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桂萍
摘 要:小學是學生養成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閱讀作為學習的重要部分,培養小學生自主性閱讀能力尤其重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采用科學的、新穎的、多樣化的方法引導學生的自主性閱讀。以學生興趣作為出發點,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總結能力、文字表達能力等,使學生養成自主閱讀習慣。
關鍵詞:小學語文;自主閱讀;教學
閱讀是能夠伴隨孩子一生的重要習慣之一,能夠影響人一生的發展,所以說讓學生從小就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我們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從課前備課到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一般都是“老師講,學生聽”,忽略了學生自主性閱讀的培養。隨著新課標的推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變得越來越重要,教師在課堂上除了要完成基礎知識的教學之外,更應注意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自主性。
對閱讀來講,教師除了要督促學生完成閱讀任務之外,更要注意培養其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利用學生好奇心、設立評比獎勵機制等方式引導學生做到“悅讀”,享受閱讀的過程,真正喜歡上閱讀。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培養小學生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方法。
一、從學生興趣出發安排閱讀內容
小學生正處在最愛玩的年紀,在這個階段要培養學生閱讀的自主性,最關鍵的就是要抓住小學生愛玩的天性,采用興趣引導的方法,培養其閱讀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方式是教師為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只是坐著聽,學生閱讀大多是為了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被迫閱讀,毫無興趣可言。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知道學生的興趣點所在,從學生角度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并且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選擇通俗易懂的內容,使學生讀起來不會太難理解,容易沉浸其中,享受讀書的樂趣。
二、適當設立評比獎勵機制
對小學生來講,教師的適當鼓勵可以極大地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適當地評比機制也可以激發學生閱讀的主動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情況設立簡單的評比,比如按照課外書的閱讀量,給讀書多的學生獎勵,以激勵學生繼續閱讀,同時督促讀書少,讀書慢的學生更加努力。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對讀書比較少,評比上稍微靠后的學生不要批評和處罰,應以鼓勵為主,找到讀書少或者慢的原因所在,有耐心地針對問題作出解決,培養其對閱讀的信心,讓閱讀能力慢慢提升,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對學生閱讀方法的指導,閱讀不僅是機械地讀完文章、解釋詞義、通篇背誦,更重要的是多歸納、比較、體會、揣摩、總結,找到文章的特點,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在以后的閱讀中,學生會既輕松,又有興趣。
三、抓住學生好奇心
小學是學生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階段,學生對未知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而書是知識的海洋,這是教師引導學生自主閱讀的切入點之一。布置閱讀任務時,教師可以以課文內容為切入點,選取與課本相關的類似于恐龍、宇宙等學生好奇心比較重的內容,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在閱讀中拓展視野。當現有書中內容引起他們的好奇心時,學生就會產生對相關知識的渴求,自己找書閱讀,慢慢養成自主閱讀的習慣。教師應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情況有基本的了解,在學生現有的閱讀內容上進行適當的延伸,在課內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適當延伸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課外內容,引導學生接觸其他有教育意義的書籍,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找到自己喜歡的書,激發自主閱讀行為。
四、培養學生閱讀過程中動腦的習慣
在閱讀過程中只有不斷思考,學生才會體會到閱讀的樂趣。教師可以通過提問關于閱讀的內容、寫讀后感等方式使學生養成在閱讀中動腦的習慣。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簡單提問,注意問題的難度和對教學的作用,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對閱讀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學生讀書必然會有疑問,在學習中不斷提出問題和嘗試解答問題是提升閱讀能力的重要過程。對于課下安排的閱讀任務,通過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想象,體會文章的結構、句子的美感、作者想要傳達給讀者的思想。從而,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了更多情緒上的感受,真正做到“閱讀”。同時讓學生將想到的內容大膽地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提升其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新課程教學觀主張讓學生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獲得,而閱讀可以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地去獲取。
小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閱讀習慣的重要時期,小學教學任務不是很重,教師應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為主,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引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對閱讀來講,教師應找到閱讀中學生興趣所在,對閱讀的內容以及深度和廣度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更多樂趣,更樂于沉浸在閱讀中。
參考文獻:
[1]林立蝦.淺析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新課程(小學),2013(12):178-179.
[2]歐淑群.有效性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J].內蒙古教育,2014(14):51-52.
[3]潘秀萍.怎樣培養學生的自主性閱讀能力[J].文學教育(下),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