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娟
摘 要:初中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階段,學生剛剛從小學階段進入中學階段,接觸多個科目,對學生來說學習任務重,壓力大,同時初中是學生三觀養成的重要階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在傳授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融入價值觀教育和思維能力培養,因此教師要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從多個方面探討了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的策略,并提出了幾點具體的實施建議,希望能夠為生物教師提供借鑒,提高我國生物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推進課程改革,教師突破了傳統的單一的、枯燥的教學模式。生物課程也是如此,這一改革對一線教師來說也是巨大的挑戰,為了適應新的課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要在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活動展開過程中采取相應的措施,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結合生物課程的主要特征對教學模式和設計不斷更新優化,在追求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適當的教學措施能讓教學事半
功倍。
一、根據學科特點進行教學
無論哪一門課程,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以及教學活動的展開時,都應該結合科目的基本特點。初中生物的特點是與大自然相結合,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識,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生物的這些特點。例如,可以多設計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學會觀察并分析、思考,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其次,初中生物書上一般都設有探究板塊,這一板塊通常是與實際生活相關的問題。教師要注重這一板塊,在教授完基礎知識后針對探究問題與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讓學生可以將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學以致用。最后,由于生物本身是一門探究性學科,其成果更新十分迅速,同時意義重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向生物前沿知識,讓學生更了解生物、熱愛生物,同時擴寬學生的眼界。
二、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
新課程更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弘揚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獨一無二的個體,初中階段的學生也是各不相同,對知識的掌握能力不同、自學能力不同、性格不同等,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不同的學生實行不同的教學方式,尊重個體差異,靈活變換教學手段。例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給其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學習空間,培養其自主學習能力,同時還可以給其貫穿更深的知識,而對于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教師不能放棄,而要對他們有耐心,并且要鼓勵他們,讓他們對自己有信心。總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觀察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以及知識掌握能力,然后針對不同的學生靈活變換教學策略,關注每一個學生,不放棄每一個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實事求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生物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大到生物現象,小到微生物,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實事求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教師要教會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一般常用的觀察方法有限整體后局部,縱橫對比以及循環往復等。首先是先整體后局部的觀察方法,學生要了解事物的本質,就要了解事物的各個方面以及其變化規律,學生需要對其進行全面觀察,同時觀察需要有一定的次序。例如,教師在講解根的形態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運用先整體后局部的觀察方法進行學習,先用肉眼觀察根的整體形態,對其整體形態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具體對根的各個部位仔細觀察,直根系、須根系、側根、主根等,然后再運用放大鏡進一步觀察根毛的著生點以及根毛區的細胞結構特點。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飲用縱橫對比的觀察方法進行觀察,這種方法能鍛煉學生洞察力和敏銳力,能讓學生從類似的事物中發現不同。例如,教師在講解植物的過程中就可以運用這種觀察方法,讓學生從葉脈結構、莖的結構以及種子胚的結構等方面區別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讓學生在掌握生物知識植物主要組成部分的同時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最后是循環往復的觀察方法,教師要讓學生意識到,要完全了解一種事物的本質,不能僅僅通過一次的觀察,而是需要循環往復的多次觀察,因為生物中還存在偶然現象,如果不進行循環往復多次觀察,很可能造成結論的錯誤性。
生物是一門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的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充分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和教學目的,采取適當的教學策略,才能提高教學效率。本文提出了根據學科特點進行教學、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等三個具體策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和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學效率。此外,教育事業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事業,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勇于創新,才能譜寫教育事業的新篇章。
參考文獻:
[1]趙寅.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高考(綜合版),2015(11):112.
[2]尹新梅.初中生物高效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生物技術世界,2015(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