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培強
摘 ? 要:配電網絡的高可靠性供電能力是衡量電網企業管理成效的重要指標。為了實現該目標,利用GIS\可視化監控以及物聯網+智能運維技術, 設計并實現與多源信息研判技術的有效對接;支持通過GIS\可視化監控對實時運行環境及多源化業務進行時空管理與關聯分析,有效提高了運營的效率效能。相比于傳統巡檢的方式,基于配網業務多源化監測需求分析與信息集成提高了實際巡檢的便捷性和巡檢效率以及巡檢信息的實時性與準確性,為中低壓配網的實時動態智能化管控提供了技術支撐和保障。
關鍵詞:配電網絡 ?多源化監測 ?信息集成 ?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TM76;TM743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10(b)-0026-02
近年來,隨著數據通信技術的不斷完善和各種電力電子技術的崛起,配網觀測要素已由數據形態發展為遙測、遙信、遙控、語音視頻、GIS、遙感圖像等多種形式并存[1],而各類終端產品也有數據文件、語音視頻、三維成像等多種類別,由于各自信息數據的來源不同,所采用的傳輸通信方式也不盡相同,如實時觀測信息通過點對點傳輸,數據傳送通過Internet傳輸,語音視頻信息共享服務器等,如何將這些信息數據進行有效集成分析[2],使得多源化業務之間可以方便地配合應用,將進一步加快信息數據交互引用,同時又能提高配網自動化效率效能。
1 ?多源化監測需求
1.1 智能化檢測
結合配電設備歷史狀態量,采用PDCA及轉移矩陣開展缺陷及亞健康狀況預測分析,運用“信息驅動”方式篩選配電設備的缺陷及亞健康狀況,進一步掌握10(20)kV配電開關柜、環網柜運行狀況,確保10(20)kV配電開關柜、環網柜可靠運行。
1.2 信息化分析
運用數據挖掘與深度學習方法,綜合配網設備運行工況、歷史數據等方面因素,識別不同類別帶電檢測、局放儀、在線監測與PMS系統等多源關聯數據,降低因人員技能差異引發的“失誤”、“假判”、“誤判”的風險,減少不同型號檢測儀器性能差異的影響。
1.3 程序化監督
構建“現場采集-智能診斷-輔助決策”電子化業務流程,以“可信數源驅動”提升在線診斷和狀態檢修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2 ?信息集成分析
2.1 多源信息異構分析
要達到配網多源信息集成新目標,首先需要對采集源與信息庫進行分析[3]。多源化采集表現為數據信息以局域網、VSAT、專線(SDH、幀中繼電路、VPDN)、Internet等多種不同載體進行傳輸,其異構性則表現為以多形態結構進行存儲,如文本、數據庫、圖片、視頻文件等[4]。
2.2 網絡集成交互特征
從數據傳輸的安全性考慮分析,如何有效地將這些不同通信方式、多源化的業務信息集成并交互應答,將是解決多源化現場信息一致性的關鍵,分析目前國內外相關的信息交換技術,采用安全隔離、加密認證完成數據交換[5-6]。
2.3 集成應用信息化資源
基于配網資產全壽命周期管理為核心,深度融合PMS2.0、GIS、營配調集成優勢,以配電資產(設備)精益化運維為重點、以技術監督為保障,全流程支撐配網多勢態、一體化、標準化、模塊化應用需求。
2.4 信息化管理現場設備
基于物聯網的互動感知設備狀態信息,全過程可知(可控)設備狀態;深入優化資源配置,大幅降低運維檢修工作難度、工作強度。
2.5 運維終端服務生產現場
實現配網設備運維、檢修、變更、退役及資產保值增值等各環節聯動貫通,提高配網狀態診斷與評價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
3 ?集成應用實例
3.1 便攜式巡視APP應用
集成實現對電力電纜(通道)的線路名稱、電纜井編號、孔位編號、電纜段兩端設備等信息的交互能力。建立系統化全過程防誤操作體系,杜絕漏項、錯項等違章隱患。
(1)試點開展實時、實地、準確地記錄現場巡視、缺陷、外力破壞信息,警戒巡視人員因責任心不強等因素降低巡視質量,切實落實“巡視第一責任人”制度。同時將巡視(缺陷、外力破壞)結果可以實時地為管理人員獲得,從而及時掌握現場信息,快速、便捷地做出處理方案,科學有效地節約人力、物力、資金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2)智能識別電纜通道屬性,現場信息采集完成后通過APP工具上傳直接顯示,便于查找和定位。同時由于智能電子標識牌具備抗外力破壞、防污防水、能長時間使用的特點,大幅提升電力電纜(通道)走向的排查效率。
(3)智能防盜及防誤聯動應用,全過程預控人員責任事故;通過智能防誤系統邏輯研判,實時監督操作過程。
3.2 構建風險信息庫
深化配網運行風險預警與多業務信息融合機制,為配網風險精準化管控提供信息支撐。
(1)深入融合配電生產與多業務風險預控關聯數據,適應新發展態勢下配網運行風險量化與評價需求。
(2)從組織架構、巡視維護、狀態檢修、應急搶修等關鍵環節進行全流程深度分析,為科學決策提供準確的數據特征描述。
(3)基于配網多業務大數據關鍵信息融合方案,構建配網運行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評估風險預發生的影響及后果。
3.3 預警實時運行風險
深入DTU/FTU/故障指示器/看門狗/智能運檢新技術,持續完善改進監視系統和風險預警系統,形成有效的安全風險預警系統。
(1)通過已建立的配電自動化實時監控運行信息,便利配網運維人員及時掌握運行工況,提高設備利用率和供電可靠性;實現故障段的隔離和切除功能,實現配網安全高效、經濟可靠運行。
(2)根據配網歷史信息與當前運行信息,加強在線分析高級功能應用,掌握配網運營的實時數據,驗算配電網的可靠性。
(3)主動對接在線數據和離線數據、配變信息與PMS圖形、GIS圖形, 動態集成“一張網”存在的問題并及時進行修正。
4 ?結語
隨著配網巡檢、修試數據即歷史記錄的不斷積累及多源化業務的深入開展,信息體量將會進一步擴大,下階段需要實踐探索如何高效存取、便捷分析多源化業務群的時空大數據,為更好的用戶體驗提供支持,進一步提高配網運營管理的科學性、有效性以及智能化水平。
參考文獻
[1] 張峰,石綏祥,殷汝廣,等.數字海洋中數據體系結構研究[J].海洋通報,2009,28(4):1-8.
[2] 劉金,朱吉才,姜曉軼,等.海洋信息組織與存儲模型研究及其在“數字海洋”中的應用[J].海洋通報,2011,30(1):73-80.
[3] 李楊,李文天.多源空間數據集成技術綜述與前景展望[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09,32(1):9-14.
[4] 劉偉,佟俐鵑.異構數據庫集成中的變化捕獲方案設計[J].計算機應用研究,2005,22(7):213-215.
[5] 董保國.網絡安全的物理隔離技術[J].計算機與自動化,2004,23(2):108-110.
[6] 張震.網絡隔離的技術分析與安全模型的應用[J].數據通信,2002(3):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