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波
摘 要:智能交通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解決當前城市發展過程中日益嚴重的擁堵問題,同時也是新時期打造智慧城市的重要一環。當前,我國眾多省份都在大力發展智能交通行業,針對具體該行業具體發展模式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本文針對智能交通“項目+產業”這一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與研究,旨在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
一、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一)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基本內涵
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指的是通過智能交通產業園項目的建設,整合區域資源優勢,引入智能交通行業高水平企業,拓展產業鏈條,發揮項目帶動作用實現更為細化全面的支撐企業、機構體系的構建與完善,以其為核心打造現代化的智能交通產業集群。從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組成主體來看,在這個產業集群中圍繞高水平企業搭建了協調發展共生圈,同時也形成了產業鏈條企業間的共生體。
(二)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特征
1.網絡性。在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下,智能交通產業園內部各企業之間存在著縱向或橫向的合作關系網絡;同時,行業相關服務機構、科研院校機構以及政府部門也存在長期性的合作網絡。
2.整體性。在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下,智能交通產業園內部企業在總體發展目標、生產經營方式以及相關功能等方面有著統一的整體性。產業園中的行業信息、文化、資金和人才等存在著有機的聯系和作用。
3.開放性。在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下,智能交通產業園內部各節點與產業園外部行業相關主體存在多方位的聯動作用,能夠持續的拓展市場,發展合作伙伴,開創新的發展空間。
(三)不同階段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發展要求
1.初始階段。初始階段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發展要求如下:智能交通產業園發展融資渠道,建設完善園區基礎設施與相關配套設備;進一步發揮當地政府主導作用,為企業落地提供有效政策支持,如政府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和優惠;結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實際需求,加強招商引資;重發挖掘市場機制,讓智能交通領域高水平企業移植進入產業園。
2.發展階段。發展階段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發展要求如下:當智能交通產業園落地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后,依托各企業之間在產業鏈中的分工合作關系,構建配套化智能交通產業網絡,形成高度專業化分工的格局;有序管理與優化產業網絡,拓展延長產業鏈,促進企業技術研發與創新產出,發展出智能交通產業集群。
3.穩定階段。穩定階段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發展要求如下:當智能交通產業園中的產業集群發展形成后,穩定階段的整體目標是實現產業升級。在全球一體化背景下,智能交通產業升級需要充分考慮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社會分工乃至國際競爭態勢等諸多要素;充分分析智能交通園內部企業在產業價值鏈的分工與優勢,借助產業一體化來推動產業升級。
二、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構建與完善
(一)優化資源配置
在構建與完善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過程中,首先需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針對產業涉及的資金、技術、人才、服務機構等諸多要素進行有序有機的整合,有效發揮各市場要素的活力與潛力,實現要素之間的流動與聚集,從而達成資源優化配置的目的。同時應充分兼顧智能交通產業園與所在區域現有經濟格局、產業結構與基礎設施之間的匹配性,最大程度的利用現有區域優勢資源,實現高效生產要素聚集的目的。
(二)培育競合機制,加強地方聯系
要充分調動一切可用資源將在智能交通領域具備一定規模與知名度的意向企業引導落地至產業園當中,發揮這些企業的示范與傳播作用,形成集聚帶動效應,吸引更多智能交通企業進入園區,充分降低園區綜合成本,提升集群優勢。強化智能交通產業園與地方之間的聯系,圍繞園區建立完善相關服務機構建設,科學引導本地區智能交通行業協會的發展,制定適合當前與未來一定時期智能交通行業發展的政策機制,有序協助協會的互動交流工作,構建規范的市場信息引導機制。
(三)構建產業集群的創新環境
智能交通行業集成了車輛制造、自動化控制、物聯網、大數據等諸多高科技前沿技術,因此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的構建與完善更應強調創新發展。因此,應引導園區企業向產業鏈的上下游不斷拓展,鼓勵并支持這些企業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推動智能交通產業集群縱向發展。對于創新與科研攻關的重點方向與重點項目進行重點扶持,有機融合產業集聚政策和招商引資政策,對每個符合條件的企業以直接融資方式籌集資金給予鼓勵,以此加速產業集聚。
三、智能交通“項目+產業”模式發展戰略保障措施
(一)基礎設施保障
1.完善園區基礎配套建設。智能交通產業園基礎配套設施是“項目+產業”模式發展與完善的先決物質條件。因此,在前期園區基礎配套建設環節,應全面落實資金投入,嚴把工程質量關,結合智能交通產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特征與規律做好重點分部工程的建設,全面提升基礎設施的承載力。
2.加快推進公共配套服務建設。智能交通產業園產業集群效應的發揮離不開相適應的公共服務網絡,因此在交通網絡、信息網絡、服務機構等要素建設方面同樣應投入適宜的資源,以此推動智能交通產業園的入駐企業聚集。
(二)政策環境保障
1.制度環境。智能交通產業園轄屬經濟開發區、地方政府應在稅收、金融政策等方面為企業提供更多的優惠,尤其針對設計產業升級的企業應更加強調政策扶植的精準性與有效性。同時,對于智能交通企業的入駐應簡化審批等流程,為招商引資創造有力條件。
2.經濟環境。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因此需要所屬地區具備較為理想的經濟環境。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及中美貿易摩擦的大背景下,地方應深入挖掘社會發展潛力,整合地區經濟資源,維持經濟穩定發展,實現智能交通產業園的建設與當地經濟發展的有效整合,為智能交通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同時應,以智能交通產業園為載體進行發展融資和融資渠道拓展,為入園企業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3.文化環境。文化環境中創新環境、公平的競爭環境和誠信的協作環境等環境,這幾種環境是促進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性環境因素。因此,在智能交通產業園的建設過程中,應同時強調文化建設,在園區內倡導合作共贏的基本理念,鼓勵創新發展,借助文化促進產業集群的發展。
(三)產業價值鏈保障
智能交通產業園的發展不是一兩家高水平企業入駐就能形成優勢的,需要繼承產業鏈的各關鍵節點才能形成產業集群,因此培育產業集群是產業價值鏈的重要保障。需要將智能交通產業園的招商工作與產業集群的規劃密切結合起來,根據園區的產業集群規劃有選擇性的招商。關鍵型企業要有行業引領作用,能在該企業的引領和園區的培育之下逐步形成園區的產業集群。
四、結語
綜上所述,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對于地區經濟有著重要的帶動作用,同時也是我國全面推動城市化進程,有效建設智慧城市的前沿領域。“項目+產業”模式在智能交通行業的應用,能夠充分發揮產業集群效應,有效整合與優化配置資源,實現智能交通產業鏈的專業分工與合作,更好的發揮經濟發展勢能。
參考文獻:
[1]張自遠.現代物聯網中智能交通的發展趨勢及概況[J].通訊世界,2018(10):29-31.
[2]我國智能交通產業的發展及對策分析[J].華東科技,2017(06):44-48.
[3]智能交通發展前景分析[J].郵電設計技術,2017(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