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摘要:近年來,在素質教育發展背景下,我國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保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也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學校逐漸加強了對教學模式的優化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但是依舊無法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給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帶來一定挑戰。為促進小學語文教學水平的提升,本文就針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希望能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提供有利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 ? 課堂教學 ? 教學模式 ? 優化 ? 創新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普遍都是以教師作為主導,采取“灌輸式”、“黑板式”的方法將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這不僅無法保證學生的學習質量,也容易損傷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為解決這一問題,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及創新是極為必要的,既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也是改善師生交流環境的關鍵因素。通過深入分析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現狀,有利于提出更加可靠的參考依據,促進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及創新,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合理有效。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現狀
(一)教學目標過于模糊
語文知識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中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但是就以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教師都比較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將所有的精力放在課本知識的講解上,為學生布置大量的語文作業,使學生能夠應付各種考試。雖然這種教學模式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一定作用,但容易引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抵觸心理,十分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且無法發揮語文教育對培養學生思想觀念及道德品質的作用,不利于小學語文教學的持續發展[1]。
(二)教學方法過于陳舊
雖然我國一直在倡導素質教育,各個地區對素質教育的重視性也不斷提高,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依舊采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對語文課程的學習興起逐漸降低,既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也阻礙了小學語文教學的進步和發展。同時,小學生正處于活潑好動、思維活躍的成長階段,此時學生對一切的新鮮事物都保持著較強的好奇心,若是教師無法充分認識到這一特點,依舊采用著傳統的教學方式,勢必會影響到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不利于小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與實際生活缺乏聯系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比較重視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對學生能否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重視性不高,導致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比較片面,難以充分了解到語文知識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及內涵,對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一定影響。例如在語文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春天是怎樣的,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生活進行寫作,而不是閱讀作文選集,模仿他人筆下的春天。只有將語文教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才能夠保證學生能夠從多個角度去學習知識,將其更好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得到有效提升[2]。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
(一)鼓勵學生主動提問
作為一門涉及面較廣的學科,語文能夠幫助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及學習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需要采取合理的方法鼓勵學生進行思考并主動提問,通過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行強化,使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積極參與到語文學習活動中。例如在進行《秦兵馬俑》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事前準備好一些有關教學內容的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思考并提出問題。比如兵馬俑是哪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兵馬俑的數量是多少?整個遺跡的占地面積是多少?通過這些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使學生能夠主動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幫助教師更好的了解學生的興趣點,為后續的課堂教學設計具有針對性的教學內容。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教學環境對培育優秀學生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作用,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利用合理有效的方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能夠在愉悅的心態下進行學習[3]。例如在進行《燕子》這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圖片、視頻、音頻等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以此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由于燕子的手工折疊比較簡單,教師可以邀請學生一起折紙疊燕子,借助動手制作及視覺激發的作用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的課堂記憶得到有效增強。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效率及學習質量的提升,也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及交流,使學生更加愿意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將自身面臨的問題反饋給教師,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有利支持。
(三)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主要目的就是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的生活質量或工作質量得到提高,只有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才能夠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確保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同時,學會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檢驗自身的學習效果。例如在生活實踐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現象進行描述,通過課外閱讀積累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4]。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不僅要重視對語文知識的傳授,也要重視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并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真善美,指導學生進行道德實踐,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四)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不同學生制定不同的教學及學習計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完成學習目標,促進學生學習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對學習態度及學習習慣不同的學生,可以將其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小組內進行自我檢測,促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并掌握語文知識。同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問答方式激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提問,激勵學生對不了解的內容進行課外閱讀,以此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有效提高[5]。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素質教育發展背景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小學語文教學的發現需求,這就必須要加強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及創新。為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及創新,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應充分了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現狀,做到鼓勵學生進行提問,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各種合理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得以順利完成。
參考文獻:
[1]康莉.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J].學周刊,2019,(20):31.
[2]張愛珍.試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8,(07):99-100.
[3]譚遠美.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優化與創新[J].文學教育(下),2017,(07):66.
[4]林碧珠.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小學語文課堂[J].課程教育研究,2016,(28):51-52.
[5]潘玉霞.優化教學模式,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江西教育,2016,(21):44.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牙克石市原林中小學)