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佳頤
摘要: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漫漫的歷史長河帶給了我們現在無窮的文化瑰寶,成為了中華民族永遠的財富。其中唐詩是我國歷史文化中最不可忽視的瑰寶,在古代文人的筆觸之下,我們可以領略到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詩人心情的表達,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對于李商隱的《錦瑟》這首詩進行具體的分析。
關鍵詞:晚唐時代;李商隱;國仇家恨
《錦瑟》是晚唐詩人李商隱的名篇,詩中的每一句話都帶著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詩人的感觸,關于這首詩歷來是眾說紛紜,有的學者認為這首詩主要表達了作者在國仇家恨中的無奈以及憤恨,也有的學者經過考證認為這首詩是詩人為了悼念已經逝去的妻子所作的名篇,那么這首詩到底有怎樣的深層意義,在接下來的文章中將進行具體的闡釋和分析。
一、關于《錦瑟》的具體分析
(一)要想分析好一首詩,首先要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分析。以此來更好的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具體的情感。唐代的末期是中華文明一段最為黑暗的時光,這個時候的唐王朝已經逐漸的衰敗,再也不像開元和貞觀年間的盛世一樣,各種兵變層出不窮。在這個時候唐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百姓陷入到了水深火熱之中。詩人不禁感慨世間多變,一個曾經繁榮的王朝,竟然衰敗到如此地步,不內心十分的憤恨,但是有沒有什么辦法能夠解決。在這個時候又恰逢詩人的妻子去世,讓他終于把滿心的憤怒與憂愁寫在了詩中,這才有了這首傳世的名篇。
在這里我們認為,這首詩表達了詩人的雙重情感,既有那種無法挽救百姓,讓他們脫離疾苦的那種無奈。又有愛情逝去,對于亡妻的悼念,這種種的復雜思緒組合到了一起,使得詩人憂郁,由此寫出了這首名篇。
(二)從詩的結構上來分析詩詞,我們可以發現這首詩有著很深的意境。從題目來看,這首詩的題目叫做錦瑟,是一種樂器。以樂器作為題目,會讓人們認為這僅僅是一首記事或者是詠物的詩句,給人一種錯覺。但是在如果深入的研究這首詩就會發現并不一樣。在詩句的第一句,錦瑟無端五十弦,經過古人的記載一般的琴的琴弦的數量僅僅為三五個,但是作者的琴瑟卻又五十,這表示了作者的哀愁。并且作用了相關的典故,增加詩句的文學色彩。并且能夠體現詩人在音樂方面有著很高的天賦自己造詣。第二句中的思華年,說明作者雖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時光飛逝,對于過往的青春已經無法把握。一旦失去了就再也無法挽回,世界上唯一不用努力就可以得到的大概就是年齡了。這句詩也不許體現出作者的哀愁。
(三)第二句中作者也作用了相關的典故,對于自己的情感進行更好的表達。運用莊周曉夢以及望帝托杜鵑的相關典故,這個時候可以看出作者仍然對于美好的理想的社會存在著向往,但是現實的無奈讓作者在那個理想的情景中走出,必須認清現實,不能跟隨古人的腳步來不斷的完善自己,滿心都是憂愁的情感。這一句詩詞也把整首詩作者的情感表達到了一個頂峰,在接下來的詩句中,在結構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作者的情感突然又發生了變轉,利用民間傳說等等對于一個理想的社會進行重新的構造,例如藍天日暖自己滄海有淚。這兩個故事都是流傳很久的故事,甚至在當時已經無法進行考察。但是作者重新的進行運用,又構建了一個良好的理想的社會環境。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卻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只能成為一個美好的愿望。并且作者作用色彩的相互交錯,構建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情景。
(四)最后一句是本詩的千古名句,此情可待成追憶,說明在上文中所構造的理想情景只能是一種美好的理想,只能是一個追憶,當前的社會環境十分的混亂,導致民不聊生。這種種的理想情景只能是一種美好的幻想,成為現實還必須還有一段的旅途要走,但是詩人能力有限,無法實現,最后只能惘然。總的來說,這是一首詩人表達自己內心痛苦情感的一種表達,但是處在國破家亡的邊緣,民不聊生,詩人作為有識之士卻沒有什么辦法,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憤恨。在這個時候自己的結發妻子又逝去,讓詩人的內心的抑郁達到了極點,只能在自己構想的理想情景之中進行逃避現實,但是現實終究不能逃避,必須要去面對,這個時候的內心也僅僅只能惘然了。
二、結束語
對于詩詞的鑒賞能夠使得人們深入的了解一個詩人的內心世界,并且獲得一定的內心啟迪。《錦瑟》是李商隱的名篇,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具體了解了一個深處亂世的無奈的文人的形象,以及摯愛離去內心的思念。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必須要好好珍惜,除此之外還必須要更好的有憂患意識,對于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參考文獻:
[1]詹七一.李商隱《錦瑟》釋——一種審美經驗的心理描述[J].昆明學院學報,1992 (2):50-54.
[2]馮現冬.難以言說的生命況味與體驗——李商隱《錦瑟》賞析[J].名作欣賞,2016 (11):19-20.
[3]張文生.引領學生解讀詩歌意象——以鑒賞李商隱《錦瑟》為例[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6 (6):71-72.
[4]李紅春.徘徊于執著與超脫間的詩魂——李商隱《錦瑟》一詩的文化解讀[J].名作欣賞,2003 (8):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