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托
摘 要:基于道德與法治教學這一理念,經過對實際情況的分析,提出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育時效性的策略,從而更有效促進初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對社會、對世界正確的“三觀”,實現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初中生要求的目標。
關鍵詞:鄉村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性
民族偉大復興夢不斷地深入發展,特別是“十九大”順利召開,再次吹響我國進入一個新時代的集結號。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在立足于新思想要求的同時,對于學生而言,對其人生觀、價值觀的發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對學生道德、法律素養的形成和培養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各類新情況、新問題的出現以及加深,其中在教育方面,最為令人關注的則是城鄉教育水平的差異較大,繼而影響經濟、文化、生產力水平以及知識結構等方方面面的差距也日益漸大。黨的十八大以來,要求全社會積極培養可靠的新時代接班人,由此,如何就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提上日程。
一、道德與法治的選題意義
1.新時代課程改的需要
新課程改革已經在全國普遍實行,初中生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及其時效性已經引起了教育和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義務教育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指出: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初中生生活為基礎、以引導和促成初中生思想品德發展為根本目的的一門綜合課程。根據新課改的規劃,其基本精神在于明確指出“立德樹人”是核心,要求課程教學必須強化初中生的道德修養,全面培養初中生的實踐能力。初中生德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因此必須按照新課改的要求,結合中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開展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從而有效地引導和促進初中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養的提升。
2.實行意義
對初中生進行道德與法治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進行,有利于豐富和完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理論,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更好的創造道德與法治課堂氛圍的同時,讓學生愿學、會學、樂學,在有效學習中明白道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進而實現初中道德和法治課的教學目的。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在國內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1.國內現狀
我國追求有效教學這一理念已經貫穿古今,如孔子的“因材施教”、魏書生的“定向、自學、討論、答疑、自測、自結”六步教學法、竇桂梅的“話題切入—探究文本—比較拓展—連接生活—升華自我”主題教學模式等。這一系列的事跡表現了我國從古代以來就注重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推廣開來,我們在有效性的政治課堂中,教師在保證自己的指導性地位的同時,應更注重學生的主導性地位,充分保證教學有效性的實現。
2.發展趨勢
俯瞰全球,教學有效性的遺憾始終是國內外面臨的難以解決的問題之一,其發展趨勢如下:第一,教師要做好教書育人,確保教學時效性的實現,這不僅僅是老師個人關注的重點,更應該被學校、家庭、國家普遍關注,全社會應該共同努力;第二,課堂上教師在保證課堂任務完成的時候,要充分發揮自己對課堂的主導作用,又要重視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地位;第三,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在已有基礎上進行發展和創新,做好與課堂時效性作斗爭的持久準備。
三、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對鄉村中學來說,具有較大的挑戰性,當然對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有著新的要求,它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也要充分保障學生個性化的發展。課程明確規定: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而部分鄉村初中該學科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真正重視教學目標的要求,甚至在對三維目標的理解上也存在偏差,依然照本宣科地講解課程內容等,直接影響了教學的時效性。
四、增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有效性的途徑
1.改善外部教學環境
外部教學環境對鄉村中學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來說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構成,為了保證教學時效性的提高,建議學校及個人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凈化校園環境,保證學習氛圍的濃郁;第二,教師應多關注留守兒童、教育提高學生的德育能力;第三,開展講座或者辯論會的形式,使得教學時效性的概念深入每個老師以及學生的心中。
2.深化課堂改革
任課教師應當積極對課堂進行創新,在保證教學任務完成的同時,提升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具體要做到:(1)積極參加培訓活動,提升自己的水平;(2)堅持課程改革,踐行新課程的標準;(3)結合當地實情、適當開發鄉土校本課程;(4)積極開發新型教學法,鼓勵學生創新型自主學習。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在鄉村中學的有效開展,能夠有效提高中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從而有效防范他們在道德與法治方面的失范現象。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好地實現在其鄉村中學生教育中的時效性,除了理論工作者對其進行研究,更需要學校、社會以及家庭各個方面的配合,從而使得鄉村中學生適應新時代要求、更快更好地走向社會、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張虹華.初中道德與法治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讀書文摘,2017(16):55.
[2]趙康太.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