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思怡
2018年10月28日10時08分,重慶市萬州區一公交車在萬州長江二橋橋面與小轎車發生碰撞后,墜入江中。重慶青年報、梨視頻、新京報、長江直播、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等媒體紛紛報道事故系小轎車逆行碰撞公交車,導致其墜江。各媒體推送了現場視頻和轎車女司機穿著高跟鞋坐在馬路旁的照片,網絡輿論焦點集中在“女司機”“高跟鞋”等標簽詞語上,一場污名化“女司機”的嘴炮戰不斷上演。
事故當天下午17時許,微博賬號“平安萬州”發布警情通報,事故系公交客車在行駛中突然越過中心實線,撞擊對向正常行駛的小轎車后沖上路沿,撞斷護欄,墜入江中。官方通報一出,媒體報道與之前截然不同,只字不提之前報道失實之過,以刪帖或者沉默的舉動對抗網民要求給受害者司機鄺女士道歉的聲討。
2018年11月2日,公交車墜江原因公布,據車內黑匣子監控視頻顯示,系乘客與司機激烈爭執互毆致車輛失控。
所謂“波特圖式”是哈佛神學院的拉爾夫·波特博士設計的一種道德推理模式。它將道德分析的定義、價值、原則和忠誠四個方面納入一個圖式(圖1)之中,將從面臨道德沖突到做出倫理決定分為四個步驟,在四個層次上進行倫理學的考量,以幫助人們作出倫理抉擇。

圖1
波特圖式涉及的定義、價值、原則和忠誠不是一組隨便放在一起彼此獨立的幾個問題,而是一個各個部分相互聯系的系統(圖2)。

圖2
“經驗性定義”,指的是發生了什么、現實情景是怎樣的,是對相關情況的描述。重慶青年報、梨視頻、新京報、長江直播、澎湃新聞、騰訊新聞等媒體報道“重慶公交車墜江”系轎車女司機碰撞導致,引導網絡輿論對轎車女司機集體謾罵、攻擊,嚴重影響了轎車司機鄺女士的生活,也傷害了“女司機”群體。后經警方官方通報,事故原因為乘客與司機激烈爭執互毆致車輛失控墜江。部分媒體隱匿了之前的失實報道。
“識別價值”則主要體現當事人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是行為主體對其所采取的行動的判斷。《新京報》在事故發生后,推送了《重慶一公交與逆行轎車相撞后墜江女司機被控制動畫示意路線圖》一文,配發了一張畫有轎車撞上公交車的動畫圖。這種搶時效、博眼球的行為,違背了新聞真實客觀的基本原則,不僅傷害了事故受害者司機鄺女士和自己的受眾,還違背新聞專業主義。
不同的倫理原則會對事件有不同的判斷結果。我們的倫理原則包括:“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絕對命令”的義務論倫理思想;追求最大效用的功利主義;羅爾斯的社會正義論;仁愛的倫理思想等。
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倫理原則來看,失實報道媒體的行為顯然是違背了這一倫理原則,報道的記者作為一個社會公眾或者作為被聲討的“女司機”群體中的一員,應該不希望看到重大事件的失實報道以及網絡輿論對自己所在群體的攻擊和污名化。因此,報道記者的行為是自身不希望的而又讓其他社會公眾承受后果的行為。
大部分倫理決定都能讓你支持各種各樣的忠誠對象,那些令人困擾的問題就是這樣產生的。在推理過程中,對一種特定的信念或原則的忠誠太強烈,以至于我們被迫放棄一度對我們相當重要的其他忠誠對象。對誰忠誠其實就是對誰負責、對誰承擔道德責任的問題。媒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要為社會公眾負責,堅持新聞專業主義是媒體的職業素養,在“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的報道中,失實報道媒體的行為可以看出他們對自己的組織利益過于忠誠,以至于背離了對新聞職業素養和社會公眾的忠誠。失實報道媒體在新聞反轉后刪帖、事后沉默的行為更加是不符合新聞倫理的。所以,忠誠于什么樣的對象,很大程度決定了怎么行動。
我國至今還未出臺專門的《新聞法》,對新聞糾紛的判斷依據來自于憲法和普通法的相關規定。當新聞侵權發生時,不同的判斷標準針對不同案件的具體情況,相對來說不能保證其公正性。完善新聞行業的法律法規,對規定媒體和新聞從業者的權利、義務,為新聞糾紛提供合理、公正的判斷依據,規范媒體和新聞從業者的行為,增加新聞從業者報道失范的違規違法成本,顯得尤為重要。
媒體報道失實不僅是新聞從業者在道德倫理上的缺失,更是對專業性的褻瀆。媒體內容生產環節把關也不能缺失,每個環節要用專業精神保證高品質的傳播。網絡時代媒體行業傳播生態和專業精神在重構,但真實客觀仍然是專業報道的鐵律。眾聲喧嘩的自媒體時代,要求新聞從業者傳播信息更加精準、更加專業。堅守新聞專業主義,秉持真實客觀、準確透明、自律誠信的專業精神是維護公眾利益和保障自身水準的有效手段。
對受眾來說,提升自身的媒介素養刻不容緩,對媒體報道的內容須帶有批判性的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跟隨網絡輿論隨意抨擊。“后真相”的出現后,網民不再關注事件的真相,而是在網絡上匿名打嘴仗宣泄情緒,理性的公眾不該如此行動。“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前期輿論都因為媒體報道而引導網民攻擊“女司機”,點燃了各種攻擊、侮辱的敏感導線。隨后真相浮出水面,轉而同情事件中的轎車司機鄺女士,公眾被媒體報道“牽著鼻子走”。社會公眾應時刻保持用理性的思維看待問題,要擁有辨別是非真偽的能力,冷靜地進行網絡發聲,放下傲慢與偏見,從而提升媒介素養。
美國SPJ職業倫理規范規定記者應該追求真實并加以報道,應該忠實、公正和勇敢地搜集報道和轉述信息;《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要求記者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用波特圖式分析部分媒體失實報道“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可以看出,作為新聞從業者,須更加清楚地認識自己行為選擇的合理性,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守住自己的職業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