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
摘要:《美狄亞》是古希臘悲劇家歐里庇德斯流傳于世作品中最優秀的一部,尤其重要的是被壓迫的女性在他的作品中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美狄亞的復仇是對于父權制社會的激烈抗爭,極具代表性的體現了女性在壓迫下的掙扎反抗以及高漲的個性意識,為后來發展至今的女權主義追根溯源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復仇始末;文化闡釋;女權意識萌芽
隨著古希臘社會由野蠻走向文明,希臘的社會民主制度也逐漸完善,但可悲的是其制度并沒有惠及當時代的女性,婦女權利與生存境況在家庭乃至社會活動中依舊得不到保障。歐里庇德斯生活于公元前4世紀,他以批判和懷疑的眼光看待社會現實,更是同情受壓迫的廣大女性,并時常對造成女性不公平待遇的社會進行批判,現實性極強,在這種現實境況的沖擊下,歐里庇德斯創作了《美狄亞》這部悲劇來為女性說話,以他出色的心理分析能力描述了被棄婦女心靈破碎的悲劇,內容充實且主題鮮明,故事情節曲折往復引人入勝,從古至今被公認為最動人的希臘悲劇之一[1]。
一、美狄亞復仇始末
在社會結構由母系向父權制過渡的古希臘,女性在愛情中仍舊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女性的自主意識開始萌發,并在愛情中最先爭取自己的地位與表明自己在愛情中的存在感。
《美狄亞》取材于英雄伊阿宋探險取金羊毛的神話故事。劇中的主人公伊阿宋是伊俄爾科斯國王埃宋的兒子,為從同父異母的哥哥伯利阿斯手中奪回被篡奪的王位,他答應了伯利阿斯的無理要求——得到埃厄忒斯國王的金羊毛便可獲得王位繼承權。金羊毛地處險境,取回無異于送死,但是伊阿宋在埃厄忒斯國王女兒美狄亞巫女的幫助下克服艱難險阻,最終取回金羊毛,伊阿宋付出的代價是在美惠三女神的神探下賭咒:終生獨愛于美狄亞;此時的美狄亞因為愛神之箭射中她,義無反顧地愛上伊阿宋,不惜背叛自己的國家,殺害自己的親弟弟,用愛情戰勝親情的方式與伊阿宋遠走高飛,期望過上幸福的生活。
美狄亞期待的生活會實現嗎?伊阿宋由于發過永遠忠誠于美狄亞的誓言,他的內心十分悲哀,他此時覺得即使是為了榮耀,付出的代價也實在太高了:娶一個令他恐懼不安、愁眉不展的女巫?;氐揭炼頎柨扑箛蟮拿赖襾営忠詺埲谭绞綒⒘舜畚坏牟⑺?,此時的伊阿宋完全厭惡了美狄亞,甚至生出來仇恨,他認為美狄亞近乎變態的行為(背叛自己的父親,殺死自己的親弟弟,不光彩的手段殺死伯利阿斯)使得原本可以拿到國王之位的伊阿宋喪失了機會,被全城邦的人逐出城門,被迫流落他鄉[2]。伊阿宋顯然對美狄亞沒有愛情,兩人婚姻不過靠孩子的存在而維系,美狄亞此時卻不自知,天真地以為伊阿宋還愛著她,可惜伊阿宋舍不得放棄的愛著的只是孩子,對美狄亞殘暴行為深惡痛絕的伊阿宋不得不愛上別人。
得知伊阿宋“變心”要與別國公主結婚,美狄亞憤怒至極,竟然詛咒伊阿宋和他的孩子都死掉,其他婦女認為丈夫另結新歡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妻子不應為此憤怒。但是美狄亞此時莊嚴地告訴所有婦女:“在一切有理智有靈性的生物中,我們女人算最不幸的,首先我們得用重金爭購一個丈夫,他反會成為我們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購買丈夫,那又是最可惡的是,而最重要的后果還要看我們得到的,是一個好丈夫,還是一個壞家伙,因為離婚對于我們女人是不名譽的事,我們又不能把我們的丈夫轟出去……[3]”她義正言辭地表明自己的態度:女人不應該對做錯事的男人聽之任之,委曲求全,對于侵犯自己權利的事情要敢于反抗,對于不公平待遇更不能認為理應女人承受后果。
美狄亞還是毒死了伊阿宋的新歡,在棄婦的仇恨與慈母的愛的沖突中掙扎:一面是自己心愛的孩子,一面是背叛了自己的仇人,她內心被憤恨填滿,不想仇人不受懲罰,不想自己被嘲笑,最后下定決心殺死孩子。孩子死后,伊阿宋最后的希望失去,此時的他瘋狂追尋美狄亞報仇,復仇女神也一路追尋,終一無所獲。
這出悲劇我們可以將其歸為“癡情女子負心漢”的復仇模式,它的上演震撼人心,在為美狄亞感到悲痛的同時又為她的殘忍而不忍。她敢愛敢恨,為了愛情可以拋棄一切,因為愛,她做出巨大的犧牲,卻落得被拋棄的下場。她倔強、狂熱的性格不允許她承受這樣的委屈,在得不到外界幫助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在家庭中的合法地位,她駭人聽聞的復仇行為不是命運注定的,而是她自己在遭受感情巨大打擊后的一種激烈反抗,是其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行為。
二、美狄亞形象的文化闡釋
歐里庇德斯的悲劇利用古希臘神話傳說,在創作過程中削弱了神和英雄的光輝形象,讓神和英雄有了與人一樣的性格特點,甚至將不可一世的神或者英雄變成無恥荒淫之徒,昔日勇猛善戰功績卓著的英雄變成了忘恩負義且貪婪卑鄙的小人。他的悲劇關注人本身,人生充滿苦難,但是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取決于自己的行為,有意地加強了人的意志與主觀能動性?!睹赖襾啞穭∽鞯膭撟鞒浞煮w現了作者對神和英雄的淡然,對于人尤其是受壓迫女性的關注,美狄亞這一形象是作者著重塑造出來對于當時社會看似民主實則不民主的制度的反抗,以及對于社會現實的深刻批判,借長期受壓迫的婦女來表達對真實民主的呼喚,作者是希臘文學中第一個發現女人的人[4],將女性視為真正獨立的人,平等地與男性共同對待。
(一)殺子復仇
美狄亞的復仇行為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是不能接受的,夫妻之間的恩怨以孩子的死亡為代價來決斷,在東方世界尤其是中國極力反對與不恥的。古代希臘由于受父權制思想的影響,子女更多地是作為父親的生命、權力、榮耀、地位和財產的體現而存在的,是父親生命的一種延續,可以說,孩子是父權制社會中男性的弱點,美狄亞充分利用父權制的這一弱點,以殺死伊阿宋的孩子這樣殘忍的方式進行報復,確實做到了對伊阿宋致命的打擊,但孩子也是美狄亞的骨肉,下毒手的時候曾在感情上進行猶豫反復,可是復仇的欲望大于母子親情,為了愛再一次變態地戰勝親情,給人巨大的震撼力和恐懼感。
美狄亞的復仇以血腥方式引起世人的驚嘆沉思:是什么樣的痛苦力量能夠讓身為母親的她對自己的孩子下此毒手?
(二)捍衛自己的地位與權利
歸根結底,美狄亞的報復行為是因為伊阿宋對她的愛情背叛,她為他的付出不惜背叛全世界,最后換來的只是伊阿宋的喜新厭舊與拋棄,這是作為男性的伊阿宋對于作為女性的美狄亞的尊嚴以及為人婦的權利的踐踏,她被滿心的仇恨吞噬,理智、道德、自然情感都被遺忘,性格強悍的美狄亞可以忍受作為女人的地位低于男人以及生活的艱辛,卻不能忍受男性對她情感的戲弄、名譽的侮辱以及無情的拋棄,在美狄亞的心中,她才是伊阿宋愛情的專一擁有者,不容得第二人侵犯她的擁有權,作為女性,愛情是生活中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維護家庭和諧與完整是為人妻為人母的權利與義務,任何想要破壞這種平衡的人都要被懲罰。
因為伊阿宋的心猿意馬使得美狄亞喪失了擁有完整家庭的權利,美狄亞以自己嚴酷的方式懲罰了介入她家庭的第三者,更以常人難以接受的踐踏倫理的方式對伊阿宋實施報復,這是美狄亞對于自己權利與地位的堅決捍衛,是對凌駕于她之上無法僭越的男權的挑戰與反抗。她以驚天動地的報復行為向男性社會敲響了警鐘,從美狄亞集欲望和魔力于一體的“可怕女巫”形象中,我們聽到了女性反抗男權的最初也是最激烈的權力捍衛話語。
(三)社會文明進步的昭示
波伏娃說:“一個女人不是生來就是女人,而是變成了女人[5]?!迸藗儾粫肋h甘心處于被奴役被壓迫的境況下,兩性之間的斗爭遠沒有結束。歐里庇德斯通過《美狄亞》來表現男權至上的社會中女性世界的失落,以及在這種失落中女性的積極反抗。
劇作中為伊阿宋留了辯解的機會,他說同別國公主結婚是為了擴大勢力來保障他們的家庭,美狄亞以鋒利的語言痛斥了伊阿宋的卑鄙無恥和忘恩負義,作者借美狄亞由悲憤到怨恨,以犧牲母愛的昂貴代價奮起復仇,斥責那種為了私欲以及權力、地位和財產而公然背信棄義的行為,表達了對女性的同情,也真實地表述了人類對人倫情感斬不斷的復雜留戀,以及在這種復雜情感交織下的艱難選擇,作家把女性意識極強的美狄亞放在與男權社會的矛盾交集處,讓美狄亞的反抗體現出受壓迫女子對強權社會的抗爭。
女性在男性的壓迫下作為附屬品出現,《美狄亞》使我們開始關注到女性的生存境況,能夠正視女性的存在,并將她們這個群體放在與男性同等的地位,借美狄亞的復仇將人的主體意識與以男性為代表的權威意識對抗,時刻證明女性自身的能力與崛起,從而提出同樣為人的女性時代的開啟,女奴的時代在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女人的時代正在走向我們,美狄亞復仇引起父權制社會的極大動蕩,向權威發出挑戰,更是在提醒我們:神或英雄的時代早已散去,屬于人掌控的日子即將到來,不僅是男人,女人依舊可以通過自身的努力決定自己的一生,這必定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大步。
三、女權意識的興起
由母系氏族向父權制社會轉型的過程中,種種不平等的社會制度與古希臘人們思想的變化,使得女性在這轉型過程中承受巨大壓力,美狄亞的反抗,體現了女性在人類文明進步中的強烈掙扎,也流露出古希臘人的一種樸素的女性意識,作者借美狄亞傳遞了潛藏在女性心底的不滿和抗爭,瘋狂的報復行為是向權威社會發出的抗議宣言。
美狄亞遭拋棄之后并沒有自暴自棄以及放任不管,而是主動積極地在沒有任何外界幫助的情況下通過自己的方式去爭取自己的權利,即使這個方式極其血腥,卻是美狄亞自己的選擇,自己做了自己的主。美狄亞在實施報復行為時說的那段話:“在一切有理智有靈性的生物中,我們女人算最不幸的,首先我們得用重金爭購一個丈夫,他反會成為我們的主人;但是,如果不去購買丈夫,那又是最可惡的是,而最重要的后果還要看我們得到的,是一個好丈夫,還是一個壞家伙,因為離婚對于我們女人是不名譽的事,我們又不能把我們的丈夫轟出去……”,這是母權制被推翻后,對婦女奴隸地位的激烈控訴,是女權運動歷史上的第一篇宣言,19世紀的英美女權主義運動家們以為歐里庇德斯是婦女問題最早的提出者,西方某女權組織則以“美狄亞”的名字命名[6]。
美狄亞的女性形象在古希臘神話中極具代表性,從美狄亞出發,我們可以更好地追溯女性意識的發展源頭,尋找到女性意識以至女權主義完整的發展脈絡,使我們在研究兩性文學的過程中重新審視女性發展在男權社會中的地位及角色,認識到女性在社會中存在的真正意義,為實現兩性在和諧共處的基礎上爭取人最大限度的自由而做出貢獻[7]。
參考文獻:
[1][3][4][6]趙沛林.西方古代文學(上)[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5.(文學名家名著故事全集·外國卷/趙沛林,仲石主編):180,181,183,183.
[2]舒丹.當代教育叢書·中外文學名著故事總集(典藏版)[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5.12:327-328.
[5]加里·古廷.20世紀法國哲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203.
[7]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的樊籬[M].上海:三聯書店,199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