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蘭慧 甄秀梅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最關鍵的一門學科,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小學數學也為中學數學打下基礎,所以把小學數學教好就成為老師們最重要的一個工作了,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口算教學可以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培養好。所以說對小學生來說學好口算真的很重要。
關鍵詞:小學數學;口算教學;有效措施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了估算和口算能力,但是實踐過程往往要比表面看到的難得多,在數學教學中數學的思維能力是學生所缺乏的,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現象。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加強學生在口算上的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本文就小學數學口算教學的有效措施做出分析,使口算教學得到發展。
一、堅持持之以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措施
小學數學的課程標準中指出:“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理解并且將計算方法進行掌握,經常進行練習,逐漸趨于熟練。”由此可得,進行小學生口算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將基礎知識的計算弄懂,將基本的算法加以掌握,并且督促學生進行訓練時以學習計劃為參考依據,保證每一位學生在教學計劃中循序漸進,使口算教學目的得以實現。
在進行教學時,小學的數學老師要明白的是,雖然小學生有一定理論知識的接受能力,但是在理論知識的理解能力上又或者是應用上也存在著些許的困難。這就需要小學數學老師在進行教學時重視實踐教學,將理論和實踐進行結合,使小學生在實際問題上的解決能力得以提高[1]。例如:在進行青島版小學三年級數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課程時,老師要在教學之初,使學生將其原理做到了解:兩位數除以一位數指的就是把兩位數以一位數的份數進行平均分配所得出的數,老師為了能夠讓學生將其原理弄懂可以運用教學方法和教學工具,然后再做出實際分析。引導著學生進行63÷3=21、32÷2=16、12÷2=6等一些算式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其真正的原理。這樣既達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同時又培養小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從而積極解決問題的素質,最終實現小學生口算能力的提升。
二、提高口算的興趣、培養口算習慣的措施
在進行口算的教學時,若想使學生與教學相融合,就需要使學生對口算的興趣進行提高,這時數學老師就可以運用多樣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數學老師在進行課程教學時可以進行多種數學故事的設計,不僅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讓小學生運用口算幫助故事中的人物進行數學難題的解決。這樣既可以讓小學生在口算能力上得到提升,還可以培養學生樂于助人的優秀品質。老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活動、小競賽、小測試,進行有競爭的活動,使小學生在口算上的興趣得以提高,同時使口算能力也得以提高。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還要重點培養學生進行口算的習慣,在進行口算時潛移默化地使學生在口算上的能力得到提高。為了能夠培養學生口算的習慣,老師還需要培養學生多樣的學習習慣。在這其中,要培養學生對問題要進行具體分析的習慣,防止當看到問題時,就不加考慮地做出回答,使學生養成一種遇到了問題先要進行思考,然后再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這樣一種習慣。
三、堅持針對性訓練、培養分辨能力的措施
老師在進行數學的教學時,需要注意的是將數學的口算和正進行著的教學內容相結合,不僅可以將教學任務完成,還可以使學生的口算能力得到加強,這樣就可以做到一舉兩得。在數學課堂上,老師要注重培養學生在最簡單的數學問題上的口算能力[2]。例如:50以內的加減法、兩位數或者一位數的乘除法、100以內加、減、乘、除運算。進行這樣計算可以使小學生對口算的規律加以掌握,使學生在口算能力得以提升,這樣也為學生在未來中進行數學學習奠定基礎。針對那些容易又經常出現的錯誤進行聯系。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還要注重問題的總結,將容易發生的錯誤題型加以整理,讓學生對這樣的題型加以訓練,同時對學生進行口算能力的培養。
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對那些極容易出現混淆的題目加以發現與總結,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指出這些題目,讓學生加以訓練。并且將容易混雜的題目做出總結,將其特點和問題的處理辦法提示給學生,并且督促學生一定要加以訓練,讓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找到合適的處理方法。為了使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得到不斷的提升,老師還需要加大力度在這些題目上的訓練,從而使學生在學習時養成對比的習慣,找到學習的規律,使小學生的口算能力得到培養。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老師在進行數學教學時要加強學生在口算上的訓練,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口算教學可以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計算能力培養好。所以說對小學生來說學好口算真的很重要,因此本文就小學數學口算教學的有效措施做出分析,指出了堅持持之以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措施和提高口算的興趣、培養口算習慣的措施以及堅持針對性訓練、培養分辨能力的措施,使口算教學得到發展,從而使小學生在數學上的口算能力得到培養。
參考文獻:
[1]蘇佩.試析小學數學口算教學的有效對策[J].好家長,2018(7).
[2]吳登舉.小學數學口算教學的有效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