻發,但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國際格局以西方占主導、國際關系理念以西方價值觀為主要取向的“西方中心論”已難以為繼,西方的政治理念、體系和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的國際格局和時代潮流。國際社會迫切需要新的全球治理理念即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解決和處理復雜多變的國際政治經濟、民族、宗教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構建新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也決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出現新變化。
(二)國情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我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0%。比如,我國經濟總量從2010年起就穩居世界第二位,制造業增加值連續7年居世界第一位,基礎設施建設部分領域在世界上遙遙領先,高鐵運營總里程、高速公路總里程和港口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220多種主要農產品如粗鋼、煤、發電量、水泥、谷物、肉類、花生等生產能力穩居世界第一。從2012年至2017年間,我國人均GDP由5940美元提高到8000美元以上,接近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上等水平。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在社會主要矛盾方面再講“落后的社會生產”已經不再適合我國的國情了。
(三)民情的變化: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改善。如我國城鄉居民平均預期壽命2015年達到76.34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教育方面,2016年學前教育毛入學率達77.4%、小學教育毛入學率達104.4%,從過去的能上學轉變為上好學;在醫療衛生方面,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站基本建成,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率保持在95%以上,從過去的看得上病、看得起病轉變為看得好病。這說明了人民群眾的需求在不斷的變化,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報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我們在進入新的歷史時代再講“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已經不能全面反映人民群眾地愿望和需要。
(四)黨情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從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不僅是黨在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黨在新的歷史時期奮斗的新目標,而且也是針對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目標要求。因此,全體黨員同志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心懷理想,不自滿,不驕傲,不懈怠,努力工作,為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
(五)現實依據即兩個沒有改變:雖然我國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發展,無論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沒有改變,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也沒有改變。這兩個沒有改變決定了我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還存在不足的地方。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是影響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由于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生產力發展水平不均衡,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水平差距仍然較大。目前,雖然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0多美元,但東西地區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差距巨大,其中,北京和上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超過了17000美元,而西部的一些省份如貴州、青海、甘肅,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約5000美元或者更低,排名倒數第一甘肅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4000多美元。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也會帶來許多社會矛盾和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花大力氣去高度地重視這個問題,解決這個問題。
三、解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著力措施:
為了更好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實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夢想,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增進民生福祉,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在政治層面上,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革命事業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因此,我們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地位,必須始終堅持黨政軍學民,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工作觀點,必須始終堅持“四個意識”,自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才能堅持發展是我們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的理念,才能領導全體中國人民在實現偉大夢想的征程中,保持政治定力,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努力奮斗。
(二)在經濟層面上,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改革開放:從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經驗和教訓中我們得知,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才能保持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才能更好地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三)在民生層面上,必須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币虼?,我們要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主的理念,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教育、就業、收入分配、健康中國、社會保障、住房和脫貧等方面為廣大人民謀利益,這是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檢驗黨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標準。只有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我們的奮斗目標,才能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增進民生福祉,使全體人民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從而更好地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參考文獻:
[1]《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09-810頁.
[2]《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182頁.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