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軍
摘要:本文通過介紹普遍語法的基本理論,邏輯問題以及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可及性問題,來探討普遍語法對二語習得的影響狀況和作用。
關鍵詞:普遍語法;邏輯問題;可及性;影響
一、普遍語法簡介
1965年,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Chomsky)在其著作《句法理論的若干問題》中首次提及“語言普遍現象”,作為“生成語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UG(普遍語法)由一系列原則構成。原則固定不變,確定了人類各種語言內在的共性,為各種語言所遵守。參數則決定不同語言的個性。UG是兒童學習語言前的初始狀態,接觸語料后使原則的參數得以設定,產生一個具體語法(PG),稱為核心語法。
1981年,喬姆斯基在著作《管轄與約束論集》中提出“原則與參數”理論,對“普遍語法”理論進行了詳細闡述和拓展。
1993年,喬姆斯基提出最簡方案模式(MP模式),核心是對“原則與參數模式”中的結構和轉換作進一步簡化和抽象化,使整個模式不再有任何冗余的層次和操作,并能更合理地解釋兒童在短時間內掌握母語的事實。
二、二語習得中的邏輯問題
普遍語法提出的理論依據之一在于解釋兒童母語習得中的邏輯問題。那么二語習得中是否存在類似于母語習得的邏輯問題?White提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成人二語習得者所接受的語言輸入非常有限但仍然有很多習得者最終能夠成功習得第二語言。因此成人二語習得過程中同樣存在著類似母語習得的邏輯問題。然而,僅憑這一點還不足以說明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可及性因為二語習得者已經掌握的母語可能也會起作用。這樣一來,要充分說明二語習得受到普遍語法的制約就必須滿足兩個條件:(1)二語習得中存在類似于母語習得的邏輯問題。(2)二語習得者的某一語法特征既不是僅僅通過觀察二語輸入也不是通過二語輸入及非特定領域學習原則更不是受母語遷移影響就可習得。這就說明二語習得者可以重新設置普遍語法的參數值,普遍語法為二語習得可及。
三、普遍語法可及性的三種觀點
對于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是否可及,基于實證研究有許多不同的理論假設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不同的觀點:(1)普遍語法為二語習得者完全可及(Full Access)。(2)普遍語法為二語習得者部分可及(Partial Access)。(3)普遍語法為二語習得者不可及(No Access)。
(一)普遍語法完全可及假說。該假說認為,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與在母語習得中的作用相同。二語習得者能夠完全運用普遍語法原則無需參考母語參數值就可重新設定普遍語法的參數值。學習者的語法完全由普遍語法確定。Flynn以日本的成人二語習得者為研究對象研究他們對英語SVO(主謂賓)句序結構的習得情況。研究發現盡管日語句序嚴格遵循SOV(主賓謂)句序但母語為日語的二語習得者可以成功地把日語的中心語后置參數設置成英語中心語前置的參數。Flynn因此得出結論:受普遍語法的制約,二語習得者確實建構了與母語特征完成不同的目標語語法,普遍語法為二語習得可及。
(二)普遍語法部分可及假說。該假說不完全否定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普遍語法只是部分地起作用。Schachter提出,一方面,對二語習得者而言,普遍語法原則是完全可及的因此二語習得者不會產生“野語法”(wild grammar)錯誤。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參數變量項都可及二語習得者只能習得與母語相同的參數值。如果母語和第二語言的參數值不同時,習得者將無法對普遍語法的參數進行賦值不得不求助于其它的一些學習策略來繼續第二語言的學習這樣一來,就會產生與目標語不一致的語法句子。因此二語習得者不能獲得完全的第二語言的能力。
(三)普遍語法完全不可及假說。完全不可及假說完全否定了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作用。該假說認為成人二語習得和兒童母語習得是完全不同的認知過程。兒童是通過語言習得機制來習得語言知識的,而成人二語習得者是通過語言習得機制之外的其它機制或學習策略來學習語言的。Clahsen和Muysken 比較了兒童德語母語習得者和成人德語二語習得者德語詞序的習得情況。研究發現,兒童德語母語習得者通過一系列符合普遍語法的步驟確定管轄德語詞序的限制條件;成人德語二語習得者則不遵照這些步驟都采用不符合語法規則的詞序,這些詞序模式帶有違反規則的句法移動等。由此他們得出結論,只有母語習得者能夠運用普遍語法,而成人二語習得者則需要依靠信息處理原則和問題解決策略。
四、普遍語法對二語習得產生的影響和作用
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理論主要解釋了兒童對母語的習得,那么這一理論是否也同樣適用于第二語言的習得呢?我們首先需要清楚的是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一語言習得存在著很多方面的差異性。
(1)兒童對母語的習得是從零狀態(S0)開始,然后進入穩定狀態(SS);而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之前,大腦中已有了原始語言(Si)即已形成了一種特定的語法規則因此第一語言習得是無意識的第二語言習得是有意識的而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普遍語法是否在第二語言習得中起作用便成了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中的一個根本性問題。(2)兒童周圍如父母或保姆所講的話通常是隨意的,沒有經過精心組織和準備的而第二語言習得,尤其是課堂環境下的二語教學往往是教師精心組織和安排的,其語言往往是規范的且有限的更缺乏語言的實際使用。(3)兒童在習得第一語言時直接起作用的是“正面的例子”,“負證據”往往不起關鍵性的作用而第二語言習得,尤其是課堂外語教學學生難免會犯些錯誤這些錯誤必須要經過教師的指導和糾正學生才有可能逐漸學會正確的語言。
在面對這么多的差異性之后,我們不得不思考又一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的普遍語法對二語習得是否同樣可及?自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開始應用于二語習得研究領域以來,UG的可及性問題便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UG為二語學習者全部可及UG為二語學習者部分可及UG為二語學習者(尤其是成人二語學習者)不可及。為了更好地探討普遍語法與二語習得的關系問題很多學者都從對普遍語法下的中介語特征入手發現語言學習中學習者的語言受到若干不同過程的影響,包括語言遷移(Language Transfer)、過渡概括(Over-geaneralization)以及交際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
而普遍語法對中介語的限制作用主要體現在句法層面上即表現為過渡概括吳益民曾對一組高三學生和一組大學二年級學生開展的包括正誤判斷、句型變換和翻譯的實驗表明了普遍語法的限制是存在的并且在二語習得中發揮著作用。
不同的語言在表達疑問范疇方面表面上千差萬別,而實際上僅僅是對這有限的三種手段不同的選擇和搭配,并跟各具體語言中的其他語法規則和詞匯特征相互作用所造成的現象。因此我們學習普遍語法精髓的同時,要從普遍規律走到特殊現象當中來更好地用普遍語法的知識指導二語習得。
五、結語
如我們所了解的那樣,第二語言習得是一個極其復雜的認知心理過程是人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針對兒童母語習得的邏輯問題而提出的普遍語法理論,給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為我們解釋二語習得的邏輯問題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理論基礎。雖然研究者對普遍語法在二語習得中的可及性持有大相徑庭的觀點,但圍繞普遍語法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可及性三假說不僅豐富了普遍語法的內涵,而且說明該理論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作用存在若干邏輯上的可能性。因此在普遍語法理論框架下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必將越來越深入。作為二語研究者有必要清醒地認識到普遍語法理論框架的優勢和局限。
參考文獻:
[1]唐承賢.《第二語言習得與普遍語法》述評[J].當代語言學,2007.
[2]徐杰.普遍語法原則與漢語語法現象[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戴曼純.普遍語法可及性三假說[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