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婷婷 吳月 孫芳婷
摘 要:網絡小說中抄襲作品層出不窮,該文通過調查法、訪談法、數據分析等方法,對“學生對網絡小說中抄襲作品的閱讀接受心理”這一問題進行分析。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小說中抄襲作品包容度較高,主要源于與自身利益的不相關性,但社會應該就此現象進行適當的引導。
關鍵詞:網絡小說;抄襲作品;閱讀接受心理;大學生
一、抄襲事件進展
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自開播以來熱度就居高不下,成為假期“爆款”,同時被卷入爭議中心的還有涉嫌抄襲的原著小說,由此引發了人們對“抄襲”與“原創”的高度討論。
編劇余飛出具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鑒定書尚未“服眾”,同名頁游與電影又被分別指出盜用原創歌曲和海報,更有力的發聲則是9月28日,《人民日報》官博 “點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涉嫌抄襲的小說,指出文化資本的逐利性、商業力量的誘惑力、讀者市場的激烈競爭都是抄襲的直接推手,背后還是人的價值觀在起支配作用。2017年8月10日,涉嫌抄襲的唐七的微博也已關閉評論并停更。
“經此一役”,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反抄襲”的陣營。2018年1月,蕭如瑟以侵犯著作權為由,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遞交了民事起訴狀,將《11處特工皇妃》(后更名為《特工皇妃楚喬傳》)的作者瀟湘冬兒及涉事公司告上法庭。時隔一年,匪我思存再度發表關于流瀲紫抄襲的言論,并帶上了“如懿傳抄襲”、“甄嬛傳抄襲”等熱度標簽,得到一些網文作家的呼應與網友的支持。“涼涼”的《錦繡未央》則被曝出其同名手游疑似抄襲“熹妃傳”。
二、現有調查成果
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于網絡小說抄襲現象都有一定的了解,現代網絡通訊手段帶來更多信息的同時,也讓抄襲無處遁形。然而,大多數受訪者對待網絡抄襲作品的態度依然是曖昧妥協的。
超過半數受訪者在知曉小說為抄襲作品的前提下,仍然去閱讀該小說。部分受訪者將閱讀網絡小說作為個人消遣的手段,不在意它是否涉嫌抄襲;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會堅決抵制抄襲;超過半數受訪者表示雖然不喜抄襲小說,但還是選擇了“妥協”。
近九成受訪者表示會反對抄襲現象,選擇通過鼓勵原創者維權、轉發相關信息以及拒絕閱讀抄襲作品等途徑有所作為。其中又多是關于訴諸外部力量的約束,一邊看著抄襲小說一邊高呼“維權”的大有人在,對自我約束要求較低。
對此現象,網絡小說作家迦樓羅火翼建議,我們不能過多苛責別人,畢竟大多數人只是為了追求一種輕松的閱讀體驗。她在訪談中從平臺監管與網文作者兩個角度對“網文圈”抄襲成風的原因進行了分析,而關于解決之道,則是強調“監管是復雜的”,除了借助曝光平臺的力量與粉絲“調色盤”等工具,尚未出現行之有效的方法。
最后,迦樓羅火翼認為對于大學生,大家更需要做的是去引導他們,從源頭上引導他們不能與抄襲者為伍,同時鼓勵原創,讓他們接觸更好的作品。
三、問卷比較分析
經過一年多的持續關注和調查實踐,對于網絡小說抄襲現象,人們的關注度和認識度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從抄襲事件進展的梳理來看,越來越多的原創作者愿意站出來維護自己的權益,越來越多的讀者認識到原創的重要性以及抄襲者的丑陋。這對網絡小說今后的發展,對于原創作者權益維護來說無疑是一場“勝利”。
盡管在調查過程中,有許多不同的聲音,比如“不關心是否抄襲,只是圖個開心”、“這些問題對我個人沒有意義,否則太累太辛苦”、“只是抄襲而已又不是殺人放火”等等。但是大環境的改善,促進了第二次調查的落實。
調查顯示,對于網絡抄襲小說本身,三成受訪者表示堅決抵制,與上次調查相差無幾。其中的部分受訪者多是出于對其衍生品的不滿,如影視演員、影視情節等,換一部抄襲作品,態度就發生了變化,甚至還會向周圍同學進行宣傳。“抵制”抄襲仿佛更多落在了抵制相關衍生品上,而非抄襲小說本身,這與抵制抄襲的出發點是不符合的。
“態度曖昧妥協”的受訪者中,半數以上會因為小說本身內容好、人氣高、不收費等原因而去接受它,但這些受訪者中又有九成贊同通過法律來肅清抄襲現象,并鼓勵作者維權,表面上看是自相矛盾,實質上這種態度就是變相的不作為,追根究底還是沒有認識到抄襲的危害。
另尋一個角度對受訪者進行問詢,比如“你的設計作品被抄襲”、“對方考試抄襲還分數比你高”或者“有人抄了你的作文還拿獎”等等,受訪者的寬容度發生了可見性的降低。由此可以推測,大家對于網絡小說中抄襲作品的高容忍度源于與自身利益的不相關性,甚至是在閱讀觀看《甄嬛傳》《錦繡未央》等作品時獲得的愉悅感,屬于獲利者。很多非作者粉的受訪者,是完全看不到原創作家在情感以及金錢上的損失的。
四、調查結果與體會
無論是“曖昧妥協”還是“無所謂”,大學生對網絡抄襲小說的這些閱讀接受態度較大的取決于對網絡文學的定位問題。
絕大多數受訪者表示網絡小說只是消遣娛樂,不必認真計較。正是這種觀念,使得道德層面上對網絡小說抄襲現象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不僅是大學生,還包括主流媒體在內,盡管《如懿傳》起初收視低迷,但如今竟有“蓬勃發展”趨勢,直到如今,《錦繡未央》與《特工王妃楚喬傳》的維權官司也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2018年8月,匪我思存在微博發布文章《最后一次不識大體》,事情沒有翻篇,但我們看到正義的發聲是那么無力,她表示:“不僅耽美是亞文化,整個網絡文學也是。不要以為現在網絡文學似乎有一席之地了,就忘記我們其實在主流面前多么微不足道。”
如果這個社會對網絡寫手這個群體有更多的尊重,少一些利益刺激,還文學一份清凈。明確寫作是為自己,為尋求相通的認識,追求思想的共鳴,那么網絡文學會有新的局面。作為大學生,應該對文學的現狀、文學的發展保持一份責任。
除此之外,對于抄襲的高容忍度,部分受訪者會推說到國家政策、社會風氣等。但是,一個國家的國民意識并不是只能由上至下,每一個人的發聲,每一個人對于抄襲的抵制,都是有用的,這種凝聚性的發聲將會促進一些措施的落實。若是希望某樣東西變得更好,不應只期待它自發生長,澆灌一下也是無妨的。
陳佩斯老師說,“這個世界應該是有規矩的世界,這樣對我們每一個人才能生活得更好。如果都這么沒規矩,不是不可以,我也能湊合,但是不能永遠這樣,我們在這么爛的社會里已經生活了幾十年了,還要再把余生都這么爛下去,多沒勁啊!咱換個好日子,行嗎?可以商量著來嘛,我又不是用暴力手段強迫你,咱們商量嘛,只是在眾目睽睽之下商量而已。”
大家經常會對一些性格軟弱的人表示怒其不爭、哀其不幸,但是倘若我們自己又背過身去默默接受抄襲,接受不正當獲利,與他們又有何區別?
當然,想要解決網絡小說抄襲現象日益嚴重的問題,僅僅從道德層面去約束創作者和閱讀者是遠遠不夠的,國家和社會應當認識到文學作為軟性文化的重要性,從法律和制度層面加以管理約束,采取現實有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國家層面推出具有影響力的公共平臺來集中處理網絡小說抄襲現象的方式或許是可行的。
就目前調查結果而言,當代大學生應當堅定自身對于原創文學的信念,同時對他人進行正確的引導。抵制抄襲,引領良好風氣,不管是國家,還是個人,都應該去重視。
參考文獻:
[1]張賀.網絡文學為何頻現“抄襲門”,《人民日報》,2017年9月28日.
[2]匪我思存,最后一次不識大體,微博長文,2018年8月17日.
[3]陳佩斯.我對名譽沒有期待,《易見》節目實錄,2014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