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金 吳青林
摘要:沈鳳喜未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而一味沉浸于失去的愛情之中不能自拔,甚至為之失去了生命,未免令人惋惜和痛心。沈鳳喜代表了更多的還未覺醒的民眾,是他們中的一個縮影,她的悲劇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劇?!短湫σ蚓墶穼⑸蝤P喜寫活了,一個既有優點又有缺點的小說人物就這樣活生生地站在了讀者面前。
關鍵詞:沈鳳喜;悲劇
沈鳳喜是張恨水所著《啼笑因緣》中的女主人公,《啼笑因緣》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張恨水是中國最著名通俗小說大師,其在塑造女性人物形象方面刻畫很到位,《啼笑因緣》也重在對女性形象的描述,里面女性角色性格鮮明,既是當時現實社會女性的折射,也是張恨水對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女性形象全新解讀[1],尤其在對沈鳳喜這一人物的鋪陳和刻畫上。
一、張恨水小說特色
張恨水是章回小說的集大成者,民國后期就已是“國內唯一的婦孺皆知的老作家”[2]。張恨水的小說富有自身鮮明的特色,其在注重愛情故事的敘述中,對人物性格、語言風格、悲劇結尾等可謂匠心獨運。
(一)《啼笑因緣》人物性格刻畫細致
張恨水非常注重于《啼笑因緣》人物性格的刻畫,尤其注重對沈鳳喜這一主角的刻畫。在沈鳳喜之前,先寫關壽峰父女,而后再寫到沈鳳喜,這樣的鋪陳,有種“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之感?!八侥┝艘痪?,拖了很長的尾音,目光卻在那深深的睫毛里又向家樹一轉”[3],這一轉令家樹心頭一動,以為她在與他說話。這種心靈的溝通,寫出了少女鳳喜對家樹的好感,以及家樹心靈的感應,可謂彼此心心相惜?!八昧隋X去,姑娘卻迎上前一步,側眼珠看了家樹,低低的和彈三弦子的說了幾句”[4],鳳喜就猶如站在了眼前,羞澀靦腆。如此描述,隱隱地可以看出鳳喜的善良和純真。
(二)《啼笑因緣》語言風格樸實且運用自如
《啼笑因緣》通篇語言風格均明白如話,娓娓道來,不緊不慢,從容不迫,語言風格非常適宜于最低層平民百姓閱讀。語言是張恨水寫作小說的基本工具,其更注重語言文化本身的內涵。新文學運動蓬勃開展的大時代,張恨水盡力克服新文化運動中的語言深奧難懂,在小說形式和小說語言上,既保留了傳統小說優質因素,又盡力融合新白話文語言特點,其獨特語言風格受到不同文化層面廣大讀者喜愛[5]。談及《啼笑因緣》這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時,張恨水說道:“在那幾年間,上海洋場章回小說,……除了新文藝外,那些長篇運用的對話,并不是純粹白話。而《啼笑因緣》是以國語姿態出現的,這也不同?!盵6]
(三)《啼笑因緣》悲劇結尾文化價值明顯
悲劇結尾是張恨水小說的一大特色。張恨水個人愛情經歷使得他一直向往理想的愛情,但社會現實中諸多舊制度舊觀念的束縛,使得這種理想的愛情往往難以實現,無論男女之間對于愛情多么渴望多么執著多么彼此相愛,在封建制度舊文化大環境中,難以沖破家庭牢籠和禮教約束,“才子佳人”美好愛情也就落得“不得團圓”悲劇,從而寫就了一個個“紅顏薄命”凄慘故事,其“紅顏薄命”故事寫作含有其機智成分,對傳統小說可謂是一種開拓,促使人物的形象更為鮮明生動,反映現實也就更為深刻精當,其悲劇特質也就更為強烈[7]。
二、《啼笑因緣》故事情節
張恨水在《總答謝》曾說:“新派小說,……正如雅頌之詩,高則高矣,美則美矣,而匹夫匹婦對之莫名其妙。我們沒有理由遺棄這一班人;……竊不自量,我愿為這班人工作?!盵8]《啼笑因緣》故事情節主要圍繞的就是沈鳳喜這樣的平民百姓愛情及生活而寫就的。
一開篇,張恨水寫到:相傳幾百年下來的北京,而今改了北平,已失去那“首善之區”四個字的尊稱。但是這里留下許多偉大的建筑,和很久的文化成績,依然值得留戀。[9]張恨水通過散文似的敘述,對故事發生的這個地方文化氣候等進行了扼要描述。
當時軍閥勢力橫行,小說寫到了關秀姑、何麗娜和沈鳳喜等幾個主要女性形象,其中何麗娜和沈鳳喜長相還驚人相似,一個是富有文化涵養、家道殷實的小姐,一個是窮得連吃飯都困難未受過什么教育的女子。故事就這樣在樊家樹和沈鳳喜愛情故事主線之間,穿插了其他人物和情節的描寫,情節跌宕起伏、引人入勝。直至寫到了沈鳳喜因為其叔的愛慕虛榮而虛榮心膨脹,看到劉將軍的富麗堂皇,以為可以攀上高枝,逐漸墮入深淵,葬送了和家樹的這份純真愛情,并成為了一個精神病人,雖最終清醒過來,但結局還是走向了死亡,故事情節令人唏噓不已。
《啼笑因緣》寫作中,張恨水展開故事情節很注重敘述的平實,張恨水小說線索清晰,注重細節鋪陳,他不僅以此吸引讀者,更為難得的是他講故事極富有耐心,真正像一個講故事人細細講述著其熟知的物、人、事,力求把這些物、人、事生動而又清晰地呈現于讀者面前[9]。
三、沈鳳喜個人悲劇原因
張恨水的小說特色在《啼笑因緣》女主人公沈鳳喜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不愧于為中國最著名通俗文學大師。
(一)沈鳳喜其人
沈鳳喜是一個賣藝少女,家境困苦,生活沒有固定的著落,善良柔弱,也沒有什么文化,在認識樊家樹之前沒有愛情經歷,對愛情也不敢有奢望。一母一叔,母親為人和善,叔叔游手好閑。和關秀姑不一樣,她沒有學過武,面對強者的壓迫不敢反抗。每一個少女,無論家境如何,都有一顆向往美滿愛情的心,沈鳳喜也不例外。賣藝所得委實很少,一家人尚沒有餓死,尚有勉強遮風避雨的地方,已屬不易。如此美麗,也沒有任何做作,勤勞樸實,一個很好的姑娘,但卻成了一個悲劇人物,實屬令人心痛。
(二)悲劇的必然性
1.個人性格決定了這一悲劇
沈鳳喜悲劇主要是其愛慕虛榮、貪圖享受人性弱點所造成,處于貧窮之家,在外界誘惑下,覬覦富有生活,企圖做個生活奢侈的姨太太,在惡人安排下一步步上了“賊船”;過慣了苦日子,如果一旦有好日子要來臨,沈鳳喜也想,這本無可厚非,但如果途徑不對,勢必對自己帶來災難;來自人性深處這一弱點,令她沒有控制其貪欲,導致了悲劇的發生;她本該也本可以有一個好歸宿,在家樹資助下順利完成學業,提升其自身氣質和素養,也就可以與家樹建立起一個美滿家庭[10]。但,現實卻很殘忍,人性深處貪圖富貴的欲念,如果不加以理性控制,必然導致不良的結果。歐陽修《再和明妃曲》寫道:“明妃去時淚,灑向枝上花??耧L日暮起,漂泊落誰家?紅顏勝人多薄命,莫怨春風當自嗟。”明妃實屬無奈,在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的時代,她無法左右自己的命運,才導致紅顏薄命。現今,卻有不少妙齡紅顏如沈鳳喜般因為貪慕虛榮,最終落得身敗名裂的下場。紅顏更應珍惜新時代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礎上的愛情,扭曲的愛情價值觀難以得到白頭偕老的純潔愛情和相伴一生的家庭幸福,此當引起新時代紅顏們的謹記。
2.家樹薄情決定了這一悲劇
對于沈鳳喜的喜愛,在天橋時的剎那間,就已經有種心心相惜之感,于家樹而言,這種愛情值得珍惜和呵護。而且這種愛情也確實維系了一段時間,直至家樹回老家之后,在那分別的時光里,雖然他已經留下了幾百元給鳳喜一家所需,鳳喜本可以安心地讀著書,等待家樹的回歸,但事情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別樣的味道,原因竟然是因為鳳喜叔的愛慕虛榮,竟然拿自己的侄女做籌碼,妄圖達到自己貪圖享樂的目的。而鳳喜也沒能經受住這一考驗,當她發現她當珍惜家樹的愛情時卻為時已晚,她已經得不到家樹的最終原諒,導致心理崩潰,成了精神病人。而當鳳喜精神病康復時,她依然未能挽回家樹的愛情。家樹難以原諒鳳喜,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也是一種薄情,需知經受得住挫折考驗的愛情才是真正的愛情。鳳喜最終的死亡和家樹的薄情有著直接的必然關系。
3.社會背景決定了這一悲劇
沈鳳喜薄命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作者張恨水描寫沈鳳喜類“紅顏”時非常注重社會現實,鳳喜由于其自身弱點導致的悲劇就含有濃重的社會因素在里面,正是因為這樣的社會不重視人權,不重視基層百姓的生活保障,才會導致鳳喜這樣的人性弱點,試問如果像新時代全面小康社會實現之際,鳳喜生活在現今肯定非常自信,像她這樣的花季少女也一定徜徉在美麗的大學校園里享受著文化的滋潤和生命的美好,鳳喜的悲劇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原因。張恨水筆下沈鳳喜“紅顏薄命”似的女性形象大多生活于社會底層,生活往往很窘迫,抑或很閉塞,抑或很清貧,她們也就深深陷入于困苦無助境地,如此也就容易扭曲她們心理、蒙蔽她們雙眼,她們往往天生麗質,也就更難以躲避開當時那萬惡社會的傷害。[11]
4.家庭背景決定了這一悲劇
沈鳳喜的母親也是非常可憐的女性。由于她自己沒有優良的家庭背景,也沒有丈夫支撐,唯有一個小叔子沈三弦,可他根本不成器,只知道游手好閑,提籠架鳥。她和他還想依附于鳳喜嫁個好人家,讓他倆過上好日子,當一個好男人樊家樹出現的時候,他倆是莫大開心的,包括鳳喜本人也是非常高興的,好日子對于這個家庭來說已經有了盼頭??墒牵敿覙浠剜l探母不在的短短時期內,卻出現了一個劉將軍,此人仗著手中軍隊勢力發著國難財,家樹的富有根本無法與之相提并論。當沈三弦看中了劉家的財富和地位,試圖把鳳喜嫁入此豪門做姨太太之時,鳳喜的母親也不反對,甚至妄想以后的日子更富有更有地位時,鳳喜的悲劇也就埋下了伏筆,結果鳳喜由此成了精神病人。沈國英因為愛慕何麗娜而不得,遂以和其長相極似的鳳喜親近以達到報復其目的,而鳳喜母親既然還以為自己女兒長得漂亮即使瘋了也有男人要為榮,其悲哀至極令人可憐又可恨。生于這樣的家庭,鳳喜的死也就必然的了。
5.階級意識決定了這一悲劇
伽達默爾很注重文學作品之歷史性,認為“文學作品不是放在認識主體對面的永恒不變的客體,而是一件藝術作品,從根本上是未完成的,因為它還需要一個‘解釋者。”[12]對于《啼笑因緣》如何解讀,最好的解釋當從階級意識上去詮釋。雖然作者張恨水的階級意識還沒有達到時代潮流所要求,但他也在積極追趕潮流,特別是西北之行后,看到民不聊生對其寫作風格觸動很多。西北之行前的張恨水也在極力用自己的眼光觀察社會各階級狀況及百姓生活,寫作《啼笑因緣》時,更多程度上因為謀生所需,但小說里面對下層人物沈鳳喜的描寫還是有其獨到之處的。沈鳳喜的階層意識弱,即使在身邊有關秀姑這樣的人物也未能覺醒,而一味將其自己限制于曾經的愛情中,不懂得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自身,缺乏投身革命的勇氣和覺悟。這種低層階層中大部分平民百姓還未能覺醒,鳳喜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這說明當時時代的中國依然處于黑暗之中,人民的爆發還處在朦朧和被壓制之中。作者張恨水的階級意識決定了沈鳳喜的階級覺悟,沈鳳喜的人生經歷和階級地位也決定了其所在階層的覺悟水平程度必然低下,鳳喜的人生悲劇也就注定了。
胡適曾道:“中國文學最缺乏的是悲劇的觀念?!盵13]作者張恨水在《啼笑因緣》中,寫了不少人的悲劇,當然最主要刻畫的是沈鳳喜的悲劇。張恨水緊緊地抓住了當時時代的脈搏,緊扣社會時局現狀而寫,故陳子善先生精確地評價道:“我以為,到了20世紀,在新文學勃興以后,在西方小說潮水般涌入以后,所謂‘中國小說家,正確的理解就是還能用‘中國傳統的小說形式把小說寫得那么好,張恨水無疑是其中頗具代表性的一位”;[14]同時,張恨水善于扣住讀者心弦,給予讀者非常大的想象空間,使讀者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梢哉f,張恨水的《啼笑因緣》永遠值得讀者細讀和揣摩,此可謂其通俗小說最大的魅力所在。
參考文獻:
[1]趙愛玲.從《啼笑因緣》看張恨水小說的女性人物形象[J].語文建設,2015 (33):91-92.
[2]老舍.一點點認識[A].張占國,魏守忠.張恨水研究資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110.
[3][4]張恨水.啼笑因緣[M].岳麓書社,2014:11,12.
[5][9]陸山花,朱顯亮.張恨水小說的語言特色[J].滁州學院學報,2014 (3):12-15.
[6]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A].張占國,魏守忠.張恨水研究資料[C].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43.
[7]胡蔚蘅.張恨水小說“紅顏薄命”敘事的美學特色[J].東岳論叢,2010 (8):37-40.
[8]張恨水.總答謝——并自我檢討[A].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錄[C].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103.
[10][11]胡蔚蘅.張恨水小說“紅顏薄命”敘事的美學特色[J].東岳論叢,2010 (8):37-40.
[12]劉象愚.外國文論簡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37—340.
[13]胡適.文學改良芻議.《胡適文存》第一集第一卷[M].南昌: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6,164.
[14]陳子善.夜深沉·導言[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