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哲宛 吳微婷

摘要:網絡小說作為當代最重要的新媒體傳播形式,得到廣泛的重視,擬從網絡小說的定義及特征入手,討論其審美追求并在其基礎上試建相應的批評標準,以促進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網絡小說;批評標準;當代文學
在網民數量如此龐大的今天,網絡以其便攜性、時效性、共享性等特點,極大地促進網絡小說快速發展。迄今為止,對網絡小說的討論雖成果頗豐,但就如何評價網絡小說學界尚未有一個得到廣泛認可的批評標準。
一、網絡小說的定義
“網絡文學即由寫手在電腦上自由敲擊完成并送進網絡首發的、有意味的、供瀏覽者自行閱讀的成章節的文字。”(1)這是較早的網絡文學的定義。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網絡小說的認識不斷加深,網絡小說的定義有了廣義、狹義之分:狹義的網絡小說指網絡原創小說,即上文所提定義;而廣義的網絡小說還包括一些原本已在紙媒上發表又在網絡媒介上發表的傳統小說。網絡小說的命名與其傳播媒介有關,其傳播的第一方式和主要方式均為網絡——這是與傳統出版社印刷發行的小說的最大區別,因此通過網絡原創的小說才能是網絡小說,在本文中對“網絡小說”的定義取其“狹義”,即網絡原創小說。
二、網絡小說的特征
互聯網的特點勢必會讓網絡小說的傳播速度更快,閱讀更便捷,創作門檻更低,網絡小說呈現出如下四點與傳統文學不同的特征。
(一)更多元化的內容
網絡小說絕大多數為長期連載,詞語錘煉程度略差,作品的行文邏輯未經過推敲,但也因此文字總數巨大,內容更加豐富。通過調查紅袖添香、起點中文網等知名網絡小說平臺,網絡小說的題材可歸為以下幾種類型,可鮮明的看出網絡小說題材內容多元,想象天馬行空。題材詳見表1:
(二)“市場化”的作者
隨著時代發展,網絡小說影視化改編越來越受觀眾的歡迎:2010年收視率占前六位的電視劇中,沒有一部是根據網絡小說改編的;而2017年網絡點擊量最高的前六部劇中有三部均為網絡小說改編。而小說改編題材也從最早的言情、都市、歷史發展至現在的玄幻、懸疑等多種題材。這種模式也讓小說作者有了“市場化”的意味。
小說網站的作者可分為兩類:簽約作者和未簽約作者。未簽約作者往往是因作者寫作水平較差或有連載過慢、“棄坑”(作品未完結并放棄寫作)等現象,往往不會得到收益,在此不加敘述。當一名網絡小說作者連載到一定數額的文字時,網站會結合作品質量與作者簽約,將從讀者處賺取的利潤按照比例分給作者。但由于小說總體數量過于龐大,讀者閱讀眼光有限,僅僅通過點擊量而獲取的收益十分微薄。更多經濟效益的獲得是通過作品的“火爆”及其帶來的影視化改編和周邊產品推出。因此,如何讓自己的作品維持一定熱度并獲得市場影視改編關注便十分重要。從作者一方來談可以使用讓讀者喜愛的寫作方式(如塑造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人物),將自己的作品版權全面布線(如影視版權、漫畫版權等)并開發周邊產品,充分運用各類平臺(如貼吧、QQ群等)和豐富的線下活動(如新書發布會、作家簽名售書、圖書評論)(2)。
(三)優劣難辨的社會影響
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3)一些作品為了吸引讀者眼球,刻意設計“三俗”情節(低俗、惡俗、媚俗);作品涉及抄襲問題,如知名作者流瀲紫的《甄嬛傳》曾陷入過抄襲風波,但最后不了了之(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國部分網民的低級審美趣味、版權意識薄弱及國家的版權法對于抄襲一事的界定還不夠明確)。存在問題的作品可能因有不少的讀者而帶來一定的經濟收益,但是從社會效益上來講卻未必積極,再加上網民的年齡、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對作品的優劣分辨不清,因此產生社會影響的優劣也很難分辨。
(四)多變的讀者接受
每一種題材的網絡小說都有不同的接受群體,而讀者對作品的欣賞也呈現出不斷變化的取向。新題材的出現與更迭,反映了讀者興趣的轉移。讀者因不滿足于傳統的題材,才會出現新的題材,如玄幻、靈異題材便是融合了幾種題材發展形成。
讀者對于同一種題材的網絡小說的態度也是有變化的,這是源于網民的心理變化,據統計,30歲以下讀者偏愛玄幻類題材,30歲以上讀者偏愛現實類題材(4)。
三、網絡小說的批評標準試構
傳統文學的模式中,精英文學難以在網絡上獲得大量讀者群,因此往往選擇在傳統媒體中傳播。網民閱讀網絡小說更多是為了娛樂,這使網絡小說繼承了通俗小說中對于作品大眾性、娛樂性的審美追求。但為了同時帶給網民正確的審美體驗,構建網絡小說的批評標準便也至關重要。
美國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斯曾提出著名的文學四要素觀點,即文學作為一種活動,總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讀者四個要素組成的(5)。對當代網絡小說的批評模式也可以借用此理論框架。
(一)獨創且完整的內容
從作品上來看,首先應該明確一部作品是否可以構成“小說”:是否有細致的人物刻畫、完整的情節敘述、充分的環境描寫。像某一些通篇是對話,缺少描寫的網絡小說,就很難評判其為優秀的小說。其次,還要注重作品語言風格的統一。風格是一個作家文筆成熟的標志,這既要求作者有一定的創作水平,也規避抄襲他人文風的現象。例如知名作者唐七公子的作品,被網友指認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風格,疑似抄襲兩位知名作者的文風。(6)第三是小說的獨創性,這是基于網絡小說內容多元化的特征提出的。在題材多樣、風格多元的網絡文學中,堅持作品的獨創性可以幫助作者形成自己的文風,防止抄襲與套作。
(二)動機純粹的作者
上文已經提到過網絡小說作者“市場化”的特征,評價一部網絡小說的好壞也可以從作者的創作目的與創作行為來分析。作為網絡小說的主體,作者的文學素養尤為重要,這要求作者有豐富的文學常識、健康的“三觀”(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作者的文學素養體現在對文字的處理與作品的思想層面,當作品用詞重復嚴重,思想扭曲時,作品的文學性就不可避免的下降了。以知名作者天蠶土豆的代表作《斗破蒼穹》為例:反復使用“恐怖如斯”一詞,敘事語言單一;所有女性角色都與主人公曖昧不清,這在作品思想更沒有一個正確引導。然后是作者的創作態度,可以從幾個方面來闡釋:第一是作者的創作速度。由于網絡小說平臺的要求與經濟利益的驅使,很多作者的創作甚至可以達到日均一萬字,并且長時間連載數年,這樣的高速碼字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作者在創作時對作品的精確構思,情節拖沓。第二是作者的創作目的。作者的創作如果只是為了經濟利益,那么作品便很可能出現問題,例如抄襲、套作(將統一的情節發展、人物形象套用在不同的作品中)、“三俗”等,一部優秀的網絡小說,作者首先應該把作品的創作放在首位,而不是利益。
(三)積極的社會影響
“世界”也就是指社會生活,從這個角度來談,優秀網絡小說的評價標準在于能否兼顧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優秀的網絡小說應該有一定數量的讀者愿意欣賞這部作品,在此前提下,作品做到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作品的經濟效益是作品的內容能使讀者有繼續閱讀的動力,社會效益則是作品能對讀者有正確的“三觀”引導,可以是關于人生、事物、或某類現象存在的思考,從而帶給讀者以良好的審美體驗。
(四)審美的價值感受
對于讀者接受來說,審美是最為重要的。“大多數美學家將審美價值屬性分為‘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三個層面。”(7)。網絡小說能否讓讀者感受到“悅耳悅目、悅心悅意、悅神悅志”,便是評價網絡小說優秀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然后是作者與讀者是否有平等的交流,這種交流即可以是溫和的討論,也可以是話語沖突的爭辯。在這樣交流的引導下,作品的寫作才會更容易達到預期的審美效果。
四、結語
網絡小說自出現以來無論是對傳統文學的繼承,還是對新文學樣式的創新,其影響力都十分廣闊。構建網絡小說的批評標準,其目的不在于批判網絡小說中的某一本、某一類或某一現象,而是為了提純優秀的作品,促使網絡小說的健康發展。
注釋:
《網絡文學:無紙空間的自由書寫》張春生 天津社會科學2004(5)
《從受眾到用戶, 自媒體下網絡小說營銷策略》張建鳳 編輯之友 2014.11.5
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10月15日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
[2017網絡文學發展報告出爐|橙瓜整理]. https://mr.baidu.com/8htbcey?f=cp
《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 M.H.艾布拉姆斯 酈稚牛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http://mip.shangc.net/yule/2017/0814/09148903.html
《文學理論教程》 童慶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指導教師:河紅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