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帥林
摘要:不同的對日漢語教學階段,量詞始終都是一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習者習得量詞一般會受教師的的教學進度影響,特別是對教材的依賴,往往教材之中量詞出現的順序就是學習者習得的順序;教師對日語的不熟悉,對一些難以解釋的問題,基本就是“就詞論詞”;漢日量詞之間有同源性,會造成母語負遷移和過度泛化,難以讓母語是日語的學習者掌握漢語量詞的實際使用。本文通過討論對日漢語量詞的教學策略,以期幫助從事對外漢語特別是對日漢語教師的課堂開展提供幫助。
關鍵詞:對日漢語教學;量詞;對外漢語教學
漢語的量詞最早來源于甲骨文之中,主要是用來度量衡的單位,比如“斗”“乘”等;在魏晉南北朝以后,漢語的量詞發(fā)展迅速,出現了量詞詞義的轉移,如擴大(個),縮下(枚);隨著漢語的發(fā)展時至今日已經出現名量詞(個體量詞、集合量詞、度量詞等)、動量詞(時間量詞、伴隨量詞等)。量詞的種類繁多,經歷半個多世紀后,將量詞劃分到十一大類的詞類之中,無一不說明了量詞的重要性。
而日語的助數詞(量詞)在日語的詞類劃分不是單獨成立的,是歸類在名詞下的。受重視的程度遠遠不及漢語。研究范圍也僅僅局限于語法,語用,語義上面,設計教學的就更少了。
在對外漢語這一領域,量詞教學的專業(yè)專著基本沒有,只是作為了一專著小部分出現,且多數都是從語言本體的角度出發(fā),對教學策略和教學設計更是少之又少。筆者希望根據自己的實踐教經驗總結出對日漢語量詞存在的普遍問題,為對日漢語教學添磚加瓦。
對日漢語教學中日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可能存在的問題:
第一、錯序
前天,我打了三小時半的網球(×)
日語為:一昨日、私は3時間半テニスをしました。
應改為:前天、我打了三個半小時的網球。
在漢語中“半”跟在量詞后面一般是表示時間。而在日語中“三個半小時”的表達方式為:“3時間半”。這類錯誤是受學習者中母語的影響從而造成的母語負遷移。
第二、贅余
房間里好像有一些本信(部屋に何枚かの手紙があります。)×應改為:教室里有幾封/一些信。
第三、遺漏
中國哪座山最有名?(中國でどの山が一番有名ですか?)×應改為:這一帶的那(一)座山最有名?
在漢語之中指示代詞無法直接修飾名詞,一般要加量詞才能修飾名詞比如這(個)人,那(本)書等等;而日語中「こ、そ、あ、ど」系列的指示詞可以直接加量詞,像例子中出現的偏誤究其原因就是來源于母語負遷移的結果。
第四、誤用
1這個歌我很喜歡(×)
這首歌我很喜歡
2一個佛祖像(×)
一座佛祖像
以上各例可以看出,這些量詞一般是漢日同形,都在使用的量詞。偏誤的原因多是漢日語義有時候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學習者往往在還沒有掌握漢語這些量詞的使用方法,先硬搬硬套自己母語中這個詞所對應的量詞。常見的還有“三張紙-三枚の紙”、“一條路-一本の道”、“一把椅子-一腳の椅子”等等。
現代漢語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有豐富的量詞和語氣詞。無論是學習者的水平是初中級還是高級,量詞教學的重要性是不能否認的。教師量詞的教學方法,教材中量詞的合理設置,學習者對量詞的正確使用等因素,都是決定了量詞教學的效果。在漢語教學特別是對日漢語教學中,如何能減少學習者的量詞偏誤,筆者從以下幾個角度給出了建議。
第一,要強調漢語量詞的重要性,從一開始就讓學生習得正確的量詞應用形式。在課堂上要注重量詞搭配的學習和練習,告訴學生在漢語中哪里該用量詞哪里不該用量詞。對于日本學習者來說,如何樹立起一個量詞的使用標準十分重要。
第二,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進行不同的量詞教學,即分級教學。學習者量詞的習得受課文內容限制的,量詞習得的順序不是一個從簡單到復雜的線性順序,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按照學習者的差異適當的對教材中的量詞進行講解。
在初級水平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日漢語序的不同。表示相同語義的數量短語,在中日兩種語言之中語序是不同的。以“三張紙”這一漢語中常見的數量短語為例,日語可以表示一是“三枚紙”,二是紙三枚。在“數+量+名”短語語序,漢語的語序是一樣的,而日語卻有“名+數+量”這一語序。
在教學之中教師要選用和日常生活之中緊密相連的量詞,如“本、個、件、張、臺、對、瓶”。在這個階段,教師的教學重點應放在量詞和修飾語的搭配問題上。比如是“一本書”“一本本”,是“一張白紙”,不是“一枚紙”。
中高級階段,日語為母語的學生對部分漢語數量短語的語序已經了有了了解,也能運用好一些量詞短語的搭配,這時候應在具體語境下著重講解量詞的色彩義(包括感情色彩和語體色彩)(如:個、只、名的感情色彩差別)。教師應該把這些量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之中進行教學,充分用不同的語句說明量詞所表達不同含義,聽過句子填空,短文閱讀,短語的辨析,作文等練習方式對學習者量詞的掌握進行鞏固,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
第三,發(fā)揮母語正遷移作用,減少母語負遷移影響。日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在學習漢語的時候會產生正負遷移,同時也會在漢語量詞習得過程中所起的積極和負面的作用。要想將量詞掌握好,必須依靠教師和學生兩者的協同。
第四,提高教師的本體知識,教學水平和跨文化意識。首先,教師要明白的是,之所以不同的名詞要搭配不同的量詞的原因不是“中國人使用習慣”,而是漢語的語法特點要求這樣搭配。教師要在學生的觀念之中樹立起正確量詞搭配,改變“傳授式”“填鴨式”的量詞教學方法。其次,在教學階段,教師的課堂語言也必須要引起注意,應該用清晰明了的語言來解釋漢語的量詞短語,專門量詞專門術語盡可能的要避免;對比日語量詞的語義及用法,可以用漢日的對比的方法,進行漢日對比量詞的教學。在具體量詞的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解釋中日之間量詞不同的地方以及有特殊搭配的量詞,并在大量的操作之中進行鞏固和應用
第五,教材編寫水平有待提高,量詞的數量及出現順序要合理的進行編排。當今的對外漢語教材百花爭鳴,但很少有對量詞的教學的考慮。教材編寫人員在教材編寫和課文設置時,應適當兼顧量詞的選擇,多從學習者習得規(guī)律出發(fā),合理安排量詞出現的順序及各水平段量詞的數量,課后應增加對量詞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和漢外量詞對比分析,同時也要增加量詞的課后練習。在具備一定條件的情況下,應增加國別教材的編寫。只有充分考慮了學習者母語特點及習得規(guī)律的教材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熱情。
綜上所述,在對外漢語教學特別是對日漢語教學之中,強調量詞的重要性,要對教材安排的量詞內容進行合理安排,要貼合學生的實際應用;要對量詞進行分等級的教學,不能囫圇吞棗地想學生教授不和時宜地量詞,從初級階段進行簡單常用的量詞,中高級階段進行對量詞的色彩意義的辨析,要學生明白在不同場合不同地點要用不一樣的量詞;要發(fā)揮學生的母語正遷移的作用,利用學生已有的漢字基礎,進行恰當的漢語教學,講解那些與漢字語義、語用不同的量詞,減少學生負遷移,避免造成“固化”;還應當提高教師的目的語的水平,改變教學方法和提高跨文化意識,只有教師的水平提高了,才能貫徹以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最后對于教材的編寫和課文的設置應該進行合理的安排,要符合學生的交際的需要,學習一門語言的最終要求還是要將語言運用到實際中去。
參考文獻:
[1] 何杰 . 現代漢語量詞研究 [M]. 民族出版社,2001.
[2] 呂叔湘 . 現代漢語八百詞 ( 增訂本 )[M]. 商務印書館,2004.
[3] 李慶祥 . 日語量詞詳論 [M]. 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4] 惠紅軍 . 漢語量詞研究 [M]. 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5] 王順洪 . 日本人漢語學習研究 [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 張麟聲,漢日語言對比研究 [M].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