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謝斌

摘要:針對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這個問題,不僅是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且也是大學生本身所關心的問題領域。作為大學生集體中的一員,深知這個階段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塑造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大學生教育工作者在進行對大學生這一集體核心價值觀的培養和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的關鍵時間段。近年來,經濟與科技的不斷地進步,人工智能這個新的時代的出現,給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定位帶來一次廣泛而又深遠的改變,把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與人工智能時代這一背景結合進行全面審視,正是本文的立意所在。
本文立足于研究人工智能時代下大學生核心素養與培養模式的融合發展為基本原則,在系統分析人工智能時代下應該培養什么樣的大學生基礎上,結合實際情況下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大學生核心素養創新培養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人工智能;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模式
一、人工智能及其時代的到來
(一)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文縮寫為AI技術,它是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新科學。科學家尼爾遜,他在《人工智能》這篇文章中提到:人工智能是一門研究如何學習人工智能以及如何應用它的技術。他認為人工智能是以人類智慧為前提條件,通過科學技術手段去建構出可以模擬人類活動的理論和方法。
人工智能也可以拆分開來理解,即"人工"和"智能"這兩個詞。"人工"比較好理解,就是人為生產,也就是通過人的智慧所能達到的范圍內創造出來的高能技術。人類在使用智能機器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現事物運行規律,從而去發明加倍方便的工具,處理現實生活中呈現的困難。
(二)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
伴隨著人工智能在全世界的迅猛發展,21世紀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人工智能時代,隨處可見的人工智能機器,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高校人才培養領域,人工智能的影響力也很大。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不能順應這個時期發展的要求,各個領域的快速變化和發展以順應時代前進的步伐,人工智能時代正悄然進行著。
二、人工智能時代大學生需要具備的核心素養
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的最大動力。因此,培養大學生的核心素質尤為重要。一方面,人工智能要求大學生的核心素質與時俱進。隨著人工智能的異軍突起,使得人們的思維方式的轉變越來越快,全方位人才的培養模式是高校培養模式的主流趨勢。
另一方面,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也將推動人工智能時代朝著更好更快的方向進步。大學生肩負著社會發展的重大責任,必須充分發揮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推動人工智能技術獲得國際領先水平,繼而提升國家的綜合實力和影響力。其內容構建如圖所示:
根據我國教育部課題組已經確立的學生的六大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通過綜合的分析,大學生在人工智能中應具備的核心素質從三個方面分為八大特質。綜合表現是文化力,教育力,生態素質,終身學習素養,職業素質,創新實踐素質,體質素質和心理健康素養,自我管理素養,科學研究精神素養。這八大核心素養貫徹了追求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計劃,力圖使大學生成為社會發展的風向標。核心素養的定位是培養模式的探究的前提,它是可培養、可塑造、可維持的,可以通過學校教育而獲得。
三、人工智能時代下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模式研究
(一)存在問題
1.教學理論與社會實踐脫離,培養體系不完善
中國大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學中存在理論與實踐分離的問題。在傳統教育模式下,只注重理論知識培養觀念依然根深蒂固,有效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夠成熟,知識和能力并重的教學理念不能落實,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具體的培養模式建構不完善。在學校里主要是學習教材,缺乏實踐,學習知識嚴重脫離社會。
2.課程內容更新緩慢,不能適應時代發展需求
目前我國高校在課程內容的選擇和更新上,缺乏對大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結果的實際效果和時代發展的實況進行調查,導致了在大學生走向社會時,發現所學知識完全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甚至有些知識是已經被淘汰或被證實錯誤的內容。
3.師資數量質量嚴重不足,教育理念較為落后
高校的擴招,導致高等院校師資數量和質量都十分欠缺。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下滑,專業知識結構的不合理和老化,實踐能力差,大批量的高等人才培養任務對于教師來說力不從心,責任難以無法承擔。教師也大多數是基于教材進行知識的傳遞,而隨著知識和理念的更新,這些教材也只是一些“老知識”“舊理念”。這種現象影響著大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人工智能時代的相適應。
(二)模式探究
1.培養目標
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先行者,不但要有較高的專業知識,還要有較高的綜合知識,而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人才培養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培養缺乏創新人才。其不僅影響到中國人民經濟和世界科技競爭力,也影響到國家的長遠發展。故對學生的培養不僅要德才兼備,還要具備一定的創新能力。
2.培訓體系
1)建立核心課程體系
學校應建立以核心素養為核心的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包括教學目標,內容標準和質量標準。根據實際情況,學校可以結合學生的核心素養系統,建立特色選修課程體系,建立核心素質與學科之間的聯系。
2)加強學生自主發展的管理
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的自我發展和管理是學生適應社會,實現個人價值目標的基礎。根據學生學校的多樣性,我們將建立一個集體活動管理模式,自我發展,學生發展身心發展活動,從不同的學生的個性和獨特的文化,自我管理,自我組織和自我評價。
3)建立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體系與心理輔導體系
通過專業人員為學生制定職業生涯規劃指導,通過和學生交流,提高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尋找自己的興趣,潛力和未來的職業規劃,提高學生的規劃能力和發展目標。
4)優化選課系統
學校在以往的課程體驗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加強學生的理解,并詳細介紹每門課程的方向和功能,課程安排,考試要求,每門課程的選擇程序和要求以及教師指導計劃,幫助學生形成合理的課程規劃,來完成學生的學習。
3.綜合評價
大多數高校對學分制進行全面評估,以評估其經驗教訓,包括德育和知識教育的成果。但是,他們缺乏對評價合理性的研究,沒有改進整體質量評價體系,并在評價中發揮促進發展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在制定教育的培養目標時,需要從多方面來考慮。首先,高校負有社會責任,需要培養大學生成為以發展科學技術和促進現代化為目標的高級專業人才。其次是高等教育承擔著時代的責任,提高了高等教育的質量。大學生的各方面都是發展的核心任務,這是提高高等教育對社會價值貢獻的基本要求。準確定位大學生核心素質培養目標,努力創新培養模式,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是高校培育創新模式的必由之路。
四、結語
人工智能時代需要的人更傾向于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這也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因此,高校必須更加明確自己的定位。一方面,高校教育教學的目標和培養目標必須以培養綜合能力和素養的學生為對象。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學生的身心健康。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內隱和潛在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大學生適應人工智能時代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偉.實踐教學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 (9):123-127.
[2]唐毅謙,陳琳,王鐘箐.構建分類培養體系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以成都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10 (1):34-36.
[3]朱林生,顧永安,高新華,錢憶平.新建本科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探索:基于校地互動的視角[J].中國大學教學,2010 (9):25-27.
[4]關仲和.關于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中國大學教學,2010 (6):7-11.
[5]陳雨露,施建軍,夏建國.人才培養要因材施教[J].教育與職業,2011 (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