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
摘要:本文對莫言《檀香刑》中并列結構進行分類統計,旨在研究句法位置對并列標志隱現的影響,總結出并列標志隱現的一般規律,并解釋不同句法位置上并列標志隱現的原因。
關鍵詞:并列標志;隱現;句法位置
并列結構是兩個或更多的部分聯合在一起組成的一種結構體(1),是人類語言里普遍存在的結構式。在我國,最早見并列結構一詞在趙元任《國語入門》(1948)。后來許多學者都重視并列結構研究,進行越來越多的專門研究。因此,并列結構有很大的研究空間,如并列結構什么時候出現并列標志,是強制出現還是可隱可現,有哪些因素會影響并列標志隱現?基于以上問題,本文選取句法位置對并列標志隱現的影響作為研究問題。
本文采用計量統計方法,將莫言《檀香刑》中的并列結構進行統計分析,共三次分類。1.按照并列結構是否具有典型性分為典型和非典型并列結構,《檀香刑》中主人公的貓腔戲唱詞,因韻律音節原則多不使用并列標志,算作非典型類。本文還統計了《檀香刑》中并列式成語,作為典型類納入語料范疇,但不做深入研究。2.按照并列結構處于不同的句法位置進行二次分類: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補語。3.按照是否出現并列標志分類:有標并列結構和無標并列結構。
一、《檀香刑》并列結構的相關情況
筆者統計《檀香刑》中共1427條含并列結構語料,有效語料為1376條。一條語料包含并列結構數量不等,最少一個,最多五個。因而《檀香刑》中并列結構有1714個,614個含并列標志的并列結構,有標并列結構數量占并列結構總數為35.82%,可見《檀香刑》使用并列標志比較多。
當并列結構處于不同句法位置上時,其出現頻率大小:定語﹥賓語﹥主語﹥謂語﹥狀語﹥補語。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位置上使用并列結構的頻率遠遠大于狀語、補語位置的頻率,推測主、謂、賓、定語位置對并列結構的使用限制要小于狀、補語位置。《檀香刑》定語位置的并列結構最多,超過了主謂語位置的數量。
按不同句法位置帶并列標志的并列結構數量占帶并列標志的并列結構總數的比重看,不同句法位置的并列結構,其出現并列標志的頻率:主語﹥賓語﹥補語﹥狀語﹥謂語﹥定語。主賓語上并列標志出現的頻率要大于其他句法位置。雖然《檀香刑》語料顯示在狀、補語位置上使用并列結構的數量遠遠少于在謂、定語位置上使用數量,但狀、補語位置的并列結構,其并列標志出現頻率卻不會小于謂、定語位置出現并列標志的頻率。定語傾向于無標志。《檀香刑》中定語上并列結構總共650個,有標的卻只有100個。當并列結構處于定語時,與其他句法位置的并列結構相比,標志出現可能性最小,可推斷定語位置上并列結構一般少用并列標志。
《檀香刑》共有21個并列標志,排除僅出現一兩次的并列標志,如“和、與、跟、又、既…又…、而、一…一…、不…不…、一邊…一邊…”等。從不同并列標志出現次數看,按照占并列標志出現總數的百分比計算其頻率大小排列:和﹥與﹥又﹥一…一…﹥既…又…﹥而﹥不…不…﹥跟﹥一邊…一邊…,其中“和、與、又”出現頻次排前三,分別占并列標志總數的72.63%、8.79%、7.17%。
從不同并列標志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出現情況看,得出同一并列標志在不同句法位置上出現頻率大小:
和:賓語﹥主語﹥狀語﹥定語
與:主語﹥定語﹥賓語
又:補語﹥謂語﹥定語﹥狀語
一…一…:狀語﹥謂語﹥定語﹥主語﹥賓語
既…又…:補語﹥謂語﹥狀語﹥定語
而:補語﹥定語﹥狀語﹥謂語
不…不…:狀語﹥補語﹥謂語
跟:只出現在主語位置并列結構
一邊…一邊…:只出現謂語位置并列結構
其次,得出同一位置上不同并列標志出現頻率大小:
主語位置:和﹥與﹥跟﹥一…一…
謂語位置:又﹥既…又…=不…不…﹥一…一…=一邊…一邊…﹥而
賓語位置:和﹥與=一…一…
定語位置:和﹥又﹥而﹥一…一…﹥既…又…﹥與
狀語位置:和﹥不…不…﹥既…又…=又=一…一…﹥而
補語位置:又﹥既…又…=而﹥不…不…
其中賓語上并列標志形式最為簡單,謂語、定語、狀語上并列標志形式最為豐富。進一步分析得出:
(一)“和”在該書中出現次數最多,446次。賓語位置上“和”數量超過主語位置,出現頻率最高,為55.89%,其次是主語位置。賓語位置出現的并列標志中,除“與”“一…一…”各出現兩次外,其余204例都是用“和”連接并列項,占有標賓語位置并列結構總數98.08%,即該書中賓語上的并列標志幾乎都用“和”。“和”沒有出現在謂語和補語位置上,能夠印證“和”所連接的并列項為名詞性成分。名詞性并列短語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做賓、主語,然后是定語狀語,在定語位置出現“和”,絕大多數情況都是“N和N的NP”結構。
(二)“跟”只出現在主語位置上并列結構。“與”在賓語的用例也少于主語位置用例。因此“與、跟”更傾向于在主語位置上,“和”更傾向于在賓語位置上。
(三)“又”可以連接動詞性成分和形容詞性成分,因此“又”出補、謂、定、狀語四類位置上,其中在補語和謂語的并列結構中居多。
(四)“一…一…”受到句法位置限制很小,除補語位置外其他句法位置上均出現。
(五)“不…不…”一般連接形容詞和動詞性成分,可以在定語、狀語、謂語和補語位置。從本文語料看,“不…不…”沒有出現在定語位置上的并列結構中。
二、《檀香刑》并列標志受句法位置影響的原因
研究句法位置對并列標志隱現的影響因素,即研究在什么句法環境下并列標志強制出現、強制不出現和可以出現與不出現問題。因此,本文認為,句法位置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并列短語的標記程度。
(一)主語、賓語位置名名并列結構中并列標志“和”出現原因
褚澤祥(2002)認為主賓語位置名名并列結構中“和”隱現原因主要是經濟性原則和語義親近性原則。從認知看,經濟性原則強調用一個句子表達兩個具有某些共同點的事物或者動作,即兩次認知形成一個表述。因此由經濟性原則構成的名名并列結構叫經濟式。主賓語上經濟式名名并列結構并列標志可以不出現,也可以出現在并列項之間。臨摹式,強調認知距離上的相關性,對客觀現實中的兩個相鄰事物一次性表述或者臨摹,是另一種名名并列結構。語義親近性是經濟式和臨摹式并列結構形成的共同基礎。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情況下,經濟式傾向出現標記,臨摹式傾向不出現標記。徐陽春(2011)提出板塊、凸顯理論,一個整體出現的結構體,被看做一個板塊,強調內部則隱去標記;如果要凸顯標記前的修飾性,強調每一項的獨立性則出現標記。
主賓語位置主要出現名名并列短語,并列標志的出現比重也遠遠超過其他句法位置。心理學認為,閱讀時解碼時間加長,增加吸引力,這樣使受話人對有關的話語更加注意,更有印象,反而獲得強調效果。所以,主賓語位置名名并列結構使用“和”,聚焦于兩個并列項彼此平等獨立的關系,并列結構不看做一個整體,而更強調并列項的獨立性和平等地位。從經濟性原則看,兩個并列項具有相同之處亦或表達同一動作,使兩個并列項的兩次認知可以通過一次表述達到效果,并列標志“和”能發揮一次表述兩個認知的作用。主賓語位置加上“和”還能避免產生歧義,表示并列項由一個整體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個體,以區別前后項修飾或歸屬。
《檀香刑》還有多處相同并列項一致出現在主賓語上,但作者有時用“和”,有時省去。因此,作者主觀語言語法習慣影響主賓語位置名名并列結構中“和”的隱現。
(二)補語、狀語、定語位置傾向于無并列標志
補語、狀語位置傾向無并列標志的原因:狀補語位置對并列結構的使用限制比主賓語位置大。狀補語位置上典型并列項成分是形容詞、副詞性成分,其次才是名詞性成分。褚澤祥(2002)提到,“詞性相同的X、Y,在形式距離上不會不詞性不同的X、Y大(2)”。因此詞性影響并列項的形式距離,進而影響并列項的接近性程度。徐陽春(2011)提到狀補語都起修飾作用,共同修飾被修飾部分,更強調整體。狀補語位置上詞性一致和語義一致導致并列項之間接近性程度大。詞性、語義和語表形式一致,強調板塊整體的語法作用,使狀補語位置可省略或減少使用并列標志。因此,狀補語位置上詞性相同的語法成分之間可不帶標記,按經濟性原則也傾向不帶標記。根據層次分析法,在理想狀態下一個包含全部語法結構的句子,進行第一次劃分層次時,能劃分出主語、謂語和賓語。第二次劃分時,在主賓語中劃分出定語和中心語。因此,定語和主、謂、賓語不處于同一層級上,定語是句子結構成分的成分,處于句子更深層,結構比較緊密,所以定語位置傾向無并列標志。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檀香刑》中的并列結構進行整理、分類和統計,得出以下結論:不同句法位置上并列標志出現頻率不一樣,表現為主語、賓語位置并列結構傾向有并列標志,而定語、狀語和補語位置傾向無并列標志,認為句法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列標志的隱現。
本文對翻譯并列結構和對外漢語教學中并列標志的習得都有積極作用。對外漢語教學中,“和”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應重視連詞“和”隱現情況的歸納教學,細化“和”句法位置使用情況教學。英漢翻譯時,英語表達合取概念的并列標志“and”,而漢語并列標志系統比英語復雜多了,形式多種多樣但各司其職。根據語境和語言經濟性原則,合理選擇是否使用并列標志。在必須使用并列標志時,合理選擇恰當的并列標志進行互譯。
影響并列標志隱現的不僅有句法位置,還有語義、語用和音節的綜合影響,表現為語義接近性、語體的限制、音節韻律對稱性與和諧性。本文缺少總結和解釋謂語位置并列標志隱現規律和原因。看不同句法位置上并列標志隱現的比重連續統主語﹥賓語﹥補語﹥狀語﹥謂語﹥定語,補語上并列標志出現頻率大于謂語上的,可能是文本選擇和有限語料造成數據與結論稍有出入,需要進一步擴大語料范圍使結論更具可信度。因此,本文所做的遠遠不夠,值得進一步研究。
注釋:
褚澤祥、謝曉明、唐愛華,漢語聯合短語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第2頁
褚澤祥、謝曉明、唐愛華,漢語聯合短語研究,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28頁
參考文獻:
[1]褚澤祥,謝曉明,唐愛華.漢語聯合短語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2]鄧云華.并列短語典型性的認知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年,第5期.
[3]李占炳.并列結構的類型學研究[J].上海外國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年.
[4]劉丹青.并列結構的句法限制及其初步解釋[J].語法研究和探索,2008年,第14期.
[5]莫言.檀香刑[M].武漢,湖北長江出版集團長江文藝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6]徐陽春.板塊、凸顯與“的”字的隱現[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