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玉榮
摘要:《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英語課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通過課堂觀察發現教師不同的教學指令可以指引學生往不同的方向思考,而目前英語課中存在教學指令和思維發展不對等的現象,這些指令往往沒有起到推動思維發展的作用,從而無法讓學生獲得更高的情感升華。因此,本文通過觀察分析人教版九年級unit9 Sad but Beautiful公開課中的教學指令,探討教學指令對學生思維發展的影響,希望對廣大教師有所幫助和啟發。
關鍵詞:教學指令;思維發展;英語閱讀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4-0253-02
1.閱讀背景
本節課的閱讀材料Sad but Beautiful是一篇外國友人介紹我國民間藝術家阿炳生平及其杰作《二泉映月》的文章.在文章中,他表達了對中國民間藝術家歷經磨難而創造出偉大成就的贊嘆,也表達出外國人對“二胡”這種中國特有的名族樂器的濃厚興趣,這種興趣的背后又有中國文化越來越被外國人接受的國際潮流。因此,如何引領學生去領會文章背后極其豐富的文化和情感內涵,授課教師的如何引導至關重要。在本文中,還需要學生在整體中感知sense,sadness,pain,reflect,moving,perform,life-time等新詞匯,因此,整節課的教學指令設計應該有邏輯,有梯度,有從淺層次的知識講解到深層次的情感提升過程。
2.課堂觀察的結果與分析
在本次課中,根據教學中思維指向不同,將教學指令分為指向語言知識的教學指令,指向文本理解的教學指令。在指向語言知識的指令中,主要通過觀察教師在詞匯,句型的呈現,復現及運用過程中有無引起學生的思考,如知識的遷移,學生對新詞匯的創造性地使用等。在指向文本理解的教學指令中,主要觀察教師的指令是否能引導學生去感知,理解,評價文本,如學生的話語產出是否和教師的指令要求一致,學生在教師指令發出后的面部表情等即時反應。
2.1指向語言知識的教學指令
在閱讀課中,指向語言知識的的教學包括目標詞匯和關鍵句型的教學。如何有效地呈現生詞,不僅可以讓課堂更加流暢,也可幫助學生掃除閱讀障礙,增加閱讀自信,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本課中,生詞的教學片段如下:
T:Is the man poor or cool?
Ss:Poor
T:Is the picture sad or beautiful?
Ss:Sad
T:Maybe beantiful,maybe sad.But I think we can sense pain from thepicture.(教師板書sense)Sense.
Ss:(跟讀)Sense.
在該教學片段中,教師用兩個疑問句引出目標詞匯時,學生的思維能力跟得上老師的節奏,所以全班同學答得非常整齊而且聲音響亮。但接下來教師用了“Maybe beautiful,maybe sad.But I think we can sense painfrom the picture.”來呈現“sense”時,學生的表情有點迷茫。由于后面緊跟著的pain也是生詞,有很大一部分同學沒聽懂,但老師沒有觀察到學生的反應,接著就是發出命令跟讀,很大一部分學生在沒有理解的情況下跟讀了幾遍目標詞匯,整個過程有一部分同學思維就停留在淺層次的選擇和機械式的跟讀。
以上現象在平時的英語課堂中比較常見,因此有時看似熱鬧的課堂并不一定有效。那么,怎么樣避免這種情況?首先,教師在設計指令時要關注學生現階段的知識水平,如本片段中,教師心中應該知道sense,pain都是生詞,放在一起對中下層的同學會造成理解障礙。其次教師應該關注發出指令后學生的反應,本過程中,教師稍留意會發現課堂氣氛在齊讀之前比較安靜,因為有些學生不能理解“sense pain”的意思。教師若發現此情景,可以通過詞意替換“sense pain”means“feels sadness”化解問題。這樣,教師的指令作為語言的一種形式不僅得到了有效的輸入,也起到了有效的指引。指向語言知識的教學指令一般作用往往是呈現關鍵詞匯或句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對目標詞匯心中有數,并用學生現階段能理解的方式進行呈現,做到語言精準有效,創設的情景真實易懂,讓學生的思維能跟上老師的節奏。
2.2指向文本理解的教學指令
文本理解是整個閱讀課的核心內容。要把握好文本的內容,教師一般會從句子理解,語篇理解,語篇結構理解和文本特征的理解著手。因此,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令或提問啟發,或陳述引導,或解釋說明,形式是非常豐富多彩的。在這個過程中,也是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期,學生的反應有時會在預料之內,有時也會狀況百出,因此,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去指揮,還必須有一定的教學機智調整指揮。例如,教師在文本解讀過程中出現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T:Ok!Have you got the right answers?How does the writer feel aboutthis piece of music?
S10:Hefeels sad.
T:Any more Different answels?
Sll:He...(學生無法回答)
T:So he is sad!Now use suitable words to complete the main idea of eachparagraph.And find three words to finish paragraphl.
在此片斷中,教師想要通過細讀,讓學生找出作者對《二泉映月》這首曲子的感受及對作者情感的挖掘。第一個同學找到的關鍵詞是sad.第二個指令“Any more?Different answers?”是個評判性的問題,教師想要讓更多的同學表達觀點,但是教師遇到了一個回答不出來的學生!這在教學中也是常見的,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是個大考驗。片段中教師沒有進一步采取指令幫助該同學,為了趕時間,也沒有再提問第三個同學,而是直接下了指令“So he is sad.”然后用“Now use suitable words to complete the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將學生帶到了下一個環節中。此過程中發現教師的指令匆匆走了過場,另一個指令“SO he is sad!”又將本答案局限化,學生關注點都在“sad”這個點上了。原文的表述是“The music WaSstrangely beantiful,but under the beauty I sense a strong sadness and pain.”因此,如果教師能再堅持用“Any more?Different answels?”去問第三,第四個同學,相信除了“sad”之外會有更精彩也更正確的答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在指令發出之后給予學生充分的作答時間,做到步子小而實。由于文本解讀的過程內容比較多,教師往往容易擔心時間問題而匆匆處理一些發散性問題或是學生回答遇阻的問題。粗糙的解決無益于學生思維發展,反而會讓學生一頭霧水。
3.結語
維果茨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指的是比兒童現有知識技能水平略高出一個層次、經他人幫助后可達到的水平。就語言學習而言,該理論肯定了教師可以促使學生達到下一個發展水平,教師通過恰當的指令與學生的言語互動,可以對后者的思維發展起到引領、支持、推進的作用,從而使后者達到一個更高的認知活動水準。因此,在關注提升思維的英語閱讀課堂中,教師非常有必要關注,推敲,反思每一個教學指令,努力讓教學指令成為學生思維發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