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
摘要:河北撫寧方言與普通話雖然差別較小,但是在一些聲母、韻母、聲調方面的特點值得注意,弄清撫寧方言的語音特點對于推廣普通話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撫寧;方言;聲母;韻母;聲調
河北撫寧方言屬于北方方言,撫寧方言共有23個聲母(多一個?聲母),39個韻母和四個調類。下面我們研究一下它不同于普通話的一些特點。前一個音標為普通話,后一個音標為撫寧方言。
一、聲母特點
(一)平翹舌不分
撫寧方言并非所有的聲母都平翹舌不分。只有精、心、邪和審四母中的個別字在語流音變的影響下,為了避免拗口才不分。
遇攝合口一等精母字“做”[tsuo51],撫寧[t?ou51],例如做飯
宕攝開口一等心母字“搡”[sɑ?214],撫寧[?ɑ?214],例如推搡
止攝合口三等邪母字“穗”[suei51],撫寧[?uei51],例如稻穗
曾攝開口三等審母字“色”[?ai214],撫寧[sai214],例如損色
“做飯”中的“做”是受后一個字的影響發生音變,其余三個字皆受前一個字的影響發生音變。而且我們發現在方言中與舌尖后音聲母相拼的韻母為舌面后元音,而與舌尖前音聲母相拼的為舌面前元音。
(二)影、疑二母的語音變化
果攝開口一等疑母字“蛾”[?35],撫寧[??35],例如蛾子
果攝開口一等疑母字“鵝”[?35],撫寧[??35],例如鵝
果攝合口一等疑母字“訛”[?35],撫寧[n?35],例如訛詐
山攝開口一等疑母字“岸”[an51],撫寧[nan51],例如靠岸
蟹攝開口二等影母字“挨”[ai55],撫寧[nai55],例如挨著
山攝開口一等影母字“安”[an55],撫寧[nan55],例如安全
山攝開口一等影母字“按”[an51],撫寧[nan51],例如按照
中古聲母中疑母字讀[?],有的現在方言依然讀[?],如鵝,蛾,有的轉為了泥母字,如訛,岸。但王力認為:實際上疑母字[?](部分)并入[w],所以現在讀零聲母。影母字為零聲母,現在讀泥母字。而王力認為影母是喉塞音[?],發音部位轉為舌根鼻音[?]是很自然的。然后伴隨疑母開口字,一起轉入泥母[n]。所以有些疑母字會轉為泥母。
可能因為有了聲母以后,音節之間的界限會比較明顯,而且泥母字是舌尖中音較疑母字舌根音好讀一些,所以大部分的零聲母字轉為了泥母字。
(三)一些特殊情況
梗攝開口二等澄母字“锃”[ts??51],撫寧[ts???51],例如锃亮
效攝開口一等精母字“蚤”[tsɑu],撫寧[sɑu],例如跳蚤
臻攝開口三等精母字“俊”[t?u?n51],撫寧[t?u?n51],例如太俊了
“俊”在撫寧方言中仍保留古音,又因為一些字平翹舌不分。這個字的音被保留下來了。[1]王力先生認為知系二等全是由[t?]、[t??]、[?]變為[t?]、[t??]、[?]具體原因還需要不斷地探討。“锃”在撫寧方言中的讀音可能和這個字的形旁有關。至于“蚤”在方言中的讀音還需要我們不斷探討。
二、韻母特點
(一)元音央化
通攝合口一等定母字“動”[tu?51],撫寧[t??51],例如動地方
這字中的元音都發生了央化,而且這些元音央化后不作為區別音素。[2]王力先生也提出了前后元音央化的情況,說明元音央化古已有之。
(二)圓唇到不圓唇
遇攝合口一等明母字“模”[mo35],撫寧[m?35],例如模型
遇攝合口一等明母字“摹”[mo35],撫寧[m?35],例如摹仿
果攝合口一等滂母字“坡”[p?o55],撫寧[p??55],例如上坡
果攝合口一等滂母字“破”[p?o51],撫寧[p??51],例如太破了
根據元音舌位圖可知,這些字由圓唇到不圓唇,說明撫寧方言中不圓唇元音較多。這樣說話是不用把嘴型變圓再說,說話方便。
(三)普通話和撫寧方言四呼轉換
山攝開口四等匣母字“弦”[?i?n35],撫寧[?uan35],例如勾弦定理
山攝合口四等曉母字“血”[?i?214][?y?51],撫寧[?y?214],例如出血了
江攝開口二等匣母字“學”[?y?35],撫寧[?iɑu35],例如上學
韻母由舌面前高不圓唇[i]變為舌面后高圓唇[u],元音由舌面前到舌面后,由不圓唇到圓唇。舌面后容易與其他韻母和聲母拼讀,因此出現了齊齒呼讀合口呼現象。此外“血”是齊齒呼轉為撮口呼(此與前一個音為標準),“學”是撮口呼轉為齊齒呼。[3]王力先生指出有四呼轉換的現象,其中就有齊齒呼變為合口呼,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
(四) 一些特殊情況
果攝開口一等泥母字“哪”[nA214],撫寧[nai214],例如哪個
果攝開口一等疑母字“我”[uo214],撫寧[uan214],例如我們
果攝開口一等疑母字“餓”[?51],撫寧[uo51],例如我餓了
咸攝開口一等見母字“泔”[kan55],撫寧[kai55],例如泔水
通攝合口三等審母字“叔”[?u55],撫寧[?ou55],例如老叔
遇攝合口一等精母字“做”[tsuo51],撫寧[t?ou51],例如做飯
山攝合口一等端母字“掇”[tuo],撫寧[tou],例如拾掇
假攝開口二等明母字“蟆”[mA],撫寧[m?],例如蛤蟆
“哪”可能是元音復合化,王力說在語音史上認為有單元音變為復合元音的情況,也有復合元音變為單元音的情況,“叔”可能和中古通攝合口三等禪母字“熟”相似,可能一字兩音,后來有一個音脫落。“泔”可能是由陽聲韻轉為陰聲韻,然后加元音[i]。而“哪”直接加[i],說明讀開口大的元音時會加一個音,出現過度階段。至于其他原因,還需要我們不斷地進行研究。
三、聲調
(一)變調
1.陰平陽平不分
果攝開口一等端母字“多”、果攝合口一等幫母字“菠”、效攝開口一等見母字“膏”、效攝開口四等端母字“刁”、咸攝開口一等心母字“三”、山攝開口一等見母字“干”、遇攝合口一等端母字“都”、臻攝開口三等審母字“身”等字,都聲調都從55變35。例如多少、菠菜、膏藥、太刁了、三個、干凈、都是、身上。大概是由于語流同化,這里指逆同化,是為了與后邊的讀音更順暢。
果攝開口一等見母字“哥”和遇攝合口一等見母字“姑”,聲調也都從55變為35。這可能是為了表達親昵,帶有一種親近的感情色彩。
以上的字在中古時期都讀平聲。到普通話中,平聲就分為陰聲和陽聲。而在撫寧方言中有些字陰平讀為陽平,可能由于陰聲陽聲在中古本為一聲,后來方言仍保留這一特征。
2.入派三分
咸攝開口一等見母字“蛤”入聲字,在普通話讀35在方言讀為214,咸攝合口三等非母字“法”入聲字,在普通話讀214在方言讀為35,例如蛤蜊,法子。山攝開口二等明母字“抹”入聲字,普通話55撫寧方言讀51,例如抹布,姘頭。體現了入派三分,但是具體在方言中入派是如何三分的,還需要不斷探索。
3.一些特殊情況
梗攝開口四等滂母字“姘”平聲字,普通話55撫寧方言讀51,宕攝開口三等照母字“壯”去聲字,普通話51方言為214,臻攝開口三等見母字“斤”平聲字,普通話55方言為214。至于音變的原因,還要進一步調查。
(二)輕聲
蟹攝開口一等咍母字“苔”、蟹攝開口四等齊母字“婿”、止攝開口三等澄母字“稚”、止攝開口三等見母字“紀”、效攝開口二等明母字“貌”、效攝開口三等禪母字“紹”、流攝開口三等奉母字“負”、山攝開口二等澄母字“綻”、宕攝開口一等并母字“蟹”、通攝合口一等定母字“動”等,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都可以讀為輕聲,輕聲并不是一個聲調。說明撫寧方言中輕聲比較多。
四、結論
撫寧方言在語音上有一些特點。對于這些現象,有一些我做出了解釋,但有一些還需要我們進一步的探究。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語音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543-613.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方言調查字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黃伯榮、廖旭東.現代漢語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
[4]何青霞.河北藁城方言的語音特點[J].承德民族師專學報,200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